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分析

时间:2022-09-13 01:02:40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分析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很多高等院校的一门老牌学科,有着比较悠久的教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性水平较高的汉语言专业人才。以往,这一专业有着较高的就业率,招生也比较稳定。但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一专业也进入了转型期,它能否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应用性成为决定这一学科能否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关键。这也使很多高校深刻意识到这门学科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已成为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教育特点介绍

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早起源于北大的中文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多年来,教育部对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的规定几乎无所变化,仍沿用十三门基础课程设置的模式,是一门课程设置最为固定的学科。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已趋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也暴露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不强的特点。三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仍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分析课文内容为主,往往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由于对实践重视不足,很多学生缺乏实践适应性,所写内容也不满足实践需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意义

在当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率的现实需要。这门学科只有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能够满足就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它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就目前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需求而言,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其本质体现所在,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中,汉语言文学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作为语言工具,其充分的决定了它的易用性。

三、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习惯促兴趣,以兴趣促效果。目前,社会的浮躁使得很多学生的内心是浮躁的,他们觉得“速食文化”很流行,也很奏效。因此,很多学生受速食文化的影响,不能潜心研读。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阅读两小时,放下浮躁、静心细读、品味、思考,使所读之书入心入脑。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之后,尝到了静心细读带来的“甜头”,自然也就提高了阅读兴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理论素养得以提升,心灵也得到净化,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二是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老牌专业,课程内容较为固定。但从这门学科目前培养人才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角度衡量,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急需进行改革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在主要课程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调研目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比如,针对政府机关,可以开设公文写作课程,不同文件如何行文,采取什么格式等等,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与工作接轨,省去了较长的学习锻炼过程。此外,目前所有文件材料均在计算机上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专业知识,但能否熟练操作并应用计算机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出来也很关键。所以,还应有针对性地增加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专门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办公软件,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所以,课程内容改革极其重要,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一些提高专业应用性的选修课,保证所培养人才满足岗位需要。三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水平。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角色,是决定学科教学水平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应用性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这就需要提高师资水平。一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配备优秀的师资,满足日常教学需要。二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提高学科应用性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三是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向学生传播渊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丰富的实践经验,满足提高学科应用性实践要求。四是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上用人机构的联系,通过开设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找到自身短板,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性。

结语:

总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体现学科设置的价值,我们必须在提高这门学科应用性上积极探索。

作者:王淑芬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提高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下一篇:商科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