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课堂调控的策略

时间:2022-09-13 09:41:36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课堂调控的策略

摘 要: 课堂行为调控是课堂中每天都会发生的,它是最能反映教师教育观念和管理水平的活动。新课标实施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行为调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了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作者汇总了文献资料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炼出了几条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行为调控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教师课堂行为 调控策略

1.引言

1.1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行为调控策略的研究背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出发,提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①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发生在教育观念的革新,是发生在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课堂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领域的革新。新的数学课程通过现实化、生活化的数学,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使得他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如何用好新课程,让新课程理念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关键还在课堂。然而现今的数学课堂常常给人一种“乱”的印象。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如何鼓励学生去观察、猜想、讨论,去发现规律,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我们在实验新课程时面临的问题。新课程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活而不乱”,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保持鲜活的个性,又和谐、有序,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

新课程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到底是不是“乱”,其实是一个观念问题。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指挥棒下,已经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封闭、沉闷的课堂教学。用这种旧的评价标准去评价新的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当然会觉得是“乱”,要走出这种误区,应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才能正确区分“活”与“乱”。

课堂教学是不是“乱”,不能光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因为学生的外在行为是表面的,而学生的注意力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东西。所以,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只要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学习上。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为了数学上的某一概念或某一道题的解法争得面红耳赤,为了探究一个学习上的问题,同一小组的同学讨论还不够,有的还要离开座位,参加其他学习小组的讨论,小组的讨论无疑也会发出较大的声音。这从形式上看是“闹”了一些,“乱”了一点,但学生能始终围绕着学习活动这个总目标,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状态下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延伸。这不能说是乱。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主体性教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这正如战场上司令员与士兵的关系一样,只有士兵的冲锋陷阵,而缺少司令员及时正确的指挥,不仅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反而会造成大批士兵的阵亡,其损失之惨重是无法估量的。美国的布鲁纳是“发现教学法”的鼻祖,他坚决反对那种让儿童自觉地“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我国的中科院院士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也强调要坚持“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

1.2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行为调控策略的意义。

一篇精巧的教学设计,往往会因为当事教师缺乏有效课堂调控,而在实践中变得“毫无生机”。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区从起始学段开始实施新课程教学,一堂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为了不使这次教学改革变成穿新鞋走老路,许多学校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加大听课评课力度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在听一些教师上课时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教学形式多样化了,教学气氛活跃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不同拍,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甚至令教师非常难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实际上这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控制?

在对众多文献资料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对课堂教学监控、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等都有研究,在课堂行为调控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但是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行为调控并不系统,因此,我认为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行为调控能力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探索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行为调控的策略是迫切的。

2.课堂行为调控的概念界定

2.1课堂行为调控的概念及内涵。

课堂行为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机调控,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得到同步发展,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位教师上“元、角、分”一堂课快结束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老师说:“你能拿手中的钱,来买我这里的商品吗?”(商品有橡皮泥、剪刀、赛车、彩纸等)一句话,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钱去讲台上买自己喜欢商品。顿时,课堂被推向了高潮,可以说教室里是一片沸腾。这样的场面,持续了两三分钟后,老师意识到学生的情绪已经到达了最高点,如果不及时引回来,教学效果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刻,老师在一片“我来,我来”的高喊声中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在这儿会买东西不算有本事,如果不出门能买到东西,那才叫本领。”好怪啊,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已渐渐地平息了刚才好像要爆发的事态。此时,老师又蹦出一句话:“听说过网上购物吗?”一句平静的话语,差一点又在课堂掀起了轩然大波,(学生的“知道”、“看见过”等激发性语言呼之欲出)老师兼顾眼神和手势,并说:“请拿出活动纸,先填好网上购物单,我们再去买。”这时,学生乖乖地专注地填起了那张“网上购物单”。

从这一个片断看,课堂行为调控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书面练习这两个环节的过渡;从情绪看,使学生的极度兴奋状态转到了静静的思考之中;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符合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调控则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亮点。

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请看第二则案例。

同样是上“元、角、分”这一节内容。在课堂导入后的一个环节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教师让学生把对“元、角、分”知识的了解情况写在纸条上。接着,把写好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两个5角是一元。

5元是多少角。

……

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你看懂了哪一条?”当老师指名第一位学生说时,他说的却是“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的西字写错了。”(这个时候,就是老师进行课堂调控的时候,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老师肯定地说:“你看得真仔细,你的语文知识学得很不错。来,请你改正。”有了这样的明确说法后,学生的思维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诸如:“两”字写错了。“角”的“一竖”没出头。“尖头朝上干什么?”(一生把“个”字看成是“”)……根本都没有去看“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尽管老师从中提醒了几次“你看懂了哪一条”这句话,但学生还是在寻找写出这些条目的错误。这样的僵局在整堂课上足足徘徊了十分钟之久。一堂课,有几个十分钟?这堂课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可见,在课堂行为调控中,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要随时进行动态调控,确保反馈信息的可靠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师要学会善于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听课及学习状态。如当教师提出问题后,绝大多数的学生不敢正视老师的提问,这就可能与老师提的问题过难或听得不够明白有关;当组织课堂活动时,如果学生眉头紧锁、目光呆板,就可能与学生对教学环节不清晰、教学内容不理解有关;如果出现学生听课聚精会神、频频举手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的学习正在“兴头上”。教师应该马上抓住时机,激发其潜能,有效、高效调控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协调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为目的,对他们的学习心态作出合理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当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不敢正视老师提问的局面,教师此时就要重新表述提出的问题,并做到适时地点拨。教学过程有时就像指挥家面对眼前的合唱演员一样,两者之间要产生“共鸣”,效果才显得突出,这就需教师要有很好的“调谐”技巧。教师可通过学生身上反馈出的语言、表情、眼神等信息,用教师的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模仿学生的听课状态,夸大学生的实际表现,这种“充满情意”的表演,就如同一名指挥家,时刻调动着学生的思维,不断开启学生的心扉。

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学生的目光呆板、紧皱眉头可能就是教学速度过快导致的,速度过快学生容易出现紧张、疲劳、焦虑等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更易导致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如果匀速不变,没有起伏,学生就会感觉单调、乏味。我认为课堂中较好的调控方法是“快节奏+慢镜头”。也就是教师平时就要训练学生养成快看、快写、快思等习惯,加上在教学中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追问和必要的暂停,张弛相间、问而有序。这个过程要慢慢培养,不要操之过急。

数学的学习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讲起来再单调,用学生的话讲――不刺激,怎能勾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所以对学生的鼓励、激趣就尤为重要。现在有些教师因学习新课标,不注重鼓励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非常多,我想这样做是对新课标思想的误解,是对学生学习的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学生都有上进心和荣誉感不假,但教师在鼓励时一定要注意奖励的层次性,适当地夸大,但绝不是无中生有的夸大,泛泛的表扬。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激趣,特别是注意调动学生的质疑兴趣,做到课开始,趣已生;课堂中,趣正浓;课结束,趣未尽。

课堂行为调控既是课堂中每天都会发生的,又是最能反映教师教育观念和管理水平的活动。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所做的调查也表明,课堂行为调控等课堂管理问题,是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而且因为浪费太多的时间在课堂行为管理上,也使教师缺乏成就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的根源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教师们在课堂上竭力维持自己绝对权威的做法,导致了学生本能地反抗。课堂行为调控只能引发,不能强迫,否则只会事与愿违。

2.2课堂行为调控的原则。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R.Rosenthal & L.Jacobson)发表了其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翁效应》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做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级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个月后又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被期望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倾向,在智商为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而且,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这一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

参考了诸多文献和以往的经验,积极的课堂行为调控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2.2.1积极与平等原则

积极与平等原则指教师在课堂行为调控中,应该树立积极的期待观,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平等地看待学生和学生交往,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发展着想,相信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他们都能成为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所谓积极的期待观,是认为学生都是可爱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并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所作所为。它承认学生都有尊重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倾向,但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感,不愿任何人摆布和驱使,表现出顽强的独立性。

在课堂行为调控的积极与平等的原则中,还包含教师必须树立师生人格平等的观念,并在课堂活动中真正实现与学生平等交往。因为只要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课堂民主,就不可能真正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过实习期间的观察和了解,要做到积极与平等的原则,就必须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第一是要排除头脑中的“理想学生”形象。

不要总是把现实中的学生和理想的形象作比较,不要张口闭口“你这一点不足,你那一点不够”或是“你应当怎么办”,要求实事求,细心地发现学生的长处。

一个人喜欢自己也就是自我宽恕,是精神健康的基本条件。让学生喜欢自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别说“你是懦夫”,而代之以“你真慎重”;“别说你脑袋迟钝”,而代之以“你很诚恳”;别说“你真粗鲁”,而代之以“你很有魄力”……如果你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人或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在你身上有不少优点。”当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这个特点不是缺点,好好发挥自己的特点一定会变成优点时,他们就会如愿以偿了。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A. Adler)所说:“问题不在于具备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运用已具备的条件。”

第二是不要当众训斥学生。

小学教师应当时刻牢记,不论学生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不要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现在的小学生自尊心都很强,即使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人在场,也不能训斥学生。至于在其他学生面前训斥学生,其结果只会更坏,那样学生不但会决心对教师以牙还牙,而且会对全班同学造成影响,这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乐见的。

而且,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幼小的心灵还很脆弱,也许会因为你的一句训斥而让他生出悲伤、绝望的情绪,也会另他们很不自信,从此失去学习的兴趣。我在小学时代也曾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当时的我有一点调皮,结果老师就用他的戒尺用力地敲了我的头,这件事情令我终生难忘。那件事给我的影响很大,我失去了学习那门课的兴趣,在以后的课中我都没有再认真听,心里也讨厌那个老师。我想,如果当时老师不是那样教训我,而是好好对我说,结果一定会很不一样。因此,千万不要当众训斥或者责罚学生,那样你会得不偿失,更有可能泯灭了孩子原本美好的心灵。

第三是杜绝在教室里发号施令。

平等地对待学生,还要求教师不要在教室发号施令。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大声嚷嚷“静一静”,整个班级却仍然静不下来,那不是学生们不好,而是“静一静”的说法不妥。为什么“静一静”这个说法不妥呢?因为这是一个命令句。命令是自上而下传达的。教师大声喊“静一静”,可是学生们仍然吵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若是听了老师的话,那就是输了,他们要证明自己比老师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但在交谈时,学生也许会故意不从,这时千万不能暴跳如雷,硬要压服他们,他们就不会再信任教师。这时教师需要自我克制,耐心等待一会儿,一般来说学生们很快会安静下来。有道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只要教师能真诚地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服其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2尊重与宽容原则

尊重与宽容是人的自我尊重需要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自我尊重是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和能力被他人和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自我尊重在个体发展特别是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对其学业成、创新精神和各方面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在我国,这一原则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看来,按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做好每一件事是学生的本分。从表面看,孩子对教师、家长权威性的认识是一次性产生的,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在孩子的认知世界中,已经存在着自我尊重需要的模式,而这种认知模式是在长期的与教师、家长学习和交往中,逐渐凝聚和沉淀而形成的,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存在于孩子的意识深层,并成了其判断和衡量自尊的标准。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人的一生不能也决不可能每件事都是对的,我们要学会宽容。而小学生们更是处在成长的阶段,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像在课堂上他们大声讲话,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们只是认为那样做好玩,或者是觉得应该那样,要学着宽容,用心去教育他们,告诉他们课堂上该什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孩子们自然会理解。

2.2.3有效与适度原则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任何行为调控都应有利于这一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能不管的尽量不要去管,要管的就要管得及时,管得有效,尽量少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

课堂行为调控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正常、高效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行为调控时,必须讲求有效与适度原则,不能为调控而调控,更不能因为调控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如果能通过眼光、触摸、手势和身体接近等方式调控学生的课堂行为,就没有必要中断讲课去大张旗鼓地教训学生。

当然,课堂上的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当学生的捣乱行为时间比较长、比较危险或对课堂造成了严重干扰时,教师就必须直接阻止这种行为。由于教师的直接纠正行为本身就是干扰性的,因此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能使用这种方法。

3.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调控的策略

要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掌握各种应对方略,适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起来。

每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都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具备多种教学策略,适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既放得开又收得起来。在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摸索到了以下几种策略。

3.1策略之一:广读多思,提高调控能力。

博学是赢得学生们信赖与敬佩的首要条件。“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调控在课内,功夫在课外”。广泛阅读可以让我们接受新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始终保持“一桶活水”。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来说,授课语言必须正确、生动,简练而富有逻辑性和科学性。面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语言需要注重趣味性,不可过于枯燥,面对高年级学生的语言则需要注重系统性,把握好知识的规范性与连贯性。了解学生们的语言和心理,把生动的数学故事、信息和历史讲给学生们听,从而走近他们,更好地与他们接触和交流。

多思,是知识内化的必经之路,多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必要手段。如何预设学生们的反馈,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如何让学生们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等,每一堂课前深入、细致地思考,都能使教师的思维成果得以丰富,教学成果得以显现。课前三思,课后善思,在教学后及时、有针对性地写下教学反思更能为下一堂课做好“良好的开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后写下的教学反思的片段。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突出学习过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中,我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学生们的知识基础引入,学生表述情况较好。之后我指导学生进行“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的理解,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验证的过程还不是特别明晰,有待下一节课继续巩固与深入。2.提倡自主探索,重视合作交流。3.时刻关注情感,以鼓励促兴趣。本节课中,我的许多课堂即时评价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兴趣激发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如:“同学们真了不起”“你的推想能力太厉害了”“你的判断准确,理由也很充分”等,有了这些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我与学生们拉近了距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通过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2策略之二:精雕细琢,确定教学设计。

广读多思是教学的大备课,大备课是小备课的前提,小备课(即写教案)是大备课的物化。实施有效课堂调控的直接依据就是教学过程,因此,精雕细琢,设计好教学过程是重中之重。

3.3策略之三:规范制约,生成课堂秩序。

课堂良好教学秩序的形成取决于教师对课堂调控策略正确、灵活的运用,它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基础之上。数学课堂更应强调目标性与规范性,在教育教学中规范学生们的课堂行为,达成教学共识,如: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倾听,学会思考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发言者的声音必须让全体同学都能听到,等等。

开放而有效的课堂应建立在民主与和谐的基础之上,没有绝对的开放,也没有绝对的自由,这就需要教师重视班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在教学上互相关注、在师生互动中相互促进的课堂生态,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常规。有了适时可行的教学制约,才能使课堂教学顺畅而自然,规范而效。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师生问候”、“倾听习惯”、“发言要求”、“课堂练习”、“合作学习”、“实践操作”、“课后整理”八个方面达到学期目标,如:

308班学生课堂学习规范养成情况自评表

①―④是一年级学生需达到的课堂规范;①―⑤是二年级学生需达到的课堂规范;①―⑥是三年级学生需达到的课堂规范;①―⑦是四年级学生需达到的课堂规范;①―⑧是五年级学生需达到的课堂规范。

3.4策略之四:审时度势,把握变与不变。

设计好教学过程是进行有效课堂调控的基础。良好的课堂调控既要遵循教案,又不囿于教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关注时刻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容量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8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1.感受几个8连加的结果。

师:小老鼠是怎么跳的?它接下去跳到的数是几呢?请你填一填。

2.师:通过刚才的“小老鼠跳跳跳”,我们知道了:1个8是8,2个8是16,3个8是24…一起来说一说。

3.师:能不能和你的同桌一同探究一下8的乘法口诀呢?

在学生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我尝试让学生自学《8的乘法口诀》,预设学生们能通过自学与交流,编出8的乘法口诀,但实际教学中,发现8的乘法因口诀数量多、数据大,学生们自主编制情况不够理想,于是调整了教学步伐,从自主探究、编制8的乘法口诀改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编制口诀,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8的口诀。

教学过程调整如下:

1.生独立编制8的乘法口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师:你们刚才说的1个8、2个8、3个8…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1个8怎样表示?2个8,3个8呢?把算式列在方框里。(生独立编制)

生1:1×8=8 8×1=8

生2:2×8=16 8×2=16

生3:3×8=24 8×3=24

师:你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编出的乘法口诀是什么呢?

生1:一八得八。

生2:二八十六。

生3:三八二十四。

师: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来理解这句口诀的?

2.师生共同编制其他五句8的乘法口诀。

师:谁来说说5个8的乘法算式?

生:5×8=40 8×5=40

师:口诀呢?

生:五八四十。

师:接下来你编的口诀是怎样的?

生:六八四十八。

师:根据这句口诀可以解决哪些算式?

生:6×8=48 8×6=48

……

教学设计中,通过对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使整个过程既有学生的亲自体验,又能生成紧凑、有序的课堂,使学生在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同时,体会口诀形成的过程,渗透学生自主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3.5 策略之五:机智幽默,处理课堂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的音符。“高潮的课堂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为对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进行敏捷而快速的捕捉和把握,对这些信息迅速地作出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并能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境,采取最恰当的、最优的对策和措施。或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向正确的道路;或随机应变,灵活果断地处理意外事件,调节教学进程的节奏和走势;或对症下药,举重若轻地消除矛盾行为;或掌握分寸,使全体学生都感到“心理自由”,保持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气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以宽容的心态、亲切的态度、足够的耐心、灵活的机智去迎接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所带来的挑战和考验,善于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3.6策略之六:此起彼伏,动静和谐生辉。

“动”是数学课堂实践的基础,“静”是“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数学学科更应注重动静结合。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也要学会静静地“倾听”。只有师生互动,师生互静,师动则生静,生动则师静,才能形成师生一体的和谐课堂场面,更好地发挥有效课堂调控,使教学更富有深刻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行为调控极为重要,不只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因为调控的方式和环境影响学生的性格,以及处事方式。教师应学会如何掌控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行为调控,否则将难以在课堂上立足,不是因为课堂太乱而失控,就会因为课堂太静而使学生失去兴趣。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在几次实习中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并选择了一些案例,希望这些教学案例能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可选择的参考。

注释:

①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参考文献:

[1]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7-60.

[2]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4]郭东歧.教师的适应与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刘庆华.课堂组织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9]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构建和谐课堂,促进教学有效 下一篇:高中数学案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