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策略

时间:2022-09-13 02:27:20

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我国民族地区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搬硬套内地教学模式

在课程内容上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不够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在国家实行课改之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学校往往生搬硬套内地的教学方式,片面强调课程本位和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课程评价中又过于注重甄别功能,导致课程的内容繁难偏旧,课程设置不合理,使民族地区教育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水平低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和课程实施的媒介,其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关于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倾向于为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的相关因素是广义的课程资源。而狭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教学和课程的直接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地理以及相关文化的影响,教育相对落后,而且相关的软硬件配备较低,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良莠不齐,这点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却较为丰富而且独特。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种类众多,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课程改革中,无论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或者是一些校本课程的开发,都与这方面息息相关。而民族地区的课程开发与利用,更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更有利于继承和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如何合理并充分地利用民族地区的现有教育资源,科学地进行开发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各级部门、教育工作者和专家所思考的问题。目前来说,我国民族地区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一方面,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消耗和短缺较为严重,主要源于一部分学校内部的课程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是对于一些课程资源的浪费和搁置。这两个方面都对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运用和开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主观原因,比如相关能力的欠缺、整体认识没有提高上去、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

(三)过于依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发展滞后

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全新亮点。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由本校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及专家负责课程的设计工作、策划工作、实施工作以及学习者课程的评价。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推出可以使课程多样化、民族化、实际化、弹性化,使不同学校的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然而,在我国很多民族地区,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比较滞后与淡化。即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学校,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民族学校由于经费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课程开发管理层面上“各自为战”,从而降低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成果闲置。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往往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探讨,使得校本课程在开发主体上过于单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与财力,同时还会造成对课程开发的价值产生消极的影响。总之,这些现象成为目前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有效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处理好了这些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发挥出校本课程的优势。

二、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开设多元文化特色课程

“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面临双重的背景,一是以西方文化与知识体系为主流的所谓普适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汉文化。”在这两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轻视,导致发展相对困难。而这种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却与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民族地方性知识正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它融合了民族长年积累的文化以及知识,包括艺术、地理、习俗、文学等。因此,我国各民族在创造文化知识以及生产生活技能方面,其实没有高低、好坏、优劣之分,唯一不同的是,使用范围和认同价值不同。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内,一般存在一个将不同的多元文化连接在一起的一种特殊文化,即主流文化。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以主流文化为主,多元文化为辅,而是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发挥其优势,百花齐放,在民族地区使各民族的文化有其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民族地区要想把这种文化综合、有效、集中地反映出来,并结合当地的教育模式,首先就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要在民族地区教育课程上采取优惠政策,因为只有在课程设置上有所改变,学校才会相应地改变;只有课程多元化,学校办学才会有特色;课程类别多样化,学校的发展才会多样化。21世纪的社会丰富多彩,因此我们的教育发展也应该随之调整,开设多元化课程,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圆满和终结,但它却彰显特色。基于此,我们应该分层次、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民族地区的多元化课程。一方面在国家的三级管理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大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一些当地的民族精英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发和设计适应本民族、地方性的课程。在课程知识的学习方面,我们不光要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还要注重生活、生产、劳动技能方面的学习。以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合理地开发民族地区课程资源

当前国家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从而使课程更加适应于地方、学校以及在校的每位学生。国家的新课程标准主要结合了教育人文方面的内容,倡导多样的课程形态,有效地将教育与生活连接起来。比如,实践活动课程。这些新的理念为发挥本民族的地区课程资源优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开发我国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推动当地民族教育的课程改革,而且可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个人兴趣的需要,改变传统单纯的以国家课程为标准的教学现实,有助于更好地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独特性。在开发当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优势方面,主要涉及到教育方面的民族化,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民族化。一是教学的手段,二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的民族化并不是要排斥当今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是把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独具特色的民族化教学方式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民族教育服务。同时,在教育的内容方面加入民族化,这对于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要注重课程设置与当地的生活、生产以及一些民族的工艺制作相结合,多开设一些社区的服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生产与劳动技术方面的课程。比如,开设一些种植课程、民族手工艺课程、民族雕塑课程、民族建筑课程、民族歌舞课程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与他们的文化和习俗相结合,充分显示了文化多元优势。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发课程资源优势还是很切合实际的,并且有巨大的潜能。但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开发,而不是盲目的,我们不仅需要一线的专家和教师的大力探索、更要得到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支持,积极地开发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促进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主,由本校确定适应本校的课程,之前已经提到过我国民族地区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里应强调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应该掌握丰富的民族知识,从而着眼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参与式调查方式,深入课堂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参与者,要以转变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时地关注学生学习之外的一些认知态度,比如个人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最后,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局限于本校,要把校内校外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民族历史课程的资源。校本课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这样才能充分地保证校本课程持续地、长久地、健康地发展。

作者:刘宪彤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上一篇:计算机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美术课程改革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