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阅读类型题之“作用分析”题

时间:2022-10-19 06:30:22

解密阅读类型题之“作用分析”题

考题解说

这里所说的“作用分析”题是专指考查文中句子的作用的一类题,这一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②分析句子有什么好处。

③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④比较句子,分析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

⑤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续写句子。

解题点拨

(一)描写句的作用

1. 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中用以设题的描写句,多是环境描写句、细节描写句、动作描写句、心理描写句、外貌描写句等。分析描写句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作答:此种描写的一般作用+在此处的具体作用。示例如下: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句:写出景色……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感情(或衬托……精神),推动了情节向……发展,突出(深化)……主题等。

(2)社会环境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的社会现实等。

(3)动作、心理描写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心理,表达“我”……感情等。

(4)外貌描写句: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遭遇等。

(5)细节描写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感情等。

2. 举例

(1)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13年浙江义乌中考题)

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

答案:通过环境描写,营造(渲染)了优美温馨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引出弟弟的梦想和他为弟弟的梦想而奋斗的情节作铺垫;与标题、结尾相呼应,突出文章主题。

(2)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3年重庆中考题B卷)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答案:单调(孤零),狭窄,意在与树的表现形成对比(反衬),突出树的顽强精神。(意对即可)

(3)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013年辽宁营口中考题)

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

答案: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只答细节描写不给分);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夜间离开家时与母亲告别的动作和心理特点;表达了“我”既不忍惊扰母亲又依依不舍的矛盾心理,可见“我”对母亲依恋之深。

3. 应答材料

(1)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提供人物活动的环境,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渲染某种(静寂、清新、温馨、幸福等)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或呼应,深化主题等。

(2)肖像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年龄、生活境况、文化素养,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3)对话、心理、行动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伏笔等。

(二)“方法句”的作用

1. 答题格式

这里所说的“方法句”,指的是运用了某种说明方法或论证方法的句子。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作答:此句运用了……说明方法(或论证方法),说明了(或论述了)……

常见考点的答题句式示例如下:

(1)举例子:此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例子,具体说明了……。

(2)作比较:此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对比,突出了……。

(3)打比方:此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通俗易懂、清楚明白。

(4)列数字: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5)摹状貌:此句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使……生动形象。

(6)事例论证:此句运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事例,具体论述了……,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7)对比论证:此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对比,对比鲜明,强调了……的观点。

(8)比喻论证:此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述了……。

(9)道理论证:此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使……观点论述得透彻清晰。

2. 举例

(1)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2013年山东临沂中考题)

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答案: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013年辽宁沈阳中考题)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答案: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3)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作分析。(2013年浙江杭州中考题)

答案:通过法国人民对埃菲尔塔的珍爱与我国对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毁坏对比,阐述了强调保护历史遗存这一常识的必要性;通过故宫的游客众多与仿古游点大多亏损的对比,证明了人们还是喜欢真古迹,而在商业价值上两者也有巨大差异。

(三)特殊句的作用

1. 答题格式

特殊句,就是文章中那些起着过渡、反复、总说、点题等特殊作用以及在语言表达、修辞、句式等方面有特点的句子。分析特殊句的作用,答题格式一般是一般作用+具体作用,示例如下:

(1)总括句:此句开篇点题(或总领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具体作用

(2)过渡句:此句承上启下,将文段内容由……过渡到……(或领起下文……,为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或总结上文……,与上文相照应)

(3)反复句: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成为文章的线索(或突出强调……,或表达……感情,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形成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韵律或前后照应)+具体作用

(4)点题句:此句点明题旨(或深化主题,或照应开头)+具体作用

(5)修辞句: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具体作用

(6)特殊句式句:此句运用……的句式+具体作用

2. 举例

(1)从修辞角度看,第?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2013年山东聊城中考题)

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

答案:对比与比喻的运用,突出了香伯的香饼质量无与伦比。

(2)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013年四川乐山中考题)

答案: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3)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013年江苏连云港中考题)

“没有名片,詹姆斯。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所以你不要声张,好不好?”

答案: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寻找真正的送花人和出乎意料的结尾埋下伏笔。

(4)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2013年浙江湖州中考题)

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答案:不能删。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第一段心目中父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②突出主旨:父亲的船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③以梦境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

实战演练

中国月球车

刘 宇

2013年12月2日凌晨,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肩负首次登月任务的探测器“嫦娥”三号送入轨道,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区软着陆。这是中国第一次将自己设计的月球车送上月球。“玉兔”号月球车究竟如何感知路况?它怎样克服温差?它将完成哪些科学任务?

“玉兔”号如何在月球表面如履平地?

月球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土壤非常松软,凹凸不平。尽管整体来讲“虹湾”地区比较平坦,但月球表面千万年来经历陨石撞击,遍布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和石块。为了避免在月球上“摔跤”或“崴脚”,“玉兔”号月球车有6个特制的轮子,而且移动很慢――每小时最多走200米。这个轮子学名叫作筛网轮,能够尽可能减轻重量。另外,这个车轮在设计上必须要有很大的接触面积,摩擦系数也要很大,这样它在月面才不会陷进去,也不容易打滑。由于轮子是网状的,所以一边行驶一边可以把沙子漏掉。除了表面用筛网,轮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锯齿形的结构,叫作棘爪,就像是兔爪上的指甲。月球上本没有路,这些尖利的小爪子能够帮助“玉兔”号月球车稳稳地抓住月面,跨过沟沟坎坎。遇到地面不平的情况时,“玉兔”号月球车会通过摇臂调整重心。如果遇到较大的坡,它就会绕过去。“玉兔”号月球车有4只“眼睛”,分别是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它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月球车能够自主判断并安全避让。

“玉兔”号如何克服月球上的温差挑战?

由于月球上的一天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其中约14天会被太阳连续暴晒,月球车面临散热难题;接下来的约14天又是连续月夜,在零下100多摄氏度的环境里,大部分电子设备无法工作,只能“冬眠”,还需要专门设备保持月球车的内部温度,防止设备被冻坏。要让探测器同时适应这两种极端温度,难度非常大。而且一旦夜昼交替,探测器还要从“冬眠”状态中被“唤醒”,如何保证系统正常启动也是道难题。

“玉兔”号月球车身披“黄金甲”,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反射月球白昼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同时阻挡宇宙中各种高能粒子的辐射,从而支持和保护月球车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激光点阵器等十多套科学探测仪器。

按照科研人员的精心设计,“玉兔”号月球车与人类的作息制度一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还要午休,只不过它每天的工作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然后又会一觉睡14天。

漫漫长夜之后,“玉兔”号月球车怎么才能立刻点火工作呢?它需要一床御寒的“被子”和一个叫它起床工作的“闹钟”。承担这两项功能的是它的供电系统――太阳翼。专家介绍,晚上,“玉兔”号的桅杆会收起来,太阳翼也会扣上,这个过程相当于把月球车散热的途径隔绝掉了。然后,当太阳升起,到达5度的高度时,巡视器就被唤醒了,进入到第二天白天的正常工作。

对一些特别娇嫩的设备,月球车内还专门准备了“暖宝”――核电池。由于月球昼夜要半个月交替一次,低温时月球车上的所有的仪器全部要冻坏,普通电池无法应对。“玉兔”号月球车实际上在同时使用太阳能和核能作为能源。黑暗中的月面,温度骤降到零下一百多摄氏度,为防止车载仪器被冻坏,休眠中的月球车就得靠核电池的能量来保温,并维持与地面的通讯。而一旦新一个白昼来临,太阳能电池就能重新驱动月球车工作。这项技术将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核动力应用于太空探测的国家。

“玉兔”号月球车将肩负哪些科学任务?

“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后,“玉兔”号月球车将驶离着陆器,在月面进行三个月的科学勘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原地探测。“玉兔”号底部安装了一台测月雷达,可发射雷达波,探测二三十米厚的月球土壤结构,还可以对月球下面100米深的地方进行探测。

在月面巡视勘察过程中,“玉兔”号月球车可以利用相机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将数据传回地面。地面控制中心利用环境数据和月球车状态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和规划,并对规划进行运动仿真和验证,并把通过验证的控制指令再上传给月球车。月球车将执行控制指令,并自主完成近距离障碍识别和局部路径规划,利用携带的仪器进行科学探测。根据科学探测的需要,以上过程循环往复。依靠先进的设备,“玉兔”号月球车能够对巡视区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对月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等等。它传回来的数据,将帮助我们更加准确、更加直接地了解那个神秘美丽的月亮。此次“嫦娥”三号任务完成后,月球车和着陆器会永远留在月球上。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第一段中的三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2. 请写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除了表面用筛网,轮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锯齿形的结构,叫作棘爪,就像是兔爪上的指甲。

(2)“玉兔”号月球车与人类的作息制度一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还要午休,只不过它每天的工作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然后又会一觉睡14天。

3. 第二段的语言表述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

把抱怨换成希望

曹南才

到以色列走了一趟,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犹太人为什么在历史上遭受那么多苦难,却依然不屈不挠,奋进前行。“不抱怨,向前看”,是他们民族的性格。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依然如故地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好好生活、不断创造,顽强地生存下来……

据说几千年前,犹太人便辗转在地中海岸这块土地上,开始总是抱怨土瘦地薄、天气干旱、没吃没喝,所以遭到上天的惩罚。后人吸取惨痛教训,才学会了不抱怨,向前看。现在,他们还常说这两句谚语:“事实就这样”“明天会更好”。

的确,“事实就这样”,抱怨也没有用。抱怨如同阴霾,会蒙蔽你的眼睛、灰暗你的心情、埋没你的认知。同样一件事,抱怨不抱怨,结果大不一样:

一杯糖水喝了半杯,有人会抱怨,“哎呀,只剩下半杯了,遗憾啊”;但也有人高兴地说:“我已经享受了半杯,还有半杯再慢慢享受。”

人生到了半百,有人会抱怨,“哎呀,时日无多了,恐怖啊”;但也有人乐观地说:“我已经享受了半辈子,还有半辈子再慢慢享受。”

某生产鞋的公司派人到非洲一片未开发的土地考察市场,有人会抱怨,“哎呀,那里没有一个人懂得穿鞋,看来无望啊”;但也有人眼光独到地说:“那里没有一个人懂得穿鞋,这就是最大的商机。”

抱怨就像毒瘾,一旦染上,就脱不了身:抱怨时运不济、抱怨上天不公、抱怨领导不用、抱怨同事不和、抱怨社会不好,甚至抱怨爹妈没给自己生个好脸蛋、抱怨前世没让自己投胎到有钱人家。一副苦瓜相,满腹愁心肠,活得实在别扭……然而,再抱怨、再不满,也改变不了事实,只能加重你的阴暗心理,消磨你的人生斗志,使你学无长进,事无所成,即使有良机叩门,也无力抓住。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多面体,事物总是抑扬顿挫、祸福相依、正反互转。暴风雨过后必定是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冬去自然春来、雪后兆来丰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上帝对你关了一扇窗,又会给你打开一道门;条条大道通罗马;在你前进的路上,既有坎坷荆棘,更有山川美景;泥土下埋着坟墓,但坟墓上却盛开着鲜花。为什么偏偏只看到负面的、坏的,看不到正面的、好的?

既然“事实就这样”,你何不换一种人生态度,变抱怨为希望,变不满为奋发?当你彻底抛弃了抱怨,便彻底抛弃了包袱、抛弃了负累,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身轻如燕、翅腾欲飞、春风扑面、神清气爽,人也变得年轻有活力。这时候,你明眸亮眼,会看到“明天会更好”,从而把精力集中于努力学习、刻苦工作、总结经验、不断前进上,永远让正能量主宰身心。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这应该令我们有所启悟吧?

(选自《杂文选刊》)

1. 文中引用犹太人的两句谚语“事实就这样”“明天会更好”有什么作用?

2. 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起什么作用?

3. 请在结尾处补写一事例,论证本文观点。

母亲的唠叨

夏一刀

母亲的唠叨让我烦不胜烦。

那天,我回到家,车开到门口停下,喊了三声妈,正在屋里扫地的母亲才转过头来。

惊喜地说,我娃回来了呀,吃饭了没有?见我还没吃就赶紧奔到灶房刷锅弄饭。

我坐在灶边给母亲烧火,母亲问,在外面有事做吧,我说有。母亲说,别太累着,要注意身体,要把生活过好,莫舍不得花钱,多称点肉吃,看你养那么瘦。我说,嗯。母亲问,还有油吃吗?我说有。母亲说,没油吃了就回来提,家里茶油还多,我和你爹也吃不了多少,别在外面打油吃,都是些杂油,对身体不好的。

母亲又问,今天不走吧。我说走,明天早上要赶早班,要起早床的。母亲有点失落,说,钱是弄不完的,睡一晚上走不行啦,身体最要紧。

母亲见我不做声,也就不吭声了。把菜摆上桌,烟熏豆干,香肠,还有腊羊肉。我说妈,你弄那么多吃得完吗?母亲说,饭要吃饱,身体要紧。

见我只吃一小碗饭,母亲非常吃惊,眼睛直直地打量着我,问,身体是不是有毛病?有毛病一定要看医生啊!硬扛不得呀!就伸手摸我的额头。我偏开了,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

母亲说没病咋吃那么少?我只好又盛了一碗。母亲赶紧端起菜碗,把肉赶到我碗里。母亲又问,还有油吃吗?我大声说,有!

母亲总把话车轱辘说着,我心里有些烦了。

吃完两碗饭,母亲终于很满意,赶紧收拾碗筷,一边问,今天不走吧?我说走。母亲大声说,不走就不行吗!被窝都铺好了的。

我不做声。

母亲收拾完碗筷,挽起一个竹篮到菜园里去。想到不该对母亲烦,心里生出了歉意,便跟在母亲后面。菜园里的菜不是很好,野草倒是长得十分茂盛。母亲说,我和你爹都老了,土也挖不动了,粪也抬不起了。说着显出非常惭愧的样子。有一处的白菜苔长得很好,母亲将菜苔一根一根掐下来放进菜蓝里。我说,妈你摘那么多一餐吃得了?母亲说,是给你带走的。我说妈,城里多的是菜呢。母亲说,城里的有乡下的好吃吗?怕我阻拦,母亲张开两臂拦住我,加快了摘菜的速度。

摘完菜,母亲说,啊!忘记了一件大事,小丁(我老婆)喜欢吃土鸡蛋的。

母亲急急忙忙奔到左邻右舍、上湾下湾,到处去买鸡蛋。因为是早春,乍暖还寒,母鸡生蛋很少。母亲空手而回,不做声,情绪很低落。

屋外起了大风,我在外面看竹子被吹得弯下腰,竹叶沙沙狂响,几只鸡在风里趔趄着……

母亲在屋里悉悉索索,不知忙些什么。我进屋时,母亲正把几个红薯、一个小南瓜、一些豆干分别装进一些塑料袋里。一小袋黄豆、一袋绿豆、一袋芝麻,一大块腊肉,早已分袋扎好。

我怕下雨,决定马上走。

母亲把大包小包扎满我的摩托车,一边说,床都是铺好了的,随时回来都可以睡的;烧火就是饭,快得很的;忘记什么东西没有;别开得太快,还早;外面事一忙,就不回来吧;我和你爹都还动得,不要担心。

我发动摩托车,车子开始滑动,母亲突然记起什么,快步赶上我,母亲小心地问,还有油吃吗?

我不记得这是母亲第几次问我有没有油吃,把我的车扎得像一个货郎,我早就有些不高兴了。

我大声说,你都问一百遍了!

母亲有些尴尬,退后了一步,过了一会儿母亲怯怯地问,这一走,几时回来?

我说,一有空就回吧。

母亲说,外面一不好,就回来吧,不管怎样,家里有饭吃,有柴火烧,饿不着,也冻不着,一想家就回来吧。

我说好吧好吧好吧,就一松刹车,加大油门走了。

今年正月,母亲查出了癌症,一个月之后,母亲走了。我想,人即便活一百岁,也要走,老了,疾病缠身,死不也是一种解脱吗?

我没有哭。

五七那天,回家烧完香,我打算走。习惯地看了看院里的桂花树,以前母亲会站在那里一边看我走,一边唠唠叨叨地叮嘱,可是今天空荡荡静悄悄的……我鼻子一酸,哇地嚎啕大哭起来。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 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

2. 文中为什么多次重复母亲的问话“有没有油吃”?

3. 试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上一篇: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转变机制 下一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