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9-12 06:21:28

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学习方式;语文;情境;自主

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新课标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认识。

一、设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有这样一所学校,学生可以选择上课或者不上课,也没有沉重的书包、繁重的课业,孩子们在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教育环境下汲取知识、发展人格……这就是英国的夏山学校。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是20世纪英国教育家尼尔。尼尔先生还坚持:“自由并非放纵。”教育,要让学生“感觉幸福”,联系生活实际,我也十分赞同他的这些观点。

平时,紧张学习之余,为了使住校学生在我们学校学习的有乐趣,让他们忘记想家的念头,我会适当地为他们安排娱乐时间,有时自习课上,领着他们唱唱歌、吹吹口琴、弹弹手风琴,让他们轻松起来;有时带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嬉戏。此时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团团围着我谈天说地,幸福的感觉溢满张张笑脸。

二、多鼓励,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会学习

平时,为了给学生创造自信学习的条件,课堂上,我总是鼓励每位学生能站起来大胆发言,回答对了,让大家鼓掌祝贺、回答不出来时,在一旁提醒、引导,直到能完全回答时,我才会如释重负,对每位学生都一视同仁,绝对没有偏爱之心,学生的成长道路还很长,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为了使学生永远保持自信,我曾给全班学生多次讲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让每位同学懂得,最优秀的人其实是自己。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自己和重用自己。结果,全班同学兴奋异常,眼睛里闪烁着动人的光彩,课堂上,有自信的人多了,讨论问题热烈了,回答问题的人多了。

三、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拓展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定位在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不要用机械的框框、统一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活动,禁锢学生的思维。否则,长时间地硬性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说什么,怎么说,只会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造成学生习惯性地按照老师的“吩咐”机械操作,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

要用自己的兴趣和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内在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唤醒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师生间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关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

四、给机会,让学生学会质疑探究

“给学生创造充分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设疑、质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心,拨动学生心弦,点燃好奇之火。让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王国。”“把一切思维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的讲授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的思维活动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教者绝不能把结论强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五、多体验,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情景,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并让每个学生感到“我能行”,我会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这种成功的体验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这种成功的激励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建立。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课文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靠自己的小脑袋思维去组织语言解答的问题,则应先提问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头脑比较灵活、反应快的学生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就可出来的答案,则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出答案,则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的成功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六、挖教材,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语文课是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平时教学中,我常常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如:我在讲《桃花心木》一课时,会让学生认识到做人和种树一样,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拼命扎根,才能长成百年的大树。更让他们懂得,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再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习《小青石》一课后,让学生不仅明白课文主要写什么,还要懂得怎样做人。让学生人人谈感悟,谈体会,结果全班大多数同学都明白了“我为人人”的道理。他们知道只有为他人带来帮助、为集体带来荣誉的人才是最快乐、最有意义的生活。结果生活中,大家争做好事,主动清扫厕所、主动搞值日的学生自觉地多了起来。都品尝到了以苦为乐的滋味,这样既锻炼了自己又能从中分享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师必须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善学乐学中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3)

[2]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0 9)

[3]时金芳.论语文创新教育策略思想[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0(02)

[4]黄建华.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保山师专学报. 2008(03)

[5]李三改.语文教学应确立的三种意识[J]. 晋中师范学校学报. 2008(02)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下一篇:“上善若水,大爱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