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修身

时间:2022-09-13 05:21:04

领导者修身

企业家修身到哪个层级,其企业的状态,就到哪个层级。修身的结果,也就是企业的最终的命运,即格局决定结局。

《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作为道家的领导力思想,其本质是一种“身国同治”的思想,转化到企业里就是“身企同治”的思想。

管理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一切管理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管理,来源于文化管理,也最终朝着文化管理的方向发展。而人类文化管理最终体现为精神治理,或者说是心灵治理。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管理一共有五个维度:向下、向上、向内、水平和向外,任何一个经理人的工作,都包括这五个维度。维度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单独看任何一个维度都不简单。比如向下管理,即使你的下属只有三个人,你要管理的就不仅仅是你和三个人之间分别的关系,还有其中两个人形成的组合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但复杂的问题,也有简单的方式去处理,最基础的是找到管理的起点。大学中说“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管理的起点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身。身体是宇宙的一个缩影,因此,身、家、国、天下是一体同构的,都是道的原型的展开。也就是说,“白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企业的企业家修身到哪个层级,其企业的状态,就到哪个层级。修身的结果,也就是企业的最终的命运,即格局决定结局。

以前的修身,偏重于修形,偏重于“养身”之身。其实,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修身,即身(形)、心、灵,三者之间是一种层级递进关系。

人、企、地、天、道是一体的。实际上,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是同步的,是相互依赖、共同进化的。宏观结构成为微观结构的环境,并以决定性的方式影响着它们的进化。反过来说,微观结构的进化成为宏观结构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种相互依赖只形成了一种现象——共同进化。

自我管理 身心灵一体

《道德经》中提到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也就是说,人要自知,要自胜。古希腊的哲人说“认识你自己”;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提到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人生能有几回搏”,“古之学者为己”的各种说法,都在说着同样的道理,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完成自己。

身国同治,其基础是修身,也就是自我管理。怎么管理自己,德鲁克提出五个问题:“我的长处是什么?我做事的方式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要去哪里工作?我能贡献什么?”其范围略显不够体系化。可以从个人的修身层级人手去分析,包括身(形与身)、心、灵三个方面。

1、修身:形与身名与利

“形”包括“物理人”、“本能人”、“社会人”对人的界定;从“身”的角度,包括精、气、神。这时的“形”是“身”的发展的基础而已,而“神”是“身”的发展终极。最佳的境界是“身、形一体”,“形神俱妙”。

作为物理人来说,身体健康和寿命长久是必要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我们做任何事的基础。因此要能够爱护身体,善于养生,不要轻易舍弃这个“臭皮囊”。否则什么“夫英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但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结果雄心壮志,也都会消于无形。

从本能人的角度来说,更多的体现对人的“私”欲的控制和消减。老子云:“罪莫大于可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去甚、去奢、去泰”。这些表述,都是通过排除贪欲,使欲望减少到适当的程度,从而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业中去。

从反面来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身与货孰重?”如果不注意克制贪欲,则可能会不惜一切手段来利己,而对外物的过度贪婪可能对“身”产生巨大的反面和负面影响。

稻盛和夫先生说:“劳动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欲望,磨炼心性,培养人格,其目的不只是换取生活所需,因为换取生活所需只不过是劳动所附带的功能而已。”要远离泛滥无度的贪欲,也要远离过度的劳作,而应该通过劳作锻炼心性、塑造人格。

从社会人的角度,更多体现为对待“功”、“名”诱惑之态度。《道德经》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哉”,即在功成名就时,能够全身而退。又云:“名与身孰重?”《红楼梦》说:“都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儒家最高的修身境界就是伦理道德之身,是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道家在此基础上,提倡“身退”,是更高层面的智慧。道家讲“圣人披褐怀玉”。身外之物,其重要性不会比“身”更重要,不应如“丧家之犬”汲汲而求。老子见孔子时批评孔子的“去子之淫志与傲气”,其意在此。

换一个角度,道家其实是要找到奉献社会与保养自身之间的平衡点。其方式是领导者最主要地使用心灵的力量——而非蛮力——去领导企业,做最关键的事情——如关键点的控制,如重点事情的决策,如例外事件的处理等,而非事事亲历亲为、“死而后已”——道家讲“事少而功多”,其意亦在于此。

一个领导者要做到大公无私,多为众人着想,尽可能为人类付出,就要把自己的心灵放空。当心中有了这样的利他之心之时,就能摆脱欲望的束缚。

2、修心:智商情商逆商

修心,可以按照社会上流行“三Q论”即“智商、情商、逆商”“三商合一”的结构来进行分析。

企业家的智商主要指企业家的知识具备及使用的商数。包括经营知识和专业知识。所谓经营知识,是指企业家作为商人所具备的市场理论和人文理论。所谓专业知识,是指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物性知识。就重要性而言,经营知识和专业知识是不对称的,最重要的是经营知识,将经营知识和专业知识转化为经营能力。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应该是理性思维方式。

企业家的情商包括:为他人着想,关心同事,热爱他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心态乐观,掌握分寸;胸襟博大,有大度包容的器量。能力表现为善于交际,利用交谈做工作;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善于领导;形成企业家风范(包括威望、风度与气质)。再以情感而言,也会由亲情、友情、爱情,向外扩充,对社区、社会、国家、国际、地球、宇宙,产生关怀之心,最后也可能孕生慈悲、博爱的情操,自愿从事公益活动。综合地说,企业家情商会转化成管理能力(管理的更高阶段文化管理乃至精神管理)。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应该是情性思维方式。

企业家的逆商包括: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将以上精神转化成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判断和直觉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决策能力等)。在意志方面,逆商可以表现行为方式逐渐化被动为主动,自身从事高尚的人格修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

作为企业家来说,“三商”都应该具有,同时层层递进,而最重要的应该是“逆商”,即持续不断地坚持创新能力。而坚持创新能力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信仰系统——人生的理想和使命做支撑,这就引出了灵性修养的问题。

3、修灵

傅佩荣先生指出:“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所谓“重要的”,是指联系于人生的意义与目的而言。如果忽略灵性修养,则人生一切活动“对自己而言”,将是既无意义也无目的的。因为一个人也许享有福寿全归,也许创造丰功伟业,也许对人类或历史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他的内心依然可能彷徨无依,甚至充满苦恼。

灵性修养使一个人的身心活动具有意义,使一个人将其命运提升转化为使命。总而言之,使一个人能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不但不担心命运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而且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动,珍惜并善用人生的一切资源。

张旭通先生将修灵表述为精神体的三项官能:良心、直觉和感应等活动,精神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精神体根据对宇宙规律的感应和对事物始终的直觉,通过良心是非的判断,来指令智慧体。比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有禅修的经验,不是按照传统的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市场决策来推进营销,而是直接出结果:而世界果然跟着他转,这显然是运用了一种灵性思维。但背后都有其理性的支撑,也就是说,保留了理性的好处并进行了超越。

儒商之修身能做到有形之身的最大化使用,是社会认可的标准的身的社会化功能的实现;道商则在此基础之上,求无形之身,是身的高级化和精神化,是以性命合天道,其最好的状态是“身、形一体”、“形神俱妙”、“体道合真”,“内圣”与“外王”合一。

领导修身阶梯论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领导者?答案是:这也许是人类的普遍意志。无论个人怎么想,既生而为领导者,就必须完成自己的进化使命。

从修身境界而言,领导者会经过知识、情感、意志的磨炼,体现为理性思维和情性思维方式的“为学日益”的过程,体现的人类精神是理性精神和仁爱精神,之后则进入灵性思维状态、信仰精神境界的“为道日损”的过程。中间的过程是层层修炼的过程。从“身(形)、心、灵”的角度,是从身而心而灵逐层深入直至“与道合一”之境。从思维方式上说,要将理性、情性思维(感性思维另一种提法)层层突破(另一方面,要抑制感性与本能),从而达到开悟的灵性思维状态。这里面所体现的是自我超越精神。

从领导境界上而言,商人的境界分四种:草商、法商、儒商、道商,这四种境界是一种层级递进的关系,最高境界道商是以灵性思维方式、达到信仰精神境界的道商。到最高境界的道商,就会表现为《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的状态。此时,领导者将体现为竭尽所能,为人类付出的精神境界。

《道德经》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善用人者为之下”。“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社稷王。”管理大师柯林斯的一大贡献,是发现了第五级领导。要通过五个级别,才能达到领导人的最高境界。第一级是能力强的个人;第二级是团体贡献者;第三级是能力强的经理人,第四级是有效力的领导者,在第四级之上,再加上“极端的谦卑”和“强大的决心”才是第五级领导人。圣吉说:“如果没有先读罗伯特·格林利夫的《仆人式领导》,别去读领导力的书。我相信,那是我读到过的关于领导力的最出众和最有用的陈述”。格林利夫在1970年首次提出“仆人式领导”。老子“太上有之”的领导是最高层面的领导,是懂得退让智慧的领导。“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对下属表示谦下,显示着“第五级领导”和“仆人式领导者”的精神气质。

从做事方式而言,高明的领导者无需一时一事发号施令,只要定好规则,即建立游戏规则,并以统一的价值哲学观念推行到整个企业,便可以“无为而治”了。这是领导者之“有为”与“无为”的结合之处,即“无为”以“有为”为基础,有为以无为为超越。同时,道家讲求“事少而功多”,即不必所有的事情亲历亲为,而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其他的事情,放手让属下去做,才能“君无为而臣有为”。

从做人方式上而言,老子认为听任万事万物的发展,仅仅间接地进行干涉最好——“我无为而民白化”。“天下之至柔弱,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问。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奚及之”。

最高境界的领导者,能够“去中心化”,与道合一,能够与时推移,灵活不滞;因变而变,圆通无碍,极博大而最精深,极高明而最平易,无所用而无不宜。这时所体现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老子看来,道具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巨大神力。他深信:决定我们环境的力量在内心深处。只要人们能够修之不移,“勤而行之”,则身得以升为“真人”之身,家道兴旺,社会、国家永远太平。领导者的思维方式、精神境界界定了企业的层级。以灵性思维、信仰精神,并能“修之于天下”者,“其德乃普”。“故从事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即这是因为:从事于道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

作为最高层次的领导者,体现其领导者能力的,更多的是一种最高理念的提出并践行它的过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能形成这样的“大慈、大善,大公,大忍,大诚,大信”管理哲学理念,进而形成道之四端:“诚、善、慈、信”并行之于企业内外,方是得道之个人;之后,就是一种布道的工作,是一种精进的人生姿态,如GE前CEO杰克·韦尔奇等人所做的工作。他们采用各种形式和途径来将理念传达出去,通过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从而影响别人,促进和引发别人的自我提升,这就是:“道,行之而成。”

领导者修身的层级,体现了进化论,并决定了企业的层级。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比较注意形象,作为领导者可能更愿意体现光鲜的一面,到更高层面的修身,是“批褐怀玉”式的自然境界、大道境界。马斯洛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与道家相似的结论:有机体自身有着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自我管理(Self-government)、自我选择(Self-choice)的趋向。对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自我实现的意思是说:成为一个人应成为的样子,即这是一个人的人格自然展开或成熟的过程。他到晚年更又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超越层次,它是真我、自我认同、内在核心、特殊品质及圆满人性的一部分。老子倡导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里的“私”就是自我,“成”就是实现,也就是自我实现,“自胜者强”。同时他强调利他性:“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看到,每一个个体并不能因为单凭自己就能完成实现自我,他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社会系统中才能完成自我实现。多渠道多方位自我实现构成一个大的自我实现体系,互相激荡与接纳,从而达到一种“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的“百谷王”的得道境界。老子认为这是一种合道状态,这种与自然(道)保持一致的意义要比无涯知识、任何教养重要得多。

道是虚空,它是完全的空和静。所以它是不朽的,因为它是永久的。它是永恒的,它没有时间的属性,它也没有成对的对立面,因为它没有质量。

“因此,通过生命,完成你的任务,你便从中成长起来。然后你长大成人的这一天就会到来,然后你就要接近这个虚空,这似乎是我最渴望的东西,这就是那个包含着意义的东西。”这时,是修身至无身可修时,是最高的道境,是究竟境界。恰如尼采的精神成长的三个阶段,以此由“骆驼”、“狮子”而至“婴儿”,人经过“身(形)、心、灵”的修炼而至达到更高的精神存在状态,领导者也会经过功利与理性境界的法商、伦理境界的儒商达到信仰境界的道商。

上一篇:自控力的极限 下一篇:用“四个特色”指导国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