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垦区民生新闻报道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9-13 05:46:08

浅谈对垦区民生新闻报道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垦区民生新闻;监督类新闻;时政新闻;正面宣传;做好策划

近年来,民生新闻迅速发展,各地电视台纷纷创办民生新闻栏目,我台也从去年开办了《民生》栏目,《民生》栏目的增设大大丰富了我台自办节目类型,为垦区百姓增加了一档反映民生,服务百姓的宣传平台。

一、监督类新闻做到“帮忙不添乱,用事实来说话”

隋书记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媒体的自身定位,重点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作为垦区主流媒体一定要明确这个问题,农垦电视台作为总局党委的喉舌,它发出的声音要与总局党委一致,《民生》也不例外。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民生的新闻宣传的就有了思想,所以《民生》播发的监督类新闻就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在这类节目中我们牢记主流媒体的作用,和党委保持一致,同时又兼顾栏目的特色,所以在节目中摸索中总结了一条“帮忙不添乱,用事实来说话”,这样一个报道监督稿件的原则。

大家都知道中国新闻有两种报道体裁,一种是联播体,一种是民生体,联播体负责宣传任务,而民生体则承担着社会的减压阀的作用。通俗的说也可以这么分:如果说时政新闻是一种高姿态的正面主动宣传活动的话,民生新闻就是放低视角,放低姿态的迂回宣传,而民生新闻这种减压阀作用,很多时候就是体现在监督类稿件中。那么,如何把握这类稿子?各职能部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能不能要报?怎么报?如果正常报道了,百姓解气了,农场工作有时候就被动了,会不会增加不和谐因素?这些都需要在报道中去把握。所以在这样的报道中以“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就成为《民生》的定海神针。

例如:5月播发一条青龙山农场有关城镇管理的稿件,《带泥农用车坚决不让进场》,主要大意是:阴雨天,农场派人把守农场各街道入口坚决杜绝带泥农用车进入场区,如果发现严罚,从而保证了街道环境的整洁。在编发这条稿件时编辑就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农场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保持城区的整洁干净,但他们没有考虑到不让农用车进场,会不会给车主造成一定的麻烦,有没有耽误他们运送农用物资或者耽误农时?有没有想过管理上过于简单粗暴?如果编辑将这条稿件直接播发出去,再配发评论指出不足,就显得过于激烈。后来经过考虑后,将这条稿件以正面报道形式播发出去,但在播出后马上约了一组关于社会各界如何看待《带泥农用机车不让入场》的调查,有赞同的,有不赞同的,有的还提出了建议,用百姓的声音提出了对以罚代管这种粗暴管理方式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又约了4期垦区其他农场,在农用车进城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典型进行播发。这样的一系列报道之后,反响强烈,为受到同样问题困扰的农场提供和拓展了思路,也使他们改进了城镇管理方式,百姓也感受到了农场在管理中更加人性化了,为大家着想了,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所以这样处理监督类稿件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类似的系列报道还有,《突击检查豆腐作坊 顺藤摸瓜查封源头》;《绿地变菜园?》;《楼梯扶手悬空为啥久而不解》等。

二、时政新闻报道:没有不民生的新闻,只有不民生的表达

怎么理解民生新闻的含义?街谈巷议、芝麻谷子的小事就是民生新闻吗?停水断电、寻人寻物就能体现服务吗?时政新闻报不报?怎么报?时政新闻,在很多时候对于民生新闻而言,一直有点鸡肋的味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很多农场每年都在大量地做民生工程,改水的,修路的,建广场的等等,动则投资都在上千万,其实做这些工程实实在在将受益最多的还是我们老百姓,那为什么我们宣传报道了,可老百姓却并不买账,也不说好呢?说到底,老百姓对这类新闻不感冒,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报好。所以说没有不民生的新闻,只有不民生的表达。那么,怎样表达才能更易于让百姓接受呢?

《民生》新闻,一定要用民生的表达方式:

(一)民生的视角来反映新闻内容

什么是民生的视角:就是你关注的主题,一定要从百姓的关注点出发,百姓最想了解什么我就报什么,既然是百姓关注的,那你的主角和主题就一定要明确。比如:农场自来水改造,既然是为百姓做的好事,那就一定要让百姓满意才是党委的初衷,那么,你在关注点上就要特别注意让谁满意,主角就是谁,尽管你是在为农场党委做宣传,你不一定正面说农场做了多少工作,其实你从侧面说也一样能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这样更易于让百姓感受到农场的务实作风。民生的报道角度就是:受益的百姓切入——原来用水是一个什么情况——改造后有多少职工群众受益。

(二)民生的写法来表达

删除那些百姓不关心的内容,将百姓感兴趣、关注的内容添加进去。比如:同样是上面的自来水改造,一般稿件就会大谈改造自来水花费了几百万?铺设了多少米的管道?用了多少 时间?领导是多么重视等等。民生的写法就是将钱数不要,管线长度折算成百姓明白的话,比如这些管线能够连接场部地区所有的4千多住户,一般百姓并不关注花多少钱,只关心改完的水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实惠。

三、 正面宣传中:对领导放低视角 对百姓高看一眼

许多民生新闻需要正面宣传,这里面可能就会涉及很多的人,其中领导与群众,强者与弱者等就有了对比,在这样的时候,民生新闻一定要做到“对领导放低视角 对百姓高看一眼”。

例如:《温暖在身边》,这样帮助弱势群体的稿件,帮助弱势群体既要体现互帮互助的精神,同时也不要让人感觉高高在上,像是在施舍一样,如果是这样的效果就适得其反了。举例子:很多时候,我们的记者拍摄的主角全是领导,送钱送物指手画脚,贫困户旁边唯唯诺诺,没有一句话,有的甚至没有个正脸镜头,让贫困职工对着镜头说感谢,更有甚者拿着一摞钱对着镜头说话。在这样的稿子里就没有用百姓的视角,没有体恤贫困户的心里,做出的片子让人反感,领导的亲民爱民形象也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好的做法是:要将贫困户作为镜头中的主要人物,当领导说话的时候他含笑着点头,不时的说上几句话,领导和贫困职工有说有笑的镜头多运用些,现场音多运用些,让他们都说点正常的语言,少用官话套话,让每一个人在镜头前都变得正常些,亲切些。

四、善于动脑,做好策划,拓展思路,民生新闻大有可为

如果说好新闻是策划来的,可能大家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是好策划一定能做出好新闻是大家都不能否认的实事。无论是从中央台还是到各省市台,策划新闻一直占据着栏目的重要位置。《民生》从开办之初就一直坚持走策划之路,虽然这里有些无奈之举,(由于新栏目,上稿不足,必须要大量策划选题,以弥补稿源缺乏的难题。)但是这样近一年坚持下来,我们会发现,精心策划,融汇了大家智慧结晶的选题,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就会非常出彩,效果也非常好。(编辑/永安)

上一篇:谈提升报纸的版面竞争力 下一篇:浅谈记者的平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