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产三维动画片本土化探索的历程

时间:2022-09-13 01:05:41

论国产三维动画片本土化探索的历程

[摘要] 自中国三维动画诞生至今的近20年里,始终没有停止本土化的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艰难的起步,到世纪之交的卓有成效的尝试,再到近10年来的迅猛发展,国产三维动画在动画技术、故事内容、画面风格、叙事方法、作品主题方面的本土化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但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形象、表现手法融入了作品中,也开始有意识地将传统故事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结合,并且体现人文关怀以及人类的普遍追求。

[关键词] 中国三维动画;本土化;探索

中国动画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创民族之路”的历程。之后的20年,进入了 “中国学派”的发展和繁荣时期。中国动画先驱们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含蓄、委婉的中式叙事方法融入作品中。代表作品包括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剪纸动画《渔童》以及表达中国艺术的意境的水墨动画《牧童》。

这些带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引起了世界广泛的赞誉和巨大反响,并且获奖无数。然而,自80年代后,中国动画产业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原先的动画生产、传播方式和销售机制在市场化的冲击中,迅速式微。加上日本、美国等外来动画片的大量涌入,国产动画在90年代的发展举步维艰。

而正是在这一时期,首部国产三维动画片问世。起步的艰难并没有阻碍中国动画人探索本土化发展的脚步,在随后的近20年的时间里,国产三维动画片在画面风格、叙事方法、音乐风格、作品主题等方面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本土化尝试。虽然对一些作品的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这种多样化的探索对繁荣本土动画产业、探索本土化道路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一、艰难的起步

从1978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中逐步推行“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国门的打开,世界动画强国的商品迅速在我国传播开来,并赢得了市场的欢迎。与此同时,原来我国动画片生产的主要机构,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但体制顽固,而且大量专业人员流入海外代工的动画公司,加上整个产业缺乏政府的扶持,国产动画不断受到市场冷落,渐渐远离观众的视野。

这一时期,新兴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传入我国,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原有动画的制作速度,并改变了人们对动画传统的认识。另一方面,90年代也是我国电视机开始逐渐普及的时期,我国第一部三维动画片,即是1995年上映的动画连续剧《太空特警》,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这部全长26集的动画片,以科幻和冒险为主题,在当时可谓开创之举,但在整个国产动画处于低谷的90年代,加上在故事情节和制作上的差强人意,该部动画片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然而值得提出的是,这部面向青少年的三维动画连续剧在叙事结构上改变了中国动画长期以短片为主的状况,从单独叙事动画转向多集动画。

20世纪90年代起步的中国三维动画,诞生在整个国内动画商业化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是中国动画人运用新的技术尝试具有新叙事结构的作品的开端。由于受到硬、软技术的限制,这一时期的三维动画作品难觅本土化风格的踪迹。

二、卓有成效的尝试

新千年,国产三维动画在技术和本土化探索上都做了长足的尝试。在本土化问题上,著名导演特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们对民族形式问题理解很浅,以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兜肚,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就是民族风格了,还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动作姿态以及语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这种在动画造型和作品叙述内容上的“本土化”的理解,对之后国产三维动画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1年我国首部全数字、全三维动画影片《小虎斑斑》即是一例。这部获华表奖最佳美术片奖的动画片,在角色造型上,采用我国民间的传统形象,如小布老虎、凤凰、龙王等,并且都赋予了吉祥的含义。立意上指向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弘扬了角色间的友情、亲情以及人类共同拥有的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影片的叙述内容,并非传统说教和政治宣传,而是立足寓教于乐,不仅树立了小英雄形象,还通过故事告诉孩子们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珍惜我们的生存环境。

这一时期的三维动画作品在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优秀品质结合上做了重要的尝试,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和制作经验的缺乏,作品的角色造型、动作的流畅性、准确度仍不尽人意。

三、迅猛蓬勃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的增大,特别是扶持原创动漫法规的出台,如2006年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每天17时至20时,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制作完成的动画片在电视台播放,均可以享受播放补贴等,加上中国文化输出力度的不断增强,国产动画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

2006年,国产三维动画电影的首部大片《魔比斯环》上映。这部投资13亿的影片虽然只赚到了不到其投资三分之一的票房,剧情过于宏大而严肃,遭到了各界普遍的非议,但它的意义在于国人开始真正掌握尖端的三维动画技术,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画面,能够掌握自己的三维动画电影的生产线,意味着之后世界三维动画片中,将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2006年以后,中国动画人对国产动画本土化内涵追求表现为多部作品的相继问世。2007年,被业界普遍称赞的三维动画片《秦时明月》发行。作品中弘扬的中国“侠”文化、流畅的人物动作、典型的秦代时空画面和故事,都更体现了浓郁的本土特色,甚至有业界人士赞誉它是国产动画中一部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成功典范。但是从角色造型来看,整部作品还是受到了较多日本漫画的影响,在人物五官、发型、服饰等较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尽管如此,《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片还是受到了包括业界、观众等多方面的认可,先后获得2007年政府最高奖“星光奖”优秀动画节目奖、2008年 “金龙奖”年度最佳系列动画奖、2008年“美猴奖”动画系列连续片奖等众多重量级大奖。

获得第二届“美猴奖”系列动画片奖的《魔幻仙踪》经过5年的艰辛创作,终于在2008年与观众见面。这部汇集了当时全国优秀的创作人才的大型三维动画片,通过神奇的冒险经历,淋漓尽致地讲述了小主人公寻母、救母的故事。在角色造型塑造上,《魔幻仙踪》将典型的中国孩子形象应用在小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并在动画片及其周边产品开发上吸收了国际通用、有效的做法,开展了卓有收效的尝试。先是同年推出同名网络游戏,建立玩家社区。在用这种做法赚取了大量的人气之后,又在2010年的第六届中国动漫节上推出《魔幻仙踪》歌舞剧。这一尝试将原本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动画和游戏,拓展到现实环境中,成为《魔幻仙踪》产业链中独特的一环。

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麋鹿王》是中国本土动画的又一新尝试。改编自《山海经》的原创的故事,加上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经推出就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整部作品“总体上秉承了正义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模式,体现的是真、善、美的传统追求和对人与大自然和谐一致的向往”[1]。当然,在动画片娱乐化定位的当下,《麋鹿王》也增加了一些“好莱坞动画电影的风格,大胆加入了人物的调侃式语言和后现代元素”[1]。在三维技术的应用上,《麋鹿王》对角色的毛发、特效的处理可圈可点,角色表情动画真实而有个性,光线和环境的烘托恰到好处,三维技术营造的“无论是重叠的山峦,还是缤纷的山谷,体现的都是水墨画式的写意之美”[1]和“将自然景观诗化后的景象”。《麋鹿王》也因此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等多个奖项。

在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将中国文化纳为己用,又返销中国,赚取不菲的票房之后,被观众戏称为中国的《功夫熊猫》的武侠题材三维动画电影《兔侠传奇》在2011年上映。该片在美术风格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主角“原型取自从明代至今,在京津地区最具神话色彩的儿童玩偶——兔儿爷”[2],场景设计从中国古建筑和古典园林取材,场景的色彩设计“选取了较为传统的红、蓝作为主要配色” [2],并选择了古典装饰纹样、传统家具作为组成场景的元素。除了可见的视觉元素外,影片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在场景气氛的烘托上。作为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动画电影,动作的设计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将虚拟世界和现实功夫结合在一起”,武打动作集陈氏太极拳、“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武功风格和动作特点”为一体,充分做到中国功夫的传统与现代、真实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在叙事内容上,《兔侠传奇》“诚信”的选题可谓相当“接地气”。它接受了中国百姓普遍认为的“中国最缺‘德’”[2]的观点,抛弃了“生硬地说教,同时参考金庸的模式讲述,讲了一个武侠故事”[2]。正如影片主创孙立军所说,“希望《兔侠传奇》以中国人最朴实的民族性格来塑造人物,用动画艺术形式来传承中国传统美德——诚信”[2]。在三维技术上,“《兔侠传奇》首次在国内使用人脸捕捉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2],运用了三维毛发技术以及双摄像机渲染下的3D效果,这些技术的应用确保了角色动作真实、流畅,确保了毛发的真实、生动以及影院观看中的真实的三维效果。这部三维动画电影在上映后虽然褒贬不一,但它也代表了目前国产三维动画的高端水平。此片也因此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奖、最佳动画电影奖和第20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三维动画从诞生至今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中国动画人在三维动画领域将高新技术运用于讲述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故事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产三维动画不但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形象、表现手法融入了作品中,也开始有意识地将传统故事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结合创作剧本,并且将人类普遍的追求,如崇尚真、善、美、扬善除恶以及人文关怀的思想融入作品中,这些做法也为国产三维动画在国际范围的认同和传播提供了便利。虽然不断有批评称国产三维动画故事抄袭严重,低龄化现象仍然存在,但不可否认,中国的三维动画人已经历尽艰辛,走上了用先进的数字三维技术打造本土动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歌东.3D技术打造的中国传统之美[J].中国电视,2009(10).

[2] 孙立军.用一份坚持来传承中国人自己的文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01).

[3] 易家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动画艺术转型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4] 王大智.浅议中国动画的“后民族化”转向[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8.

[5] 特伟.创造民族的美术电影[J].美术,1960(Z3).

[6] 《魔比斯环》:动画里的中国式大片 [N].南方都市报,2006-08-05.

[作者简介] 徐俊(1979—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和设计教育。

上一篇:水利工程进度控制与优化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下一篇:论本土化对美、日式动画形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