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时间:2022-09-13 04:30:43

改进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改进;课堂;“生活味”

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引领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未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学习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之中,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补充条件或问题,其中有这么一道题目:小东家要铺地板砖,房间长是10米,宽是6米。在明确了题意之后,学生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争先恐后地回答:如果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得用多少块?如果用边长30厘米的方砖得用多少块?选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每块是2.5元,得用多少钱?如果每平方米方砖连工钱是25元,那么铺这样的一间房间一共要用去多少钱?……我趁势引导、启发学生:谁还能想出生活中更多的应用数学知识的问题?再次掀起新的学习高潮。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用数学头脑去思考,揭示事物本质,知识在应用中得到了深化。

以上教学,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三、开放课堂,让数学走向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师应开放课堂,让数学走向生活。

如,一年级学习认数时,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几扇窗子,每扇窗子上有几块玻璃;数一数自己学具的件数;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找规律的方法,可以自己设计更多有规律的图案;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会计算图形面积后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生活服务。

(作者单位 福建省平和县国强中心小学)

上一篇:孟子思想探究 下一篇:优化电能计量管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