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的语用容忍原则成因探源

时间:2022-09-12 08:14:52

模糊语言的语用容忍原则成因探源

摘 要:语用容忍原则是模糊语言区别于准确语言的最大特征。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深入剖析模糊语言中语用容忍原则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模糊语言;语用容忍原则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什么是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1]广义的模糊语言不仅包括了那些表达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还包括了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音和语法方面,即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2]模糊语言最大的特征是语用容忍原则。[3]容忍原则首先是莱特提出来的。莱特承认自然语言中有很多模糊地表达,且这些模糊表达缺乏泾渭分明的界限。如“小”、“大”、“红”、“春天”等。他认为对这些词语明确划分是错误的,同时他指出如果两事物对于一个正常人看起来一样,一事物适用于该词,另一事物也适用于该词,这就是模糊语言的容忍原因。“在言语交际中,只要能满足认知和实践的需要,表达的内容足够‘真’就行,这就是自然语言操作的语用容忍原则。”[4]比如,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校的,虽然我到校的准确时间是两天前,但是我回答几天前返校,你也不会认为我在撒谎。这说明在现实的话语交际中,对表面看起来精确的量的理解可以是模糊的,语用容忍原则允许我们这样做。[5]再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菜谱,一道菜的做法经常有诸如此类的说法:盐少许,白醋适量,干辣椒依各人口味酌量添加……对此,我们见怪不怪,依然可以看菜谱把菜做好。这也说明,语用容忍原则不仅可以容忍模糊表达,还可以容忍表面精确而实际意义可以适当模糊的语句。[6]

那么,模糊语言中的语用容忍原则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它的形成和一定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关。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形成模糊语言的语用容忍原则的客观原因。1、客观世界中真理的相对性。我们知道,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范围及认识能力的限制。真理只是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从深度上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那么,由此可知,客观世界中,真理都是相对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趋真的过程。那么在这个不断趋真的过程中,人们肯定会有对客观世界认识模糊不清的阶段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定义的真理的适用性并不是唯一的,真理的多重实用性导致了模糊语言语用容忍原则的形成。2、事物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自然界中,有很多事物事物的性质状态不是确定的。如:西红柿和黄瓜,到底是归属于水果一类,还是归属于蔬菜一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会弄错;“散文诗”是散文还是诗呢?同样一首“散文诗”,有的诗歌选本把它当做诗歌入选,而有的散文选本里则把它当做散文选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粮食指食用的谷物、豆浆和薯类的统称,蔬菜指可以做菜吃的草本植物。那么,土豆是隶属于粮食还是蔬菜呢?由此可知,事物性态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定义边缘性的改变,一事物隶属于此种定义范畴的同时又属于另一种定义的范畴,这就是由事物性态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了语用容忍原则的形成。3、自然语言中词语所指范围边界的不明晰性。具体有:表时间范畴词语边界的不明晰性,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表方位范畴词语的边界的不明晰性,如“东”、“南”、“西”、“北”等;表事物范畴词语的边界的不明晰性,如“高子”与“矮子”、“树林”与“森林”等;表动作行为范畴词语的边界的不明晰性,如“走”、“小跑”、“跑”等;表能愿范畴词语的边界的不明晰性,如“想”、“盼望”、“喜欢”、“喜爱”等;表颜色范畴词语的边界的不明晰性,如“红”、“黄”、“赤”、“朱”等;表数量范畴和度量衡范畴词语的边界的不明晰性,如“几”、“多”、“上下”、“左右”等。以上词语所指范畴边界的不明晰性导致了模糊语言中语用容忍原则的产生。

以上是从客观方面分析语用容忍原则形成的原因,其实一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也能导致模糊语言中语用容忍原则的形成。1、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其实在我们谈及客观方面第一点的原因的时候已经有所涉及。人类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类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持续飞速地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不断地得到提高,所认识的事物也不断地趋于完善。而在这个认识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对一些事物认识模糊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地产生也导致了语用容忍原则的形成。如去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咸新区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墓志铭,这个墓志铭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上官婉儿。但在这一发现之前,人们由于对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对上官婉儿的认识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猜想,这些模糊性的猜想也导致了语用容忍原则的产生。2、语用者设置意义的不连贯性使语用者表达意思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给人一种广阔的想象空间,直接导致了语用容忍原则的产生。如林黛玉在垂死之时说:“宝玉,宝玉,你好……”这一句不连贯的话看似平淡,实际上蕴藏着不尽之意。可能黛玉要表达的是对宝玉的怨恨之情,又或许黛玉要表达的是对宝玉深沉的爱。但真实的含义却是不得而知的,这样也就使后人对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产生了诸多不同版本的理解。那么,真实含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语用容忍原则的产生。3、语用者交际的含蓄性。“所谓含蓄,就是作者不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直接地说出来,而是将它蕴含在作品的形象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索,去联想。”[7]读者在思索、联想的过程中,由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的特点,会形成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模糊语义,从而导致了语用容忍原则的形成。如《红楼梦》中第八回,黛玉一面接了(雪雁送来的暖手炉),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了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尊些!”宝玉听这话,知道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护之词,只嘻嘻地笑两阵罢了。这里的“你”,表面是说雪雁,而实际上是指宝玉;“他”表面是说紫鹃,而实际上是说宝钗。黛玉这么说既不失大家闺秀的风范,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醋意和对宝玉的不满。听者未必能懂说者的含义,只有靠想象和联想来理解说者的意思,那么这样也就导致了模糊语言中语用容忍原则的形成。4、语用者交际的委婉性。“委婉语就是通过一定的措辞把原来令人不悦或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得体、比较文雅。”[8]如《红楼梦》第十回,(给秦可卿看病的)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了,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这一冬是不想干的,总之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医生的这句话既委婉地点明了秦氏病情的严重性,又让贾蓉看到治愈的希望,同时也点明了难度,给自己留有余地。语用交际者的委婉性让听者对事实情况进行联想和揣测。在这个联想和揣测的过程中,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呈现出了一种模糊性的特点,从而导致了语用容忍原则的形成。除了以上四种主观原因之外,语用者交际的幽默性、适应性、灵活性、生动性等原因也可以导致语用容忍原则的形成。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中的语用容忍原则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彼此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模糊语言具有容忍原则形成这一最为重要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2] [7]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37,38,55

[3] [4] [5] [6]高亚军.浅谈话语交际中模糊语言的修辞表达功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8] 黎千驹.实用模糊语言学.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81

上一篇:论两晋玄谈的文学艺术取向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