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的“英雄气息”

时间:2022-09-12 01:58:40

摘要:贝多芬的音乐形象永远充满了“悲情”、“英雄”色彩,他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高音乐艺术成就代表之一,他将奏鸣曲式推向了音乐之巅。本文笔者试图通过浅析《悲怆》的曲式结构发展来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英雄气息。

关键词:奏鸣曲式 英雄气息

“维也纳古典乐派”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位杰出的音乐家分别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还有一位是“古典主义”音乐集大成者贝多芬。

提起贝多芬,我们肃然起敬,关于他的赞美,不胜枚举。他曾经师从于海顿和莫扎特。但是他却没有海顿那样安逸的生活,他也没有像莫扎特那样永远把欢乐和纯真留给后人。他32首经典的钢琴奏鸣曲以及9首交响曲可谓是空前绝后,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一座后人永不可逾越的高峰,并且最终为古典主义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在他如此多的经典作品中,笔者认为最能够代表贝多芬音乐“英雄气息”的曲目不是《命运》交响曲,也不是《欢乐颂》。应该当属《悲怆》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结构是典型的快-慢-快奏鸣套曲形式。第一乐章典型的动机式写作手法在c小调上呈示出来:紧张、而又有力的和声彩色。给人以沉痛感和力量感,这是贝多芬最常见的动机时式音乐手法开头。他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之中挣扎,低下的社会地位、穷困潦倒的生活环境让他举步维艰。但是,他却有着超然于整个时代精神的追求,他崇尚平等、自由的社会。随着音乐的慢慢发展,在他音乐的庄重、力量的气氛中,我们感受到了C大调明亮流畅,e小调忧伤而不屈。渐渐地显现了他不为命运低头依然我行我素的高傲品行。在乐曲的后半段,听到更多的是贝多芬命运的思考与艰难的行进。在快慢交替中,再一次听到他不屈的精神意志和与命运抗衡的力量感与坚定感。伴随着对命运的思考,坚强而有力地结束了第一乐章。

在第一乐章中,笔者认为贝多芬并不仅仅单纯抒发他本身的悲痛和苦难,更多的是在抒发他对社会的悲痛。这是他早期的经典曲目之一,那个时候他的听力已经有了明显恶化。他作为一个艺人,处于资本主义起初萌芽的阶段,面对强大封建黑暗势力,迫于生活压力,只能借助他的音乐作品抒发其内心的一切情感。

对于第一乐章,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贝多芬以渺小的身躯有力地回击了黑暗的社会。那么在第二乐章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雄无声的叹息与平静的沉思。降A大调为主的三个主题始终在慢板上交替出现。A-B-A-C-A的回旋曲式一直在低声诉说着他的悲痛、坎坷命运。因为他在音乐上卓越的才华,上帝便剥夺了一切的幸福和欢乐,唯一亲人的背叛,爱情上屡屡收到重创和打击。在这样缓慢、抒情的第二乐章中,能够感受到低沉,压抑的音乐情境。但是却丝毫感受不到哭泣、绝望的贝多芬。笔者认为这便是第二乐章贝多芬的灵魂所在,不惧痛苦、没有眼泪、不会屈服。他用音乐告诉后人: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笔者认为贝多芬在第二乐章有意识的沉思风格为最为经典的第三乐章的“爆发”做了一个跳板,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英雄的伟岸。

第三乐章是《悲怆》最著名的乐章,也是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乐章,然而在第三乐章的动机当中,为什么听起来丝毫没有“悲怆”的感觉,反而给我们的是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轻快,流畅的音乐感觉?笔者认为,这便是贝多芬骨子里“英雄气息”的体现。在第三乐章的动机中流露着一种力量,一种积极进取、不屈服的心态。开头的动机主要是以c小调和降E大调为主,全乐章的曲式结构走向是A-B-A-C-A-B-A的结构。细细品味第三乐章,就会发现第三乐章的“悲怆”是隐藏在B与C乐段当中的,由动机开始,展现了贝多芬乐观,向上、永不屈服的人生观。然后转入B段,倾诉音乐家在悲怆的人生中孤傲的前行。再次回到A段主题,宣誓自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继而又转入C段,宣誓他的不为苦难所动容,依然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再一次转入主题之后,相比之前的动机更加坚定,更加有力。末段,贝多芬再一次回到“悲怆”的人生,激烈的急板、暗淡的和声音色、动机的急切的发展,给人以不安、躁动与惶恐的音乐情境。最后,在安静的沉思当中,贝多芬突然以吓人一跳的音响结束。仿佛他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以“英雄”的姿态屹立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

另外,这首《悲怆》奏鸣曲不仅仅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巅峰之作,也是贝多芬逐渐转向浪漫主义风格的演进。他放弃了四乐章套曲的形式,大胆采用三乐章形式。同时在第一乐章当的前奏中,用的是慢板进行的手法。足以证明贝多芬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

参考文献:

[1]付洁.真正的悲剧在敲门――《贝多芬奏鸣曲漫谈》[J].大众文艺,2009,(06).

[2]池渊.评析《悲怆奏鸣曲》[J].作家杂志,2008,(12).

上一篇: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 下一篇:培养双钢琴演奏合作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