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闻访谈

时间:2022-09-13 12:18:45

第二节 新闻访谈

新闻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消息,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

每则消息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引题、正标题、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其写作常常按照“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其特点是事实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篇幅短小。

通讯等广义的新闻,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形式。同消息相比,它们的真实性、客观性是一致的,但由于描法的运用,它们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内容量加大,篇幅加长,所以其报道的时效性相对较弱。

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新闻,它的基本要素与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概括为“5W+H”,即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

访谈是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等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的基本特点是:

专题性 一次或一段访谈,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话题,不能求大求全。话题的选择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等分不开。如果每次问答都围绕这一话题展开,那么,访谈就不枝不蔓,记录成文自然就紧凑严谨。

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话题、谈论的事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大众比较关注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而进行的访谈。

条理性 访者提出的问题往往按一定的次序展开,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等)等,而受访者也应该是依序而答。这样形成的文字才能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整体性 成功的访谈在新旧提问的转换上过渡自然,前后连贯。受访者往往有很多意思要表达,而转换新的意思层面前的过渡也是要做好的。

一、汉语的今天

――百岁学者周有光教授访谈

赵:想请教周爷爷,我们怎么研究汉字、研究古文字呢?

周:我不反对原来的研究方法,但是你一定不能限于这个范围。《说文》这个系统是好的,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只知道汉语汉字,旁的都不知道,这当然不行了。

我们今天的语文离时代的需要差距很大,全世界用字母,只有我们用汉字,许多人很得意,觉得了不起。所以你真正要懂得文字学,必须要研究比较文字学。所以我讲,你搞历史学,只研究中国的,或者只研究一个朝代的,这算什么历史学呢?我说,同样的,文字学的研究,一种文字不与其他的文字作比较,你当然不知道,所以我研究中国的东西,要从比较文字的角度来研究。我最近发表了一个东西,我可以送给你们。我这里面写了《形体简化是一切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我说有三种意见,一种是繁化简化并存,而繁化为主;一种是繁化简化并存,简化为主;我是第三种意见,形体简化是一切文字的共同演变规律。我不仅用中文来证明,还作比较。比如,一个“婢”字,中文是一个“女”,一个“卑”,“女”是表示意思的部首,“卑”是表示声音的。古埃及圣书字里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女,完全一样,这个是代表声音,跟我们的“婢”结构完全一样。

赵:形声字。

周:可是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丁头字不一样。一个“婢”,它不是一个形声字,它是一个会意字,它是一个“女”,一个“山”合起来的。婢是山上来的女孩子,跟中国今天北京的保姆是从乡下来的一样的意思,所以作比较文字就非常有趣味。甚至古代外国跟我们的想法完全一样。中国的东西要和外国比较,你不能比较,你的眼光就狭隘。

我们的传统只知道中国,只知道四海之内。我们今天要走出去,要走到四海之外。所以我就又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漫谈太平洋》。中国人把太平洋看成是外洋。美国人把太平洋看成是内海!这是不一样的概念,完全不一样。我们一定要走出原来的圈圈,我认为研究古文字也好,研究今文字也好,一样要跟外国文字作比较。

比较文字学是中国一个缺门,我为什么要提倡比较文字学就是这个道理。我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文字在世界文字里是什么地位,所以我写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把人类文字分三个阶段。很多人骂我,说我贬低了中国文字。我分原始文字、古典文字、字母文字,我们的文字是古典文字,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什么贬低不贬低。所以一定要了解世界,才能了解中国,这是我的原则。特别是全球化时代,你不了解世界,你就不能了解中国。

(选自《文史知识》2007年第5期,有删改)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要先了解世界,才能更了解中国,汉语也不例外。百岁的周老先生并不保守,认为研究汉字光靠《说文》这个系统不行。在访谈中,他结合理论和实例,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把深奥的汉语研究理论讲得深入浅出。

二、刘欢专访(节选)

记者:与现在的年轻歌手相比,作为60年代出生的人,你觉得你们这一辈歌手有什么不同?

刘欢:我们经过一段艰难的时期,摸索了十几年才明白点东西,现在的歌手太幸福了,新人就能享用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唱片很少,几乎没有什么唱片制作,到90年代中期才有。为什么?那时候,中国内地还不大会制作唱片,所以,大家都给影视作品写音乐,然后把这些作品凑在一起,出个卡带。

记者:除了技术方面,在对待音乐的态度上,两代歌手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刘欢:我们当时做音乐,核心就是“能不能打动人”。现在很多歌手追逐的是时尚,好听就完了,所以表现出来的音乐更形式化,时髦化,雷同度很高,一年R&B,一年hip-hop,常常一哄而上。

记者:这样一哄而上,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刘欢:这个样子肯定是不好的。我个人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歌手,而是商业本身造成的。国外主流音乐也好,非主流音乐也好,都会有一批固定的听众,但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分界。作为一名歌手,如果你的音乐不在主流,那么你的生存就会有问题。这是商业不发达的表现。我相信,过些年,这种情况应该会有所改观。

记者:很多创作型歌手,都会在一段时间遇到写歌的瓶颈,你遇到过吗?

刘欢:肯定会有瓶颈。但我是个懒人,事情堆在那里,我永远先挑有把握有兴趣的事去做。

记者:前不久的“花儿”抄袭事件,是不是也折射出了内地原创音乐的一些问题?

刘欢:我不想就“花儿”的问题再说什么,因为事后的一些报道,偏离了我当初说某些话的语境,有些偏颇。如果光谈内地原创音乐的问题,我想在音乐创作方面,类型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一个音乐有了特点,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一个特点可能就是一个缺陷,留给你的创作空间非常小。这种类型化的音乐创作的确有难度。你会发现,很多创作歌手的极端特色只能反映在3张唱片之内。长此以往,歌手创作的东西就会变得很机械化。

(选自《新闻晨报》2006年5月22日)

“音乐不在于时髦,在于动人”,是刘欢在这段访谈中表达的中心意思。记者针对刘欢是大陆歌坛上主流音乐的代表和内地歌坛的老大哥这一点,在设计问题时常将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歌手进行比较。刘欢在回答时也是点面结合,既让人感到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也让人感到实实在在的个人积淀,让不同层面的读者都受益匪浅。

三、杨宗兴:倒在一线的

好支书

7月21日,谭坝乡鸭蛋河村247名村民为他们不幸牺牲的好支书杨宗兴送行。还处于天灾之中的村民们,简陋地用纸片书写着自己朴实的心情:“杨支书一路走好!”

7月17日上午7∶10,谭坝乡境内普降暴雨,乡防汛值班人员迅速电话通知各村干部,深入各户排查灾情,转移安置危难群众。鸭蛋河村支书杨宗兴接到电话,立即与村上其他干部分工,分片包组包户排查,自己挑选了最偏远的三个组。

从山头到山脚,从早上到晚上,杨宗兴深入所包村民小组的每一户,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房屋,地里水稻、玉米、烤烟等农作物受灾情况,看到各户烤烟损坏严重,边查看边寻找有电讯信号的地方及时向乡值班室报告灾情。冒着大雨,杨宗兴将自己所包的三个村民小组20户危房户挨家挨户地动员,帮助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18日下午3时左右,雨越下越大,一天没吃饭的杨宗兴还在挂念着五组72岁五保户李支录,这是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根本无法应对如此灾难,他宁肯躺在家里等死,也不愿在这大灾关头给别人添麻烦。早已猜透老人心事的杨支书,冒着大雨,又赶到李支录家,反复劝说、引导,最后硬把老人背到300米以外的另一户村民家中安置好。

4∶40左右,杨宗兴把五保户安置好,正准备电话通知三户居住较远步行去通知已来不及转移的村民时,发现他自己手机没电了,即赶回家,用固定电话通知他们尽快撤离。

5∶30,村主任王宗林接到杨宗义询问他所包村组撤离情况,同时安排他再到所包的几户查看,劝说群众转移的电话。通话结束没过几分钟,就有村民向王宗林汇报,支书家的四间土房被泥石流全部推倒了,他本人也找不到了。

随后,呼唤杨支书的喊声漫山遍野,人们在一番艰难地寻找后,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支书被埋在了泥石流下。

19日上午8∶30,村民们终于找到杨支书的遗体,杨宗义蜷曲着身子倒在放置专用工作固定电话机的桌子下面。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村民挥泪呼唤着杨宗兴的名字:“好人啊,怎么一下子就没了呢?”

这个曾经带领他们养蚕、种烤烟的好支书;这个曾经带领他们修路通电的好支书;这个曾为全村孩子盖起四间明亮教室的好支书;这个为村民服务20多年,让大家富裕了,自己却贫穷了的好支书,就这样离开了他转移保障了安全的村民。一个生命的逝去,牵动了所有村民的心,乡领导和村民们一起为他上香守灵,村民们自发地为他们的好支书送行。7月20日,谭坝乡党委也发出了《关于开展向7・18抗洪抢险英勇牺牲的鸭蛋河村好支书杨宗兴同志学习的决定》。

(选自《陕西日报》2010年7月27日)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具体的时间为顺序,把“倒在一线的好支书”杨宗兴为排查灾情、转移群众而牺牲的经过报道得清清楚楚。结尾处还补叙杨宗兴为村民服务20多年,使大家富裕起来的光荣事迹。本则消息首尾照应,使“好支书永远活在村民心中”的主题得到深化。

新闻是记叙文的一种类型,阅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形成四步阅读法。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如果是消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标题先获知消息的内容。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记叙要素,更何况是消息的话还有“5W”的要求。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理顺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这主要是针对通讯或新闻特写而言的。

四、辨叙述方式,分析布局特点

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而通讯的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式的单个或综合运用。

针对访谈的阅读,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揣摩重要词语

虽然访谈的主要语言比较通俗、直白,但是谈话人在谈话过程中也有不便直说的比较含蓄的语句或者会使用一些较为专业的词语。高考命题者一般是在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方面设置考题。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者是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或者是相关文字的思路。

二、理解重要句子

在高考试题中,访谈文本中的重要句子表现为:一是从内容看,中心句往往直接表达受访者观点,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表达受访者观点态度或谈话意图的中心句;二是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三是从表达上说,一些富有特色比如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三、筛选和整合信息

筛选和整合信息就是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访谈内容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而信息往往蕴藏在访谈中运用了基本概念的句子中;集中表述受访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分层次反映谈话主旨的句子中;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中。

四、鉴赏评价

学生应该从两方面入手来掌握这一内容。

1.“观点”和“倾向”主要是指访谈对象对事物所持的看法,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学生要从访谈中概括性强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谈话人的评述入手,分析其逻辑,然后作出自己的评价。

2.高考考查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人和事。阅读访谈时,应该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实事求是地评价阐释其社会价值和影响。

一、第海峡两岸关系

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开幕

新华网西安8月4日电(记者李寒芳)第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4日在陕西西安开幕。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梁国扬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三点期望:进一步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以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契机,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加强两岸文教交流,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

梁国扬表示,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已走过十九个年头。19年来,我们目睹了两岸关系在“”分裂势力干扰下艰难前行,也见证了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拨云见日,步入和平发展轨道。本届研讨会以“ECFA与两岸关系发展之展望”为主题,在两岸签署ECFA的背景下,围绕两岸经济发展趋势、两岸文教交流的现状与发展等议题进行研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自1991年开始举行,台湾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是唯一的“全席”参与学者。他在作主题发言时表示,两岸签署ECFA后,逐渐会浮现出立体的两岸关系。这不仅仅表现为多层次、多渠道的两岸交流,其复杂性也将远大于现今。ECFA涉及两岸经济的整合和分工,也将促使两岸经济作出新的布局。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说,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是两岸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是ECFA签署后在大陆举行的首个大型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将对两岸关系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来自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等地区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研讨会。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为期两天的分组讨论阶段。

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主办,已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两岸专家学者交流研究心得的重要场所。

(选自“新华网”2010年8月4日)

1.根据消息来看,第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给两岸的决策者参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已经举办过多届,为什么第会议格外受到关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息的一般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这则消息是不是这样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韩寒说博客

何东:那我想问韩寒,其实你对写博客还是心态不一样,就是总感觉,我的感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做博客有没有打电子游戏的感觉?

韩寒:其实有一点点,因为我觉得你必须得有东西写,你没东西写的时候挺无聊的,我不喜欢写我今天出门吃饭,然后怎么怎么样,看到什么什么,就没有任何的感触的一些东西,就介绍自己一天的生活,我并不喜欢这个。反而我觉得我的生活是不需要别人知道的,但我的观点有的时候,哪怕你们觉得错的,至少我得说出来,但是你不能很乏味地在那儿说,中国很多人就会很乏味地在那儿阐述一个很正确的观点,我也觉得我看不下去。

何东:我知道你的意思。上次徐静蕾就在你这个位置上,我问她了,我说到韩寒的博客,她说何老师,你和大家对韩寒有一个误会,韩寒没有想干什么,他做博客好多事都是为了好玩。

韩寒:反正我的确觉得有的时候挺好玩的,有一些人平时挺道貌岸然,但是有的时候用笔写东西的时候,各种嘴脸都出来了,我觉得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何东:而且你写博客,你的幽默感我觉得还不是一个完全心态放松的表现。我跟很多人聊过,我们也都,比如说心态放松,但是一看到韩寒这个,就搁到这儿的话被别人说出来了,也是很沮丧的,然后就觉得韩寒的幽默感咱们没法比,但是你博客里很简洁的幽默,一下子就把文化人的嘴脸给弄出来了。

韩寒:首先我们中国有的写文章的人是没有幽默感的,包括搞电影的,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包括谁谁谁,他们的电影里面最缺少的就是幽默感和一种自嘲的。可能你自嘲不一定能表现出来,但是就没有那种幽默和聪明的灵光乍现的地方,你就感受不到。我其实也不是那么一个幽默的人,我只是觉得我很怕人家在看的时候会觉得很枯燥,很乏味。我觉得我只是想不让大家觉得那么乏味而已,很多时候都是在那儿故作幽默。但是因为这么多年了,所以故作幽默也还比较自然,其实真的只是想把文章写得更加让人能够读下去而已,要不然就成作文了,成议论文了,我觉得。

何东:你说对一些那种特别拉不下脸的伪文人是需要刻薄一点的文字,那你的感觉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特别拉不下脸的伪文人?

韩寒:这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人不是,我倒能说出几个来,你觉得不是的话,我就觉得太多了,反正我们国内的写东西的氛围什么,让我觉得大家都挺不是那种。因为我首先觉得一个写东西的人,肯定必须得是一个挺性情中人,但是我感觉到大家在那里是挺放不下来的,挺不自然的,感觉很多中国的作家都挺不自然。

(选自《凤凰非常道》)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韩寒感觉很多中国的作家都挺不自然,可能是本真的东西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得很少的缘故。

B.韩寒认为,很多人写文章是在写作文,在写议论文,在很乏味地阐述一个很正确的观点,很缺乏幽默感。

C.道貌岸然者在写东西时往往一本正经,但在批评韩寒时是各种嘴脸,这本身就挺讽刺的。

D.徐静蕾和主持人一样,也认为大家对韩寒有误会,他做博客只是为了好玩。

E.在韩寒看来,其实自嘲就是一种幽默感。

2.韩寒关于博客或者写作有哪些基本主张?核心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也是非常有幽默感的,试在文中找出几个例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读完本文后,你对韩寒有哪些新的认识?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第三节 科普文章 下一篇:第二节 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