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阅读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时间:2022-09-13 09:47:25

古代散文阅读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技法指津】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乱,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在古代散文中,也是如此。因此我国古代散文就有“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古代散文“散而不乱”主要表现在:首先,章法散,行文从容自如,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其次,题材十分灵活自由。一篇散文,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是对历史的回顾,时而是对未来的展望,纵线悠长,横面开阔。最后,表达方式散。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方式在文中自由变换,运用灵活自如,使文章既有哲理的睿智,又有浓烈的诗情;既有斑斓的色彩,又有动人的节奏,表现出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

针对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我们在阅读时要做到:

1.提要钩玄。“提要”即提取要点,指从文中提取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进行整理概括;“钩玄”有探索精微的意思,就是指通过那些重要语句,探求文字中隐含的精深道理。提要钩玄就是通过梳理归纳,理清线索,精辟而简明地抓住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伶官传序》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所抒发的感情和提出的议论,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阐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2.因声求气。“声”指节奏、平仄、押韵等外在表现形式;“气”指情感、气势等内在的精神气脉。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散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我们在阅读古代散文时要通过反复朗读作品的音节声调,注意体会文章节奏的流动、起伏和回转,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作者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疾书,文章一唱三叹,一方面尽情倾诉了自己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在回环往复中不忘结构上的前后呼应、祭文的首尾规制。

【阅读训练】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少达而多穷(显达、得志)

B.而为穷者之诗(困厄、不得志)

C.世徒喜其工(工巧、精巧)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尤其、特别)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欧阳修为诗集作序理由和要阐明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②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③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④予尝嗜圣俞诗⑤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⑥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的议论看似与梅圣俞及其诗集无关,其实这正是作者有感于梅圣俞的遭际而发,以此领起全文,高屋建瓴,不同凡响。

B.第二自然段对梅圣俞生平的叙述则成为首段“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观点的有力佐证,且内容完全属于序言的题中应有之意。

C.本文主旨在于为诗集作序,却对诗集评论甚少,不无遗憾。

D.文章后两段叙述诗集的收集情况并交代作序的缘由,简明得体,要言不烦。

4.本文由梅圣俞的遭遇发出了诗歌“殆穷者而后工”的感叹。对此,你有何联想?除了梅圣俞以外,你能再举出例子来吗?

答: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译文:

上一篇:古代散文阅读之灵活性和趣味性 下一篇:一棵草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