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辩证思维培养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9-12 10:11:03

七年级学生辩证思维培养的若干思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思维的语言表达是不存在的。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最高形式,理应是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那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辩证思维的培养呢?

一、培养七年级学生辩证思维的前提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辩证思维是一步一步形成的,他们小时候对人物一开始只能用“好人”“坏人”加以区分,当他们的辩证思维还未萌芽时,是理解不了既是“好人”又是“坏人”的判断的。而七年级的学生对一个人的评价已不只是“好人”“坏人”的标准了,他们的辩证思维正在逐步形成。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对国内二十三个省市的在校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作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并得出了结论: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辩证思维。笔者曾经翻阅了小学人教版的教材,发现在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四年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五年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六年级《有的人》等课文中已有辩证思维的渗透。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积累的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等辩证思想。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七年级是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有着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在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中认识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

辩证思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发展性等特点,它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避免孤立地、片面地、僵化地看问题。教师在文本分析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予以认识。

1.认识辩证思维中“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系统性特点。比如教学部编七年级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要让学生明确:百草园诚然是个令孩子们向往的地方,但正是因为有三味书屋枯燥生活的比较,才使作者越发感到百草园生活的美好。反过来,也正是在与百草园生活的比较中,更突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乏味。至于那个“小园”的生活,与其说它“却也有些趣味”,不如说那里其实很无聊。那里的无聊衬托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更加无聊。教师要引领学生从非辩证思维到辩证思维:三个地方、三种生活并非孤立存在、互不相P,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认识辩证思维中“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全面性特点。比如教学部编七年级教材《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递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在讲解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辩证思维:在观察和思考事物时,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要善于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这是辩证思维中“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全面性特点。

3.认识辩证思维中“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的发展性特点。比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中《社戏》时,让学生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中蕴含的深意,从中体会到:尽管那时的豆的味道不过如此,戏的表演不过如此,但当时的意味对于鲁迅来说仍是美好的,这是一种美丽的偏差,过去了的美好回忆还在记忆中,但过去了的时光中的那份感觉与味道再也回不来了。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发展着的。

三、在写作方法的提炼中认识辩证思维的规律、方法

(一)认识对立统一辩证律

对立统一辩证律是辩证思维规律中最根本的一条。它揭示了同一事物的内在差异性,对立思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立思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结合为整体。

1.在动静统一的写法学习中培养辩证思维

写景文章往往有“动”和“静”这个看似对立的两种状态的同时存在,如部编七年级教材《春》一文中的两组动静结合: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在这里,“动”“静”两个场景在一篇文章中进行了统一,热闹景象与静默画面形成美好对比,富有变化之美、情趣之美。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在这里,“动”“静”两个场景在一个句子中进行了统一,相映成趣。

2.在虚实结合的写法学习中培养辩证思维

比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在这里,作者由现实中带着甜味儿的花,联想到了未来日子里那一个个成熟的果实。

比如: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老舍《济南的冬天》)在这里,读者通过虚实相间的描述,体会到了济南的“温情”,体会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发自内心的热爱。

3.在繁简搭配的写法学习中培养辩证思维

如学习《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的繁笔的运用: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施耐庵的铺写浓墨重彩,如果只是写成“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斜,乌珠迸出,两耳轰鸣”,就没有原著中那扑面而来的现场感,就少了一份惩恶扬善的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又如学习名著《城南旧事》一书中简笔的运用: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作品中对宋妈、兰姨娘、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的回忆仅各用一句话表达,是简笔,但这样的简笔却勾勒出了一个个画面,与原著中爸爸教育“我”要成为一个坚强的人的具体展开的繁笔相辅相成,构成了作品的节奏美。

(二)认识质量互变辩证律

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没有量变过程的质变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比如选择部编七年级教材《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范文,帮助学生明确:写叙事类文章,重点就是要写出一步又一步的过程感。比如选择部编七年级教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为范文,明确:写人的文章需要选取几件事,以丰富对一个人的认识。有了事情的量的积累,读者才有对文中人物质的认识。

(三)认识否定之否定辩证律

否定之否定辩证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及其P系,正是这种内在的否定性,促使事物化为自已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继而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从而显示出事物自已发展自已的完整过程。

比如设计“以镜子、蜡烛、沙子等物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立意编写一则故事”等作文训练,从立意上去认识。比如以部编七年级教材《长妈妈与〈山海经〉》为范文,梳理鲁迅和长妈妈相处过程中起起伏伏的事件,从内容的选择上去认识。比如以部编七年级教材《窃读记》(林海音)为范文,从曲折有致的谋篇布局上去认识:①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她饿了?)②去书店阅读。③那书店的老板威风凛凛地俯视我。④找到另一家书店,爱读的书找不到了。⑤一个耳朵上架着笔的店员把书递给了我,我如愿以偿。文章就在这不断的否定中得以发展,扣住了读者的心。

(四)认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作为刚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则可以结合教材学到的分析和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为主,为今后写作议论文打下思维的基础。

以部编七年级教材中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为例,明确作者首先分别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观点,然后再将“最苦”与“最乐”综合联系起来,认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最苦与最乐”指向的“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运用分析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总而言之,上面所述只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尝试,融入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的辩证思维培养是不系统、不全面、不彻底的,只是辩证思维的偶尔闪光,但是笔者相信,坚持不懈开展在辩证思维关照下的读写行动,一定能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让语文教学开出最美的思维的花朵。

上一篇:怎样促进初中语文中的小说教学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