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时间:2022-09-13 01:31:11

体育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效地增强体质,学习锻炼的知识,掌握锻炼技能,养成锻炼习惯,保持锻炼的连续性,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体育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具体需把握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术、技能的关系。从社会体育的角度出发,自我锻炼能力是人们进行社会化活动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也是发展各种活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前提。发展自我锻炼能力要以学习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为基础,而能力的发展又可以提高知识、技术、技能。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对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一系列的作用,因此这方面的培养至关重要,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要同整个教学活动同步进行。

2.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必须依存于一定的条件,如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应用等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体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之外, 还要考虑到体育项目在学生现实发展中的使用价值,以及项目本身的趣味性、锻炼效果和所适宜的锻炼范围;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 心理特点和体能特点等。 为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教师在保证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可安排一些技术组合练习和对抗性练习,给学生创造自我实践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安排一些课外锻炼内容,组织一些体育竞赛,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能力。通过教学和训练的相互补充,达到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目的。另外,要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区别对待,因人而宜进行培养。

3.抓住关键时期,促成行为稳固。保持锻炼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养成习惯。学生在毕业走上社会后,从事体育锻炼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业余训练等都不能伴随左右。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能依靠读书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坚持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体育实践这个基础。 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就来源于这种实践。大学生已经是成人,各项素质的增长已趋向稳定,处在峰值期,已具备了全面锻炼的条件。体育教育要抓紧这一峰值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锻炼身体,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成锻炼行为的稳固,以达到通过自我锻炼,提高国民素质的长远目标。

总之,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型人才,体育教育应负起自己的责任,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这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任务,它对学生持久的锻炼意向起着促进作用。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握体育教学过程,深入钻研教材,正确运用教法,严密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奠定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走出体育教学的新路。

(收稿日期:2008-02-26)

上一篇:资本市场上信息的特点及其供求机制分析 下一篇:基于生产法的我国产险业的前沿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