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2 11:17:44

高职院校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课题以推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适应需求,顺应形势,反复锤炼,长远发展”为基本着眼,通过对近十年来河北省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数据进行系统采样,以风险分析的形式,查找制约本专业学生择业、就业、从业、创业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科学举措。解决学生“择业视野窄、就业层次低,从业时间短,创业发展难”的问题,打破学校以初次就业率衡量办学质量的陈旧观念,适应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构建一种风险预警模型,搭设一种资源共享平台,探索一种循环培养模式,建立一种预先协调机制,提高就业指导保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土建专业,风险分析,对策研究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多倾向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等方向,这对搞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重在更新观念,指导实践,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因地制宜的具体化,标准化,规范化,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较长过程,缺少实际操作性,难以直接嫁接应用,不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此外,针对土建类具体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可供借鉴的模板较少。目前对该领域仅有的研究还集中于学生初次就业保障上,缺少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缺少对学生就业风险的分析。开展“高职院校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有助于从全局高度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经济发展。

在前期初步调查中,笔者对近几年来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在98%以上高初次就业率的背景下,隐藏着多种风险。

一是盲目就业的风险。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国性问题。迫于严峻就业形势,“能就业、有班上”已经成为多数学生的首要考虑,“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是学生退而求其次的“万全之策”“保底之举”。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对发展动力不够,对前景信心不足。在初次就业时,对岗位缺少认知,对单位缺少了解,对行业缺少分析,凭主观印象找工作,就业后发现工作难开展,能力难发挥,个人难发展,进而重新找工作,错过了就业黄金期,经验积累期,事业发展期。

二是二次择业的风险。

近几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中08年共批准投入约一万亿元用于开发。在强大市场需求带动下,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以及房地产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一些资质低、规模小的家族式、拼凑式、跟风式、合伙式小型房地产公司纷纷退出市场,相关岗位人员重新分流。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技能较低,能力素质偏弱,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生被淘汰出局,不得不进行二次就业。但此时限于趋于饱和的市场需求,仍然从事本行业存在较大困难。

三是能力不足的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土建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的涌入,给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限于培养层次,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在发展后劲上存在先天不足。从初步掌握的情况看,河北省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来岗位分布主要集中在“五大员”上,即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而这些基础性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供应大于需求,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紧跟河北省经济发展形势,紧贴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特点,拟构建一种风险预警模型,搭设一种资源共享平台,探索一种循环培养模式,建立一种预先协调机制,并对实现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构建一种风险预警模型。

初步考虑以宏观经济学中边缘效应为骨干方程,将国家宏观调控、行业发展规模、国际国内形势、单位发展前景、专业技能等级等16个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按照所占比重进行加权运算,以数据结果的形式确定就业风险强度。同时以近十年来河北省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为采集点,制定风险等级评定表。将通过模型分析出来的数据与风险等级评定表进行自动对照,并借助数据库技术进行自动风险诊断,确定当前就业风险等级。当风险等级较高时,自动通过有线、无线、网络通信方式,向数据终端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毕业生谨慎从业,从源头解决毕业学生“入错行”的问题。

二是搭设一种资源共享平台。

当前,土建类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源于学校招聘会、学校就业指导以及朋友介绍,主渠道过窄,影响了人力资源在河北省大区域范围内的科学配置,致使有的地方“有业不就”,有的地方则“无业可就”。而通过建立学校主导,政府支撑,企业配合,资源共享,机制保障的专业就业平台,可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三是探索一种循环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土建类毕业生就业指导持续时间为学生毕业至当年12月份,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院校所学难以维系较长时间,而不断充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是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本课题拟探索一种循环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召开座谈会,针对往届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建立“回炉”“复训”机制,将广大毕业生“扶上马”,而后“送一程”,提高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四是建立一种预先协调机制。

由于土建类专业调整滞后于市场经济建设步伐,为防止出现“岗位等人才——人才等岗位”交错恶性循环的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一种预先协调机制。即政府在做出区域性、全局性经济建设规划时,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本省高职院校的意见建议,或者是协同相关行业协会共同出台指导方针,给予高职院校一定时间的专业调整期。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方向、规模与本省经济发展协调起来,保持一致步调,“积水挖渠,水到渠成”,既达到供与需的平衡,又有效解决人力过剩或人力短缺的问题。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精细工程、长期工程,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靠持续推进来添加动力,靠长远谋划来激发活力,靠不断创新来延长生命力。

上一篇:大学生占座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法与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