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协同发展新思维

时间:2022-09-12 04:30:10

纺织业:协同发展新思维

错位融合、协同发展将是京津冀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打造贯穿三地的高效产业链,形成京津冀三位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生态圈成为必然之举。

2015年1月15日,“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的匾牌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手中郑重递到了衡水工业新区管委会主任刘玉华手中,自此,衡水工业新区成为河北省首家承接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的试点园区,这标志着衡水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刚刚过去的2014年,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的纺织业也受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人均工资增长幅度较高、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叠加影响,全面进入个位数增长时代,同整个中国的经济节奏一样,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

纺织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面临着产业转移的问题。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开启了新篇章,这给河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也为河北的纺织业变换了新的思维角度。衡水服务京津、借势发展,只是京津冀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保定、唐山、廊坊、张家口……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诉说。

正如天津纺织集团总工程师吕增仁所言:“如今的纺织行业,如同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拼命想冲出去。协同发展,恰如为这座纺织围城打开一扇门,让城内的人拓展空间,腾笼换鸟,也让城外的人紧抓机遇,筑巢引凤。”

与京津冀地区一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是国家战略,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应当打破之前的“各自为政”,互相借力,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对于青岛这座纺织名城而言,纺织产业在京津冀地区的转移,可以带来诸多启示和借鉴。

春风又绿江南岸

多年来,由于北京、天津对资源、人才的吸附作用,形成了“孤岛”,河北没有得到京、津的辐射带动,反而相对落后,甚至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现象。在“新常态”的今天,这种不平衡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能再持续下去了。2014年2月26日,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协作、协同,就是走向发展更加均衡,缩小地区差异的新思路,京、津不能再独善其身,河北也应当共享发展成果。而协作、协同的前提,就是优势互补。河北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疏解、承载。紧靠京津的地理位置,大为低廉的土地价格和人力成本,使得河北具有天然优势,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就是一例。根据河北省的规划,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将重点吸引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制造环节和一般制造业整体转移。

政策高地业已形成,规划蓝图亦跃然纸上,京津冀地区要协同发展,就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如何顺利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产业发展对接协作、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尤其是纺织业如何在协同发展的大潮中载好梧桐树,找寻未来的道路,河北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北京“瘦身”,河北“增肥”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经济决策和管理中心。多重中心必然带来北京的城市病:人口膨胀、房价高企、交通拥堵、资源紧张、雾霾频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能够帮助北京“瘦身”,治理城市病。

随着《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正式实施,全市禁止或限制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发展。北京在“瘦身”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北京正按照就地淘汰一批、调整疏解一批、技改升级一批‘三个一批’的产业调整方式有序推进。2014年1到10月份,已经就地关闭421家企业,并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关闭1300家企业,并积极推进北京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向河北、天津优化布局。”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说。

2014年6月,以动批、大红门服装批发商圈为代表的北京典型都市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开始转移天津、河北,大批纺织产业企业开始谋划转移。

与此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衡水市成为收益最大的地区之一。这座被费孝通誉为“黄金十字交叉处”的“水市湖城”凭借“四纵四横”的便利交通,“依湖傍水”的卓绝生态,“五市中心”的独特区位,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优势凸显。在刘玉华看来,衡水市土地基准价格远低于京津等大中城市地价,同时,衡水在工业用水、工业用电、劳动力、购物、住房等方面相较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顺天时、尽地利、承人和,这些优势都为衡水的纺织服装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4年以来,衡水与北京、天津洽谈引进项目94项,总投资996亿元。其中,北京维克多、博得快速轨道交通设备等55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07亿元。衡水工业新区也与中纺联合作,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预期产值50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园,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衡水的变化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冰山一角。河北还在更多领域收获了红利:北京市政府和首钢计划五年筹措200亿元,在唐山曹妃甸建设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河北、北京正在共同推进建设北京新机场临港经济区;河北、天津各投资10亿元,组建了渤海港口集团;京津冀三地和铁路总公司拟出资100亿元,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

与北京瘦身减肥相比,河北更多地是在做加法,为此,河北省更是着力打造了40个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平台,面向京津,力求把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来。

错位融合

从京津冀的工作部署来看,在协同发展中,北京主要是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产业转移和人口分流。而天津和河北则是要做好被疏解的功能及产业转移的承接与合作。

时下,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上,京津冀的定位与任务已然明确。北京坚持走都市型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之路,建设国际时尚之都,大力发展设计研发、品牌建设及制造服务业,在产业微笑曲线中占据价值链的两端。“瘦身”是为了“健体”。未来,北京将立足比较优势,通过共建园区、产业链分工合作、整体搬迁、设立总分机构等模式,积极推进北京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向河北、天津优化布局,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加速融合。

天津,则借力引进北京部分产业和项目,不断优化高新纺织产业园,建立高水平的产业载体,将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在区域的产业联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上多下功夫;利用港口资源的优势,在港口共建、港口错位、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在服务京津冀产业发展、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的大胆创新。

京津的产业定位为河北承接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创造了利好条件,作为两地的原料供应地、加工基地和产业工人输出地,加速承接北京和天津的大规模制造业转移,快速发展物流,进而成为华北区域内重要的纺织服装终端产品集散地,更加顺理成章,对于河北,“增肥”更要“塑形”。

北京大力发展时尚展览、设计研发、品牌建设和服务;天津的定位是高端制造基地,生产小批量、高品质产品;河北瞄准大规模、高水平制造,成为京津冀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加工制造的基地。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有机融合、错位发展,避免区域内部同质竞争甚至互相消耗。错位融合、协同发展将是京津冀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打造贯穿三地的高效产业链,形成京津冀三位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生态圈成为必然之举。彼此异化的特色定位,对于京津冀而言,也是相生相伴,携手共赢的新出路。

上一篇:去日本买马桶盖 下一篇:全球“货币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