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引导——发现”教学法浅探

时间:2022-04-30 05:23:32

思想品德课“引导——发现”教学法浅探

一、“引导——发现”教学法的教学程序

儿童的认知发展应是一个能动的、独立的过程,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不应是观念的灌输,而应是一个认知、情感、意志等交织组成的、复杂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引导——发现”思想品德教学法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符合当今教学发展趋势的,因为它所具有的思想内核,是人的主体性发展。

1.引导质疑,学文明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有所感,而且应该使学生有所思,即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并强化为道德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展示实例,激思

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凝结于课本语言中的道德情感激活、趋动,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情感的欣赏和品味能力,引发他们对美好形象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丑恶形象的区分,让学生学会对人与事、物与境的道德情感意义做出正确评价,用积极情感去趋动自己的行为。

3.诱导想象,深化导行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认识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著名科学家爱恩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想象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云海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如笔者教“警惕受骗”一课,在学生已有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导行环节中,笔者把课后练习2制成幻灯片,出示后问:“假如你是玲玲,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学生回答后,又进一步以想象引导:“假如玲玲开门让陌生人进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发言涌跃:“小玲开门后,可能那个女人会把她捆起,堵上嘴,把她家的东西都偷光了。”“可能会绑架她,勒索她的父母。”……笔者因势利导地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答出:“不给陌生人开门。”

4.实践体验,升华认识

朱熹曰:“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但要重视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内在的品质,表现为良好的行为。这就必须注意学生的道德内化,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判断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运用所学的思想观点及道德概念去判断、识别,揭示客观规律,接受正确的观点,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笔者教“警惕受骗”一课时,为了使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发现其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笔者借故离开,由另一教师(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扮演电视台的编导,为新戏挑选小演员,结果有几个学生警惕性不强,经受不住当电影明星的诱惑而跟陌生人走出教室。这时,笔者及时出现:“你认识她吗?”“不认识”“你没想过她可能是骗子吗?”学生回答:“我没想过,我看她笑得很甜,我想她不是骗子……”通过过这个情境体验,学生对这一节课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认知水平。

二、思想品德课引入“引导——发现”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引导——发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优化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促进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以“主体”“发展”为基本思想的“引导——发现”教学法,突出强调学生认知内驱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以展开深入的发现活动,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质疑、思考、实践体验、评议等活动,在自觉、自主的探究、发现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其实也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更是素质教育之所求。“引导——发现”教学法的主要精神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引导——发现”教学法,教师凭借“导”的功能,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发现”与“发展”,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道德观念的启迪,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这既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当今教学发展的趋势。

上一篇:关注学生,关注情境创设 下一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