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女性体育锻炼分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时间:2022-09-12 04:39:50

城市女性体育锻炼分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摘要: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体育参与过程中出现的分层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受到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分别为中高阶层、工薪阶层和弱势阶层,这三个阶层的女性体育参与在经济维度、性别维度、教育和社会化维度、文化维度受到相关12个具体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程度在不同的阶层群体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特征,女性参与体育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关键词:社会分层;女性体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5-0064-05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以及受到人们思维模式的禁锢,使得中国女性的体育参与水平和体育参与意识非常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女性体育参与不断增加,尤其是城市女性呈现出对体育参与及体育休闲锻炼需求的不断增加。在中国社会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女性尤其是城市女性的经济生活地位、社会观念意识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作用于中国的体育发展过程并具体体现为城市女性对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的参与。在研究现代体育发展过程时著名学者科克莱(Coakley)就曾经认为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和经济条件的提高,体育参与需要一定的时间、金钱和社会资源等作为条件,与城市化时代人们生活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幅度提高密不可分。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城市女性出现了背景、经济、生活和观念不同层级的分化,从而进一步导致其体育参与的分层现象。在这种新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我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过程中出现的分层现象及其相关的体育锻炼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女性体育参与、缩小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差异、推动城市体育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社会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对北京市女性按照社会分层理论进行相应的社会分层,将北京市的女性划分为中高阶层、工薪阶层和弱势阶层,按照这三个分层标准确定相应的调查对象,对不同阶层的城市女性的体育锻炼现状和相关地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收集查阅了近10年关于女性体育研究和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解了女性体育的研究现状和女性体育的锻炼现状,为本文对城市女性的社会分层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资料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在相关项目研究的支持下本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并设计了相关的城市女性体育锻炼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从女性体育锻炼的需求动机、活动消费、健身设施、组织管理和参与程度等维度设计相关选项,经过三轮的专家意见征询和检验后最终形成调查问卷共包含32个项目(其中体育锻炼现状分为14个题目,影响因素18个题目)。调查问卷确定后为确保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对调查问卷进行检验,利用重测法进行初步的试调查分别进行了两次试调查用时三周。对试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求得重测得相关系数r=0.87。在专家意见征询的基础上进行了问卷内容的效度检验,经过专家的反馈计算问卷的效度得分为87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完全符合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本研究从2011年1月3日开始对北京市的女性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7份,回收率为91.4%。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女性体育锻炼的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社会分层理论及其影响下的城市女性体育锻炼分层现状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1]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2]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他们提供了社会分层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观分别是“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谁得到了什么”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于各种资源的获取情况,“为什么会得到”是指这种资源获取的过程、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见表1)

由表1可见社会分层理论的三大理论代表分别为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论、韦伯的阶层分层论和涂尔干的分工分层论。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主要是一种阶级不平等的关系理论,它是对阶级社会中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3]。他认为决定这种关系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和雇佣制度的生产关系体制,是一种建立在财产关系上的生产关系,具体指在生产过程中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而形成的雇佣、统治和剥削的主被动关系,最本质是一种剥削关系;涂尔干的分工分层论是一种在认识和承认人的个人能力有所差异的前提下,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按照个人的不同能力将个人匹配到最适合的职位上去工作。涂尔干的分工分层论主要包括功能主义和职业共同体分层理论。分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将整个社会整合到了一起,社会自然的按照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性将各种分工活动分成高低不同的层级。在人的个人能力有所差距的现实前提下就需要不同能力的人去承担适当的工作,从而构成了社会职业角色的最佳比例。正是由于这种分工的不同,使人们产生社会职业角色上的不同地位差别;韦伯的阶层分层论是一种身份群体的划分和联系,主要依据经济、政治和社会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韦伯创新开创了社会分层理论的多元分层观,提出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经济标准是一种财富标准,是一种在市场环境条件下个人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对对商品或劳务的占有能力。政治标准又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利标准,是一种在权力影响下对他人实行控制的能力。社会标准是一种声望标准,是一种个人在自己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声誉和所受到的尊重,它由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方法和个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综合比较分析三种社会分层理论可以看到这三种理论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视角分别不同。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主要探讨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差异;涂尔干的分工分层论是在综合考虑和承认分工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将分层理念应用到整个生产过程中,是从整个社会分工的视角来审视社会分层现象;韦伯的阶层分层论是一种从身份群体不同阶层的角度来进行分层的,身份群体受到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方法和个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等方面因素影响并按照不同的消费特征表现出来。借鉴韦伯的阶层分层论来研究城市女性的体育锻炼分层现象,根据中国女性的现实特点按照韦伯所提出的身份群体认同,可以将我国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现实阶层按照相应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维度划分为中高阶层、工薪阶层和弱势群体阶层(见表2)。

上一篇:用“小人物”诠释“大主题” 下一篇: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