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时间:2022-09-13 02:32:56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摘要】 血常规是患者诊疗前经常需要检查的指标之一,其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检查血常规的标准操作,预防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或者错误是医务人员应该重视的问题。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合理操作检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医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的诊断,治疗水平也应相应提高,但在实际操作阶段,由于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患者在接受诊治时常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错误,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最后的治疗,尤其血常规检查是诊治的首要环节,这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在检查过程中严格控制好检验操作流程。

1 影响血常规结果的相关因素

1.1 抗凝剂 K2-EDTA是血常规中普遍使用的抗凝剂,而这种抗凝剂能加快血小板的凝集,最终出现血小板假性低下等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EDTA依赖性假性后小板减少症多数是因为EDTA盐抗凝时会引起血小板互相聚集,最后出现卫星现象,导致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无法准确计算出血小板的数量,因此,临床上需要严格按照医学上规定的血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诸多标准详细检查。

1.2 采血位置 一般情况下静脉血血样是最好的标本,而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样差异最小,同时稳定性较强的血样。根据临床资料显示,与静脉血对比之后发现,手指血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存在较大缺陷,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1]。白细胞增多主要是由于刺破小动脉引起血液流变学相关,血小板减少多数是由于吸附在皮肤穿刺处引起的微血块有关。

1.3 采血量 如果血液、抗凝剂之间的比例控制不当则会对血样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在采血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定量抗凝剂及定量负压的真空管完成定量静脉采血。检验时要保证血量充足,一般机子吸完样血还要剩余20-30微升,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1.4 标本收集 血样的收集到检测时间不能过长,这样会影响到血常规的检查结果。资料显示,许多生理因素如:进食、运动和情绪激动等,都会使白细胞计数发生变化。此外,患者的药物使用也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造成影响。许多药物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方面的复杂变化,对医生治疗方案的制定也是很不利的。如: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并可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量的减少,抗菌药物引起白细胞减低[2];对于输过血及输过液患者,血常规检查应在输完24h后完成。

1.5 仪器 当结束血样采集之后需控制一段时间再进行检测,一般要等到血液与抗凝充分混匀后,抗凝剂完全溶解后方能进行,否则会造成PLT结果误差过大。这是由于采手指血时速度较慢会造成出血受阻,且造成血小板有骤时发生黏附[3]。而PLT从黏附到解散要经过2min左右,检测的最佳时间是在采血后5min,并且静置后的血样应完全混匀才能检测。

1.6 运输贮存 ①贮存。血样进行存储要遵循相关原则,具体包括:为避免蒸发现象,血样必须贮存在封闭的容器中,同时严格控制温度,温度越低,则血样保存的时间就越长。需要强调的是血常规血样严禁冷冻。一般保存温度在4±2℃。②运输。血样要及时处理,一般要避免长时间的运输或贮存。资料显示标本收集5-30min后,8小时间室温检测便可获得最佳效果。

2 讨论

由此可见,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充分认识到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并提前采取措施防范异常问题,则能有效避免检验数据失效等问题,给后期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2] 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6,21(1):87.

[3]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J].重庆医学,2006,35(18):1694-1695.

上一篇:冷冻食品微生物危害现状及预防措施分析 下一篇:穆巴拉克家族的财富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