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教学过程 探究提升课堂效益

时间:2022-09-12 11:18:58

问题引领教学过程 探究提升课堂效益

摘要:采用问题导学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建构盐类水解的理论体系,让学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学会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合理性剖析,进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预见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探究教学;教学设计;盐类的水解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本单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分:盐类的水解规律;第二部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第三部分:盐水水解的应用;本教学设计为第一部分内容。

1 设计思想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了化学教学的内容,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方面也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找到了可靠的载体,同时使得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了可操作的内容。正因为如此,科学探究正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运用。然而,仔细分析频繁出现的科学探究,不难发现,一些科学探究的设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猜想与假设”的处理。基于此,本设计力求通过“盐类的水解”中对“猜想与假设”的处理,让学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学会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合理性剖析,进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预见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一般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呈现现象,归纳共性。而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探究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这种从已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2 教学目标

(1)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初步掌握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猜想并能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3)体会假设和推理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学流程

3.1 第一环节:温故激疑,引发探究兴趣

问题1:你知道醋酸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吗?氨水为什么又呈碱性呢?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原因的回忆;同时以醋酸和氨水为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弱酸、弱碱在溶液中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即弱酸溶液中弱酸分子、弱酸根离子和H+必定是同时存在,同样弱碱溶液中弱碱分子、弱碱阳离子和OH-也必定是同时存在,为后面的猜想做好铺垫。

问题2:那么纯水为什么呈中性?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进一步唤起学生对溶液酸碱性本质的回忆,为下面让学生寻找Na2CO3溶液显碱性的理论解释埋下伏笔。

问题3:那么盐溶液的酸碱性情况怎么样呢?是不是盐溶液—定呈中性?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预期(学生: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这是初中化学中出现的知识))

设计意图:用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进行自然过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盐类的水解”一节内容的学习。

子问题:大家有没有思考过碳酸钠电离时只产生Na+和CO2-。一并没有H+或OH-,为什么其溶液会呈碱性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一种极其亢奋并且愤悱状态,为后续教学作好学生心理上的准备工作;同时根据事实或经验提出有效问题是进行有效科学探究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2 第二环节:问题引路,培养探究能力

问题4:你能从溶液酸碱性本质的角度加以分析,合理解释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吗?(小组合作学习,适当提示:从碳酸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角度加以分析)

设计意图:(1)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人生存和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在学生时代就要加强;(2)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合理猜想是学好理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预期(学生交流:由于溶液中同时存在CO2-和H+,CO2-必定会结合H+,从而使溶液中H+的浓度降低,破坏了水的电离或者说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中OH-的浓度大于H+的浓度,因此溶液呈碱性)

问题5:根据这样的猜想,你能推出CH2COONa溶液的酸碱性吗?你能总结出什么样的盐溶液才会呈现碱性呢?

设计意图:演绎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从个别物质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现象的本质去归纳出同类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以Na2CO3溶液呈碱性这一事实为依托,运用所学化学原理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再根据这一“理论”进行类推出“同类”物质可能具有这一性质,这种合理推理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如苯结构的认识过程也是这样的过程。

(学生猜想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测定CH3COONa溶液的pH)

问题6:如何用化学语言即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来表示CH3COONa溶液呈碱性这事实?

上一篇: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探析 下一篇:高效课堂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