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卷调查中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时间:2022-09-13 02:34:19

教育问卷调查中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问卷调查是教育科研经常采用的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有其他研究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优点,如可以高效、全面地反映被访人的客观需要。但是,问卷调查也有不足之处,它要依赖于被访人实事求是的合作态度及其清晰的自我认识能力。在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如果被访教师有不负责任的态度,或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认识模糊,则容易得出和事实无关的结论,甚至结论与真实情况截然相反,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教育科研就会失去科学性和客观性。如何才能避免教育问卷调查中的虚假信息,首先应分析产生虚假信息的几种原因。

一、教育问卷调查中产生虚假信息的原因

1.不合作现象

不合作现象即问卷调查中的被访教师对问卷活动态度冷漠,不主动配合,不认真填写。引起不合作现象的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首先,被访教师对调查漠不关心,认为问卷没有意义或与自己没有关系,因而不会十分认真地填写问卷;再次,如果问卷内容过于专业化,或者问卷内容冗长、晦涩难懂,不能引起被访教师的兴趣或超出被访教师的理解能力,他们也容易应付问卷,草草回答。答案成为虚假信息,将会使调查失去意义。

2.“应然”与“实然”的矛盾造成信息失真

“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即问卷想调查被访教师的“实然”做法,被访教师却回答“应然”状态,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这种情况极不容易被察觉,因为这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有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14世纪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把人的动机分为四种,即生理因素、感性因素、实践因素和理论因素。生理因素和感性因素满足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实践因素促使人去追求权力,理论因素推动人去追求真理。[2]他们都认为,在人的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中,基本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只有满足了基本需要,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同时,高层次需要是基本需要的延伸,人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之后,就会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理想层面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但人的不同层次需要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有时只能选择一种而牺牲另一种。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情况。当人的基本需要与高层次需要发生矛盾时,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作出不同的选择,纯粹从价值观和伦理学意义出发,人一般都会选择高层次需要,追求理想和真理,这是“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却往往选择基本需要,满足现实利益。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认为,人拥护的理论不等于其所使用的理论,[4]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举一个例子,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报刊和杂志上撰文呼吁素质教育,情真意切,素质教育可谓“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选择“题海战术”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应试教育”仍旧“扎扎实实”。这是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利国利民,教师撰写文章呼吁素质教育是在精神层面追求教育理想,是高层次需要;在社会对教师评价的传统观念未发生根本改变之前,学生的考试分数代表着教师的荣誉和业绩,这是教师基本的需要。二者发生矛盾时,大多数教师都要牺牲前者而选择后者。以上原理告诉我们,如果在问卷中要求教师选择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应试教育”的技能,教师一般都会选择素质教育的理论,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避免不了采用“题海战术”来给学生加压。所以,仅仅依靠问卷内容来判断教育现状,虚假信息就会自然出现。

3.真实想法不易被发现

真实想法不易被发现存在两种情况:第一是自己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包裹起来,不向外界展示。这两种情况都会给问卷调查的真实性造成影响,使调查结果失真。

(1)语言与思想的矛盾。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工具,语言帮助我们认识思想、表现思想。但语言和思想的对应不是绝对的,用准确的语言来恰当地表达思想,有时是相当困难的事。首先,语言一旦形成,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思想却永远处于活跃状态而且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只能抓住其中的某些阶段性特征,与事实的发展相比总是滞后的;其次,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现实却是无限的,作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思想,其内容也是无穷的。以有限的言辞来描述深刻的思想,许多事物往往是无法形容的。老子在《道德经》的首章,就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这个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5]面对宇宙、社会和人生中纷繁复杂的现象,特别是对形而上的“道”,古人深感难以用语言把握。庄子在《知北游》中认为:“道不可言,言而非也。”[6]语言与思想的这种矛盾,不可避免要给问卷答案的真实性打上折扣。在教育科研中,被访教师给出的答案往往只代表过去的或者是别人总结过的经验,而对自己现有的某些思想、情感、价值观却往往“呼之不出”,表达困难影响了问卷的效果。

(2)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教师不愿意表达真实的想法。现实社会中,人还没有达到完全自由的状态。个人的想法或利益与社会规范经常发生冲突。这时,社会规范和要求压抑个人想法,这就造成了人的一种心理:有些真实想法不愿对外表达。彼得・圣吉称之为“习惯性防卫”[7],以免因为说出真实的想法而受到伤害。对于在职业上有更高道德要求的教师而言,上述情况更容易发生,季苹教授称之为“内隐概念”[8],认为教师的内隐概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深处,而且被厚厚地包裹起来,教师们很少会将他们轻易地呈现出来。所以,在问卷调查中,很多教师不愿意以十分坦诚的态度去填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不得不填,就只能填写流于形式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收集到的也只能是一些虚假信息,影响问卷结果的客观性。

二、科学设计问卷,排除虚假信息

针对以上情况,教育科研工作者就要科学设计问卷,合理进行施测,使调查的结果尽可能地接近实际,更客观地反映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况。

1.尽量避免不合作现象

(1)要讲明问卷的意义。首先,问卷的指导语要用真诚的态度向被访教师说明调查的重要意义,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用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填写问卷;其次,选择问卷教师群体时,尽可能要使问卷的内容与被访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如二者无任何关系,则尽可能地少问或不问,不能为了单纯追求问卷数量而忽略问卷的质量;再次,在发放问卷时,要向被访教师讲明是自愿填写,而且态度应十分中肯,以免产生虚假信息。

(2)要引起被访教师的兴趣。首先,问卷切忌草率发放,匆忙收场,不给被访教师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会增加填写问卷的随意性。其次,问卷使用的语言要鲜活生动,用词必须清楚,避免被访教师可能不明白的缩写、俗语或生僻的用语,避免内容过长,更忌晦涩生硬,影响填写兴趣。另外,发放问卷前,应先对被访教师进行基本的调研,确保他们对问卷研究主题有基本的认识,根据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设计问卷内容,否则,容易导致拒答或猜答,出现虚假信息。

(3)问卷中设计“打假机制”,剔除无效问卷。即在问卷中故意设计一些环节,把那种草草应付、不负责任的问卷甄别出来,加以除排,保证问卷结果的准确性。这样的方法很多,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出两个内容大致相同的问卷,但是使用不同的词语,使之间隔开来。如果被访人对这两个大致相同的内容进行了相互矛盾或前后不同态度的回答,说明被调查者没有合作态度,则此问卷可视为无效问卷。

2.问卷内容要具体,问卷分析要客观

由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造成了在选择应然的理想与实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极易造成问卷的盲目性。如果问卷设计不明确、不具体,有可能是所答非所问。有时想调查的是实际情况,得到的答案却是理想境界;有时把可能性当成是已实现的事实,这些都会使调查结果缺少客观性。为避免这些情况,设计问卷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调查实际情况,问卷用词必须明确、具体,少用或不用假设的成分。要多设计和教师的具体环境相关的情境,确保填写问卷时的可操作性。如要调查教师对某件事的态度或做法,就不能用假如作为前提,而要问他们做过或没做过,做过是怎么做的,没做过就是没做过。这样教师才会按自己的真实情况和真实的想法填写问卷,才不会出现用应然的理想代替实然的现实这种虚假信息。

(2)不能用可能性代替现实性。问卷调查可能涉及教师对未来的设想,但不能把设想当成事实。未来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尽可能要把每一种可能性都设计在问卷中。在多种可能性中,被访教师只能填写一种可能性。把问卷中为被访教师提供的可能性当成已实现的事实,违背科学和哲学原理。

3.善于发现教师的真实想法

问卷调查要调查教师的真实想法,包括思想、价值观、对教育事业的态度等。与思想相比,由于语言的滞后性和表达思想的局限性,还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发现教师的真实想法并非易事,这就要求问卷设计要有科学性、艺术性。

(1)避免社会规范的影响。社会规范会影响被访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在问卷中尽量避免社会规范的影响。首先,设计问卷要使用“中性”的语言,一切带有批判性、激励性的语言,一切和伦理问题、师德问题有关的词语,一定要谨慎使用,如果非用不可,设计时也要注意艺术性,尽量做到“含而不露”;其次,要消除被访教师的顾虑:一方面在指导语中要向教师说明,问卷只是想获得一些基本的信息,问卷和个人的荣誉无关,另一方面也要设计问卷保密措施,一些容易使被访教师暴露“身份”的信息,尽可能少出现或不出现;如果是在公众场合进行群体问卷,则应给予提示,彼此不要互相讨论。另外,在问卷的发送和回收时,要打乱程序,不要让被访教师产生“对号入座”的顾虑,使之放松身心,轻松答卷。

(2)设计要艺术,分析要客观。首先,问卷可以设计主观题,要求教师直接回答。这种方法直观,简捷易行。可是如果不注意提问的方法,容易使被访教师的回答流于概念化、口号化、形式化,会和他们的真实想法相去甚远。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艺术性,避免诱导性的用语,为被访教师创造出可操作作性的话语环境,让他们在问卷中谈出一些想法。要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还要辅之以其他方法。其次,问卷可以设计选择题等形式的客观题。设计时,尽量避免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接设计在问卷中,要设计一些和被访教师工作、生活有关的情境,把要了解的问题隐含在情境之中而不为他们所感知,只要求被访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选择,然后再根据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基本原理来判断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及工作态度。这要求调研者要有广博的知识、灵活的技术和求实的精神。只有这样,调查工作才更有意义,离调研工作的目标才会更近。

参考文献:

[1]克雷齐.心理学纲要[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384.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9.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5.

[4][7]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32、284.

[5]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3.

[6]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323.

[8]季苹.学校文化自我论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1.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上一篇:一生的反思,一生的备课 下一篇:说“也可以”就可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