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代步工具

时间:2022-09-13 06:23:30

古代帝王的代步工具

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帝王出行时乘坐的代步工具统称为“车驾”。为了满足帝王在不同场合乘坐的需要,车驾又有不同的形制和用途,因此有车、辇、舆、辂等名称。

车在古代的用途很广,既可以载人,作为代步工具;也是古代作战的装备,如战车等;还可以装载货物、长途运输,称为缁车;还曾用于刑罚,如轘(环)刑、车裂等。但作为帝王的专用座驾,车就不仅仅是代步工具了,更要显示帝王至尊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1980年,在秦始皇陵冢西墓道的侧室内出土了两乘彩绘铜车马,分别为立车和安车。车、马和驭官俑均按真车、真马和真人的1/2比例制作。立车又称高车,为单辕双轮,驾4马;车厢四周设有栏杆,车门在后面。车厢的中央装有一个铜底座,坐上插着一柄伞盖(图1)。

安车亦称辒辌车,因坐卧兼用,故车体较大。车厢平面呈“凸”字形,分前后两部分,中间有窗相隔。后部为一封闭的车厢,四周有厢板围护,顶部为一个由36根骨条制成的椭圆形车盖,车门在后,两侧各设有一窗(图2)。出土时,立车在前,安车在后,直观地反映了秦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设置:立车作为前导,为后面的安车提供安全保证。在汉代制订的卤簿车仗制度中规定,帝王出行须有公卿奉引,据此推断,秦始皇陵出土的立车应为官员为秦始皇出行前导时乘坐的车。秦始皇则乘坐在后面既能遮阳又能御寒、同时更加舒适的安车之内。

辇是一种用人力牵拉的车。自秦代开始,辇即特指帝王之乘。皇帝所乘称帝辇,皇后所乘则称凤辇。秦以后,辇不再安装车轮,而是改由人抬,类似轿子,又称步辇或步舆。由于步辇使用人力来抬,乘坐舒适度高,且适宜在比较狭窄的道路或空间使用,所以隋代以后,步辇正式成为皇帝在宫中的代步工具(图3)。

唐代曾制造过皇帝乘坐的7种辇和3种舆,即大凤辇、大芳辇、仙游辇、小轻辇、芳亭辇、大玉辇、小玉辇和五色舆、常平舆、腰舆,装饰得十分精美。

宋初仿照唐制制成的大辇为正方形,红底彩画,外表装饰有金涂银叶和龙凤图案。大辇顶部四面绘有行云、龙气等纹饰;四角各镶嵌一个龙头,龙口衔香囊;辇顶中央有一银莲花坐龙,以红绫为里,碧牙压帖;辇内铺黄褥,上置御座及扶几、香炉等,辇内还摆设有圆鉴(铜镜)、银丝香囊、银饰勾栏等物。由于该辇体积大、十分笨重,故挽辇者多达64人。后宋真宗时期不得不对其进行改造,精简过后,新建造的大辇重量减轻了700余斤,即便如此,南宋初年建造的大辇仍高15尺3寸,边长11尺6寸(图4)。

根据《周礼》的规定,中国古代帝王出行时乘坐的车共有5种,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合称“五辂(路)”。这5种车的式样大体相同,只是在车的装饰、车上插的旗帜以及马头的配饰上有所差别。在车的装饰上,车辕、横(车辕上的横木)端、轮毂(车轮中心用于插车轴的圆木)外侧、轭(马具,形状略呈“人”字形,与车辕相连,驾车时套在马的颈部)尾等部位分别采用玉、金、象牙、皮革或漆等材料作装饰。这5种车在使用上也有差别:帝王前去祭祀或纳后时乘坐玉辂(图5);如朝会宾客、赐封同姓王,则乘坐金辂;若是去视朝、赐封异姓王,则乘坐象辂;如要出征或处理兵事以及分封四方诸侯时,则乘坐革辂;如若赴郊野田猎或分封藩国,则乘坐木辂。这5种车均用6匹马驾车,随车驾士10~30人不等。

在汉代制订的帝王出行车仗仪卫制度即卤簿中规定,帝王出行按照规格和规模分为大驾、法驾和小驾3种,其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大驾卤簿”规定帝王出行时乘坐玉辂。其余4辆车与皇帝使用的车、舆、辇等其他代步工具也要一同随行,并作为仪仗的组成部分。在车仗仪卫中,帝王乘坐的玉辂是仪仗的核心,由官员簇拥。其他的代步工具则排列在玉辂之后,只作为一种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帝王的五辂除供出行时乘坐外,还作为举行礼仪活动时的陈设之物。宋代就曾规定,凡举行大朝会、册命皇太子及诸王大臣时,需将五辂摆设于大庆殿的庭院中作为一种礼仪陈设,以此来显示皇帝的至尊地位。

上一篇:“世界人口将达96亿”等10则 下一篇:人类何时开始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