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网络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9-13 02:28:01

企业社会网络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摘要:利用浙江省458个企业样本检验了企业四种类型社会网络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效应,以及创业导向对上述关系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制度网络、技术网络和信息网络对技术突破性创新和市场突破性创新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商业网络对突破性创新没有影响。另外,创业导向在企业网络与突破性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社会网络;创业导向;技术突破性创新;市场突破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社会网络领域的大量研究证实,企业与政府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等外部组织之间的交互有利于获取大量、高质量和异质性的信息、资源、技术或知识,进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然而,通过广泛的文献综述发现,在社会网络与创新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上,仍然存在3个不足:①将社会网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忽略了不同类型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影响效应的差异性;②没有对创新的类型进行区分,特别是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属于完全不同的创新类型,不仅仅是创新程度的不同;③已有研究忽略了社会网络对突破性创新影响机制的研究,因此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仍是一个黑箱,直接导致企业突破性创新决策与实施中的困难。

针对以上理论研究中的不足,本文首先根据社会网络对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制度网络、技术网络、商业网络和信息网络四种类型,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将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并聚焦于突破性创新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社会网络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作用;其次,整合社会网络和创业导向两种研究视角,探讨社会网络影响突破性创新的内在机制,打开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构建和提升过程的黑箱,为企业长期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理论基础和假设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不同,是指与企业当前的技术距离或市场领域距离较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其技术轨迹和组织能力的创新。这种创新往往能够带来技术基础或者市场竞争基础的重大变化,其中技术突破性创新强调企业采用的新技术与原来的主导技术之间有着根本区别,而市场突破性创新强调企业的创新使得客户价值主张和价值获取方式取得根本性变化。综合技术基础和市场基础来考察突破性创新,有利于深入剖析异质性的社会网络影响不同类型的突破性创新的机制。

然而,由于高管认知障碍、信息过滤、感知激励不足、互补资产缺乏、组织惯例等制约,在位企业或大型企业通常难以管理突破性创新。事实上本文认为社会网络理论和创业导向理论是促进企业突破性创新的两种互补理论,前者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视角,解释了网络通过为企业提供大量、高质量和异质性的信息,进而促进企业创新;后者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视角,解释了企业通过创新性、前瞻性和风险承担性战略思想的培育,有利于企业创新行为的开展。

首先,由外而内的视角下,异质性的社会网络对于促进企业突破式创新有着重要作用。现在社会网络基于同质性的视角,讨论同质节点组成网络的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而忽略了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异质性,构成网络的不同类主体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对于突破性创新也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以各级政府机构、国有金融机构、行政管理机构、产业管制部门等为主体构成的制度网络,在转型经济背景下极为重要;以高校、研究院所、政府研究机构、私有研究机构、技术顾问和技术转移组织等为主体构成的技术网络,往往能够提供最新的技术知识;以客户、供应商(设备、原材料和中间品供应商)、竞争对手和企业集团中的关联企业为主体构成的商业网络则能及时提供最新的市场知识;而以贸易博览会与展览会、专业研讨会、会议和出版物(如期刊论文和书籍等)、计算机网络、各种数据库、专利文件、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贸易协会等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则为企业进行突破式创新提供重要的信息。

其次,由内而外的视角下,创业导向反映了企业追求新的市场机会和更新已有经营领域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一方面需要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支撑,从外部网络的不同主体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是其发挥效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网络的异质性主体带来的异质性知识本身的功能特征会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导向能力的增强,进而增加企业的突破性创新。综合由外而内以及由内而外的视角,本文提出了概念模型(见图1)。

1.1社会网络与突破性创新

1.1.1制度网络与突破性创新在中国制度转型期,一方面,政府依然掌握着多种战略性资源,如重要项目审批权和稀缺资源分配权,并能够通过制度设计和管制规范向特定的企业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以产权为基础的法律框架不完善、政治结构不稳定、战略要素市场不成熟等,制约了企业从市场获取成长所需的管理资源、财务资源。这导致与制度网络中的主体,特别是与政府机构建立网络关系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企业构建制度网络中主体的数量对突破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资金提供和信息3个方面。近年来,“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和“走出去”战略的陆续提出和深化,不仅为企业跨产业、跨区域和跨国界投资和经营提供了制度合法性,而且还通过重大项目审批、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激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内在动力。具体来说:①政府通过在高技术项目上的经费支持和高技术水平设备的政府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从事高技术水平的生产和研发活动,为企业创造和获取新技术、新知识提供了强劲动力;②政府通过出口退税、出口免税和出口补贴以及鼓励企业海外贸易和海外并购,降低了市场突破性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企业识别和开发新市场以及新兴市场打开了机会窗口;③政府除了为企业创新和市场开拓提供直接支持外,还通过新技术信息、新市场信息的提供和促进了新技术的快速商业化,为创新成果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企业制度网络对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H1a 企业制度网络对技术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H1b 企业制度网络对市场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1.1.2技术网络与突破性创新 技术社会网络与商业社会网络不同,主要有两个功能:①技术网络主要关注基础性以及重大科学项目的研究,是许多新兴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发源地,因此,与大学等技术网络主体之间的联系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前沿技术、新兴技术以及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如专家、教授、顶尖科学家),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②作为“强时效性的高技术信息集散中心”,技术网络是企业获取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渠道,有利于企业了解行业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以及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的行为特征,以提前采取行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抢占先机。

基于此,我们认为企业构建技术网络中主体的数量对突破性创新具有促进作用:①技术网络扩大企业的知识搜索范围,其主体越多,越能使其获取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和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促进企业在新的、未知的技术领域进行经营;②作为“强时效性的高技术信息集散中心”,技术网络可以使企业及时地获得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更准确、及时的市场判断和创新决策,开发新市场和培育新顾客;③技术网络间接为企业提供突破性创新所需的必要资金。Landry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组织创新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技术网络对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 企业技术网络对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H2a 企业技术网络对技术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H2b 企业技术网络对市场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1.1.3商业网络与突破性创新 商业网络能够为企业提供克服环境不确定性所需的资源、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此外,还为企业提供获取互补性资源的重要途径,而这些互补性资源是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和流通活动所必需的。具体而言,与关键顾客和供应商的网络关系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创造、获取和利用,而且与顾客的网络关系还能创造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并促进销售;与供应商的网络关系能够使企业获取高质量的原材料、服务和快速而可靠的配送;与竞争对手的网络关系则能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甚至应对不确定性。谈蓉和谈毅研究证实,企业与客户、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越紧密,企业就越能取得好的技术创新绩效。

进一步来说,我们认为企业构建商业网络中主体的数量对突破性创新也具有促进作用:①更多的商业网络伙伴为企业提供突破性创新所需的资源、信息和知识,降低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信息缺乏风险;②更多的商业伙伴为企业提供应对突破性创新的必要性互补资源。例如,一系列研究指出,互补性资产是应对突破性创新冲击的有效途径,对于加速突破性创新产出的商业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Rothaermel研究表明,传统制药企业与新兴生物制药企业之间基于互补性资产的合作能促进企业进入新的市场,并改善在位企业的绩效,促进产业融合。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 企业商业网络对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H3a 企业商业网络对技术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H3b 企业商业网络对市场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1.1.4信息网络与突破性创新 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发展,信息网络对企业创新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指出,当前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专利数据、科技期刊和科技报告等反映最新技术信息和技术动态的科技资源,都为挖掘潜在的技术创新机会提供了可能。然而,技术创新机会并不会以预先包装好的形式出现,也不会自动掉到你面前,这需要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大量知识和信息,并且企业能够有效地获取它们。总体来看,以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扩大外部知识搜索的范围和降低知识搜索的成本。知识搜索范围的扩大使企业有机会获取大量异质性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而降低搜索成本既增加了企业知识搜索的频率,同时也增加了对外部知识搜索的结构化和主动性特征。

因此,企业信息网络中主体的数量能够促进企业突破性创新。行业协会能够使企业获取新的市场趋势方面的信息,帮助其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以及发现有价值的合作伙伴等;与技术服务企业、会计和金融服务企业、法律服务企业等中介机构的联结,特别是在中国情境下,能够帮助企业扩大外部知识搜索范围和降低搜索成本。同时,贸易博览会与展览会、专业研讨会和专业会议、贸易协会和计算机数据库等都是创新最为重要的知识来源。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 企业信息网络对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H4a 企业信息网络对技术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H4b 企业信息网络对市场突破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1.2创业导向的中介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影响突破性创新的内在机制,本文将创业导向作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Miller所提出的创业导向的3个维度,即创新性、前瞻性和风险承担性,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其中,创新性是指企业从事或支持可能导致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出现的那些经营活动的倾向性;前瞻性是指企业采取领先战略而非跟随战略的倾向性,通过积极的市场研究和先行行动,先于竞争对手开发新的流程和技术、引入新的产品与服务;而风险承担性反映了企业在追求高风险和高回报业务时,在风险工程、不成熟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等方面的大量资源承诺。

在社会网络与创业导向关系的研究上,两个方面原因支持它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①从创业导向本身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所发挥效应的条件来看,创业导向需要一系列的资源或能力作为支撑,关系网络的缺乏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缺乏,进而阻碍企业获取创业导向杠杆收益。特别是当企业从事创新性、前瞻性和风险性程度非常高的项目开发、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时,往往更加需要可靠网络的新颖信息的支持,而对外部开发新颖信息的缺乏将直接制约企业新机会的识别能力。②从社会网络自身的功能特征方面来看,社会网络丰富的企业将能够获取大量、高质量和多样性的信息。根据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机会的发现是社会信息的分布函数,机会对每个企业的明显度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企业发现机会的过程和它所拥有的信息有关,那些掌握更多信息的企业将更可能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因此社会网络通过赋予企业更多高质量和多样化的信息而促进企业创业导向能力。

在创业导向与突破性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上,一系列研究都指向了创业导向对突破性创新的促进作用。Lumpkin和Dess指出,创业导向强调新业务的创造和使企业恢复活力,而这通常需要通过突破性创新的引人才能实现;Miller也指出,创业型企业是从事产品市场创新、进行一定程度的风险投资和实施前瞻性创新的企业;Slater和Narver也强调新机会培育能力的前瞻性不仅使企业能够先于竞争对手创造新的产品,而且还能先于已有顾客的认知创造新的产品。Zhou等以中国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品牌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导向无论对企业技术突破性创新还是对市场突破性创新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证实创业导向对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影响效应。

因此,社会网络、创业导向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关系的讨论隐含了一个潜在的假设,即创业导向在社会网络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 创业导向在社会网络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H5a 创业导向在制度网络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H5b 创业导向在技术网络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H5c 创业导向在商业网络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H5d 创业导向在信息网络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2.研究方法

2.1样本与数据收集

中国制度转型过程中,新技术、新市场、新标准和新规则不断涌现所导致的大量技术突破性创新和市场突破性创新,为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情境。进一步地,本文将研究情境聚焦于市场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浙江省。本文的数据收集工作得到了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了问卷的回收率。

为了避免文化偏差和保证问卷效度,在实施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我们首先从已有研究文献中获取已被验证的变量及测量题项,制定英文版的调查问卷。然后,选择本研究领域的两位研究人员将英文版调查问卷翻译成为中文版调查问卷。最后,再将中文问卷翻译成英文问卷,并协调研究者和翻译者在概念理解上的冲突,确保变量测量的内容效度。在调查问卷初步制定出来之后,我们选择5位企业市场部经理进行深度访谈,以确保调查问卷中变量测量的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进一步地,我们选择30位企业管理者进行试调研,再次确保管理者对变量测量题项理解的一致性。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具备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的管理者作为对象。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和降低社会期望偏差,我们向被调查者承诺问卷调查仅供学术研究之用,并为其私有信息保密。其次,以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的名义向被调查者发放一份问卷调查邀请函,并承诺在调查结束后,向其赠送一本创新管理方面的书籍以示感谢。最终,我们从中国国际商业调查有限公司的商业目录中随机选择浙江省15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5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30.5%),分布在机械业(28.6%)、电子业(13.3%)、制药业(6.3%)、纺织业(14.6%)和轻工业(37.1%)等5个产业。通过问卷响应偏差检验发现,有响应企业和无响应企业在企业的基本特征方面(企业所有权、企业成长年限和产业类型)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同时所有测量题项的Harman单因素检验发现,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13.912%,表明数据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是很严重。

2.2变量测量

对于突破性创新、社会网络和创业导向变量的测量,我们基于感知测量法,采用Likert 7分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

1)突破性创新(BI)。基于魏江和冯军政对不连续创新发生情境以及Christensen对破坏性技术的研究,采用4个题项测量技术突破性创新(TBI):①我们的产品技术性能有较大的提升;②我们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大的改进;③我们的产品结构发生了重要调整;④我们的业务领域发生了重要变革。本文采用4个题项测量市场突破性创新(MBI):①我们的市场定位进行了大的调整;②我们的市场范围进行了大的扩张;③我们的营销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变化;④我们的售后服务体系进行了大的调整。

2)社会网络(SN)。本文聚焦于社会网络的主体异质性,因此聚焦于不同主体的连带所组成的不同网络类型的关系数量的多少。具体而言,本文从分属四种网络的主体关系数量进行测量,这种测量重点关注异质性网络主体带来的知识和信息的多少。制度网络(IN)的主体包括:①国家政府机构;②省市政府机构;③地方政府机构;④区委管理机构;⑤产业管制与支持机构;⑥投资与金融机构。技术网络(TN)的主体包括:①大学;②研究机构。商业网络(CN)的主体包括:①供应商;②顾客;③竞争对手。(INFN)信息网络的主体包括:①行业协会;②中介机构;③专业会议;④博览会或展览会;⑤专利数据库。

3)创业导向(EO)。基于Miller所提出的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创新性(IO)由四个题项进行测量:①我们能够打破传统思维,以全新的角度或者不同方式看待事物;②我们经常尝试新的思想,寻求新的做事方式;③我们非常关注对新业务领域的开拓;④我们关注于新技术机会的发展。前瞻性(PO)由5个维度进行测量:①我们实现战略转变的速度快于竞争对手;②我们经常第一个进入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服务;③我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④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是行业领先的;⑤我们比行业竞争对手更快地推出新产品。风险承担性(RT)由两个题项进行测量:①我们经常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和大家广泛交流;②管理层对创新的风险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度。

4)控制变量。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本文控制了企业规模、成长年限和产业类型等变量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对于企业规模(OR),选取企业员工数量(EM)以及企业年销售额(SALE)的自然对数;对于企业成长年限(AGE),取问卷调查时间减去企业成立时间;对于产业类型(IT),本文涉及的5个行业中,制药、机械和电子产业属于国家统计局界定的高技术产业,这也符合文献中常见分类标准,因此,本文将这3个行业编码为“1”,将其他两个行业编码为“0”。

2.3信度与效度分析

首先使用SPSS16.0去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信息萃取量较小的测量题项。其次,使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一步对测量题项进行精炼,并检验信度与效度。最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构念的信度值均接近或大于基准值0.70,介于0.691~0.872之间(见表1),模型整体拟合情况较好(x2=993.178,p

另外,为了检验问卷效度,我们检验两个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是否大于两个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平方。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因素两两平均方差萃取量的平均值均大于变量相关的平方,证明了各构念之间具有理想的辨别效度。

3.研究发现

3.1主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我们运用SPSS16.0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检验。从表1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社会网络与突破性创新、社会网络与创业导向以及创新导向与突破性创新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

表2展现了4种社会网络对创业导向3个维度的影响。

表3是技术突破性创新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a仅包括控制变量,模型2a增加了不同类型社会网络的主效应,即制度网络、技术网络、商业网络和信息网络,模型3a-1、4a-1和5a-1仅包括控制变量和创业导向的单一维度,模型3a-2、4a-2和5a-2是包括控制变量、自变量以及中介变量不同维度的全模型。

表4展示的是市场突破性创新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b仅仅包括控制变量,模型2b增加了不同类型社会网络的主效应,即制度社会网络、技术社会网络、商业社会网络和信息社会网络,模型3b-1、4b-1和5b-1仅仅包括控制变量和创业导向的单一维度,模型3b-2、4b-2和5b-2是包括控制变量、自变量以及中介变量不同维度的全模型。

模型2a和模型2b显示,企业制度网络不仅对技术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B=0.172,p

类似地,模型2a还显示,企业技术网络(B=0.158,p

3.2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中介效应假设(即H5),除了保证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外(因此假设5c不成立),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也必须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社会网络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在H1~H4中已经得到检验,社会网络与创业导向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在表2中得到了证实。因此,这里还需要检验创业导向与突破性创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模型3a-1、4a-1、5a-1显示,创业导向的创新性(p=0.419,p

H5a提出创业导向在企业制度网络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模型3a-2、模型4a-2和模型5a-2显示,将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前瞻性和风险承担性加入到模型之后,原有制度网络对技术突破性创新的主效应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B=0.132,p

类似地,通过对比模型3a-2、模型4a-2、模型5a-2与模型2a以及对比模型3b-2、模型4b-2、模型5b-2与模型2b发现,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和风险承担性在技术网络和技术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创业导向的前瞻性在技术网络和技术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B=0.095,n.s.),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前瞻性和风险承担性均在技术网络和市场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H5b得到部分支持。

通过对比模型3a-2、模型4a-2、模型5a-2与模型2a发现,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前瞻性和风险承担性加入模型之后,原有信息网络与技术突破性创新的相关关系不仅显著降低,而且统计检验不显著(B=0.095,n.s.;B=0.075,n.s.;B=0.100,n.s.),表明创业导向在信息网络与技术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通过对比模型3b-2、模型4b-2、模型5b-2与模型2b发现,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前瞻性和风险承担性加入模型之后,原有信息网络与市场突破性创新的相关关系尽管明显降低,但其对市场突破性创新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B=0.116,p

4.结果与讨论

4.1研究结论

本文检验了不同类型社会网络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业导向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利用浙江省5个制造业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制度网络、技术网络和信息网络对突破性创新(无论是技术突破性创新还是市场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这表明随着中国制度转型进程的推进,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专业会议、博览会或展览会、专利数据库等都是企业突破性创新的重要信息来源,对企业构建和优化外部创新网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尽管商业社会网络对技术突破性创新也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效应不显著,而商业网络对市场突破性创新具有负向影响效应,其原因可能为:①在中国制度转型情境下,同行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各种价格战、广告战和商业间谍战不断爆发,使企业很难从同行企业那里获取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②虽然许多企业成长速度很快,但是并未改变中国企业普遍技术能力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上游供应商难以为企业提供创新性和异质性的资源和信息;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或消费者更加注重对速度、便利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而非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和异质性,因此企业很难从顾客那里获得有效创新信息的直接支持。

创业导向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创业导向在社会网络和市场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社会网络和技术突破性创新之间则表现出不同的中介作用,具体来说:创业导向3个维度均在制度网络和技术突破性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创业导向的前瞻性则在技术网络和技术突破性创新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对于信息网络与技术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创业导向的3个维度均体现完全中介效应。

4.2理论贡献与未来研究

本文对社会网络、创业导向和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化和拓展了社会网络理论和突破性创新理论,为企业在动态、复杂和不确定性的技术、市场和制度环境下增强组织环境适应性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可操作性的指导。

1)对突破性创新理论研究的贡献。已有关于突破性创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战略导向、顾客导向、组织学习、创新搜索以及资源积累等内部因素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本文将突破性创新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网络视角,并将其与创业导向的研究相结合,深化了对突破性创新这种复杂和不确定性程度高的组织行为的认识,丰富了对突破性创新驱动力的理解,并证实了企业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关系的优化和重构以及创新性、前瞻性和有风险性的战略意识的培育增强突破性创新,以主动适应环境的不连续性变革。

2)对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的贡献。社会网络对企业组织绩效和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同,但目前多数研究仍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社会网络划分为制度网络、技术网络、商业网络和信息网络4种类型,实证结果显示它们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制度网络和技术网络对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该结论进一步强化了Landry等的研究发现;信息网络对技术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对市场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则需要借助于创业导向这一中介变量;而商业网络对突破性创新则没有影响。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首先强化了企业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并从创业导向的视角打开了社会网络影响突破性创新的黑箱。对企业优化外部社会网络关系、增强组织创业导向,最终通过突破性创新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中国制度转型情境下,制度网络对突破性创新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技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创业导向对突破性创新产生影响;商业网络对企业突破性创新没有显著的影响效应;而信息网络则完全通过创业导向对突破性创新产生影响。

3)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①亚洲国家层面的制度多样化是未来研究的趋势,本文样本局限于浙江省这一制度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其结果能否概化至不同制度化发展水平的地区需要进一步验证。②本文结论验证了创业导向作为公司战略谋划的一种对于社会网络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机制,正如最近战略文献对于进一步讨论微观机制的呼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社会网络影响突破性创新的微观机制。③本文区分了突破性创新的市场和技术维度,未来研究一方面需要进一步讨论技术突破性创新和市场突破性创新之间的二元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对于其二元性之间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市场突破性创新在转型经济背景下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前因与后果。

上一篇:傍综艺耍娱乐:服企“任性”营销 下一篇:启蒙老师(外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