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质教育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发展

时间:2022-09-12 01:34:48

从素质教育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发展

[摘 要]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提出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是促进高校学生建立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指导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必要条件,并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研究,提出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校 人才培养 体育教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要实现两个转变,即:被动体育教学观向主动体育教学观的转变;生物体育教学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体育教学观的转变。使高校体育教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生理心理相结合,观赏参与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高校体育为素质教育提供的良好实践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和素质教育的培养,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提高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与其说是一个科学术语,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名词。它是针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为了应试”所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政治主张,即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在教育科学中,有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等相对应的关系概念,按形式逻辑的规定,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是“不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尊重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等素质,培养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心理的外部形态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征的总称,即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办事、教会学生健体。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种超前性教育,素质教育强调面向未来,通过教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启发式、探索式的、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终身学习与运用信息的能力。

3.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它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的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因此,将素质教育落实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身上就是: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体育运动中各种有利的条件,通过运用活动过程定途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价值及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二、高校体育教学传统观念的认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知识传递,这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下,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许多课外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就以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思想。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出适应时展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许多学校创造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模式,碰壁――点拨教学模式,自练习――指导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教师独占讲台的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

三、素质教育中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

1.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当今变化的时代,知识的更迭已越来越快,教师应在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新的教学经验,使之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是教师进入高层次教学境界的重要标志。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

在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这样,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确立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是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再次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对体育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计型的转变。同时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也应注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

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学会”到“会用”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束缚学生,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去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教学中,教师把动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后,就应该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提高。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被动地接受,逐渐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当然,教师对学生也不能完全地放任自流,而应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举一反三,完成“我要健身”到“我会健身”的认识飞跃。

总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断优化教学结构,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加强高校体育教学能促进高校学生建立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更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教学突破口,确立高校体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地位。

四、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议

1.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认识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的进行主要是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素质和体育文化意识基础。

2.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校体育教法的新颖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授课时适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等,增进相互交流,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3.开展知识讲座

利用课外时间举办有关体育理论知识讲座是高校体育授课的补充,也可作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它可根据教学目标、文化教育的任务或结合教学大纲组织各类讲座,可有体育理论、运动竞赛、保健、欣赏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反过来更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还可举办有关体育知识的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了解,使大学生活更加朝气蓬勃。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须相应改变,由过去侧重掌握单一运动技术教学转变为多项、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课的教学外,在体育理论知识包括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学习掌握和更新上下一番工夫,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完善,使我们的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贡 娟: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3)

[2]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

[3]王宗平 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

[4] 张天宝:试论学生的主体性及基本特征[J].湖北教育研究,1999(6)

[5]吴国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02(3):63~64

[6]易小坚: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研究[J].体育学刊,2005,7(3):53~55

上一篇:西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综述 下一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