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12 11:17:12

对中国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证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粮食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经营已经成为各国粮食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之一。本文立足于这一基点,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研究中国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的各种影响因素,探讨跨国发展的模式和战略,以便促进我国粮食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实现做大做强。

关键词

粮食企业跨国发展实证研究

近年来,大型国际粮食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粮食市场。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团联合组建的益海嘉里公司于2001年进入我国后,其下属的粮油工厂已遍布全国各地。法国路易达孚有限公司2005年从我国政府取得了玉米国内贸易的许可证后,更是积极开拓我国国内粮食市场。诸多事例显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跨国经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的粮食企业对于跨国经营在发展思路、理念和软硬件实力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粮食企业的跨国发展之路应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积极细分国际大市场的同时开拓潜力巨大的欠发达市场。

一、中国粮食企业跨国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意向日益明显,跨国企业不断增多,大型企业跨国经营发展也初见端倪,国际化战略不断合理化、实际化,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一) 跨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新的世纪,我国粮食业得到快速发展,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可入市收购粮食企业42585户,具有陈化粮购买资格的企业581户。可入市收购粮食企业稳步发展,比上年同期增加1821户,增长4.47%。其中国有粮食收购企业16675户,占可入市收购粮食企业总数的39.16%;经批准具备入市收购资格的其他企业25910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659户,增长16.41%,占60.84%,比上年同期增加6.62个百分点。粮食企业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及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并进入了国际粮食市场前列。随着粮食企业的不断增多,业务的不断熟悉和扩大,国内大型粮食企业跨国发展的势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内大型粮食企业伴随着其他大型跨国企业或者单独进入国际市场的数量不断加速,速度越来越快。2010中国贸易百强企业数据显示,全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排序中,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排名21位,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排名226位,益海(连云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排名247位,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排名258位,中储粮东方经贸有限公司排名320位,盖海(烟台)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排名392位,三河汇福粮油集团饲料蛋白有限公司排名432位,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排名471位(图1)。

(二) 粮食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和层次多元化

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向受目标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极大,因此一般都趋向市场潜力巨大或者较为发达的市场,我国粮食企业的跨国发展也不例外。绝大部分粮食企业依托跨国集团为切入点,进入国际市场后迅速延伸,如中粮集团开拓中亚市场,华粮集团开拓东南亚市场等等。我国粮食企业的跨国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美、日、欧和港澳台地区等发达市场,还不断向新兴经济体以及广大欠发达地区延伸;不仅积极开拓一级市场,对广大二级市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分支机构几乎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并且我国粮食企业在跨国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不仅仅为企业服务,还积极为当地政府、非盈利机构提供服务,以赢得政策上的支持。

(三) 本土化和国际化理念不断深化

我国粮食企业跨国发展不仅带有中国特色,而且能人乡随俗,深入实际,按照当地的民俗习惯做出不同的战略规划。国际化发展的方式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采取独资、合资等各种方式积极快速地融入国际市场。如华粮集团在国际化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都主要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发挥双方在粮源、市场、物流组织上的优势,按照先运输后贸易合作的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进而在国外市场上不断站稳脚跟。

二、中国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粮食企业跨国经营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势头,但是制约粮食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多年来我国粮食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展,但具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并不多;粮食行业从业人员中高端专业人才较少,缺乏跨国发展运作经验;粮食业整体水平发展缓慢,缺乏有效的鼓励措施和激励机制;粮食业诚信度不高,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等等。下面具体分析了我国粮食企业跨国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 自身实力不足,国际竞争实力较弱

我国本土粮食公司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只有三十年左右,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更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粮食企业相比,我国粮食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投资少的特点。很多粮食企业的跨国经营只是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区域,业务范围比较单一,服务不能一体化;而且每一单项的对外投资规模都非常小,几乎没有过亿的对外投资,与我国总体的对外投资规模不相称。

(二) 粮食企业自身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理念跟不上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发展的滞后性,我国粮食企业的自身发展很不完善,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不断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很多参与跨国经营的粮食企业只是大公司的一个部门,没有独立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跨国经营战略制定不力,行动迟缓,往往贻误经营时机。此外,部分粮食企业的跨国发展不能适应当地的需要,在发达国家不能满足全新全面服务的要求,在欠发达地区又适应不了当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在文化融合的同时产业发展没有有效融合。同时还缺乏系统的全球化战略措施,单纯以粮食进出口和加工贸易为主,相关产业配套发展和多项多元发展缺乏有效思路,跟不上我国企业实施全球化发展的步伐。

(三) 缺乏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与国外大型跨国粮食集团如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相比,我国粮食企业在规模上、资金上、理念上特别是在专业技术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对于技术要求和服务水平都比较高的粮食企业而言,如果缺乏必要的高素质管理和设计以及营销推广等人才储备,其跨国发展必然难以为继。我国粮食企业高素质人才缺乏非常严重,导致跨国粮食企业的营销方案设计、营销策略、广告的创意与投放、后期经营等一体化全程服务技术、水平和理念不足,限制跨国经营取得应有成效。

(四) 政府的政策配套相对滞后。难以推动企业跨国经营的规模化和内部化

到目前为止,除粮食协会有一些简单的规定,我国粮食企业的跨国发展还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促进政策、规范措施和制度,对促进粮食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散漫的状态。所以企业走上国际市场很不适应国外对于粮食经营企业全面细致的管理规章,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不足,给自身的发展带来各种各样不必要的损失和阻碍。

三、中国粮食企业跨国经营实证分析

为判定我国粮食企业跨国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选用了1996-2007年国内粮食产量(KGG)、出口谷物及谷物粉及大豆总量(GGG)以及相应年份的GDP数据,来量化我国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的绩效与国内粮食企业经营绩效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来看一下三者在发展趋势上的关系,如图3所示。

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建立模型如下:

KGG=+GGG+GDP+

得出的计量结果如表1:

得出结果为:

KGG

=

51188.85

+0.542877*GGG+5.003429*GDP

为了证明检验结果的平稳性,本文对检验结果进行残差的单位根检验,得出结果如表2: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系列具有平稳性,也就是说,5%的显著性水平下,本次计量分析具有合理性。而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企业的国内发展绩效对其跨国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而经济发展程度对我国粮食企业跨国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跨国粮食企业大多是在国内做得比较好的粮食企业,跨国发展和国内经营本身是一家的,所以只有国内粮食企业做强做大了,粮食企业的跨国发展才能卓有成效。

四、中国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与配套政策

基于第二、三部分的分析,我国粮食企业跨国经营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战略选择,同时要在宏观和微观政策上做出实质性的行动。

(一) 战略选择

影响一个企业跨国经营的因素很多,粮食企业也不例外。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粮食企业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重要性,其跨国经营更具有独特的要求和侧重点。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衡量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模型,里面包括了影响其跨国经营的各种内外部因素:

T=hf(g,z,j,l,q)

上述模型是一个衡量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一般模型,对于衡量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绩效同样实用。模型中的T表示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绩效;h函数表示影响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的外生因素,其中b表示粮食公司跨国经营目标地的行业竞争力及人文环境影响力,这对于粮食公司跨国经营战略的成败至关重要;f函数表示影响粮食企业跨国经营的内生因素,其中g表示公司的国际战略及服务的理念和公司文化,z表示该公司的组织与管理绩效,j表示该公司的人才、技术等核心竞争力因素,1表示公司所在国的国际化战略或者为该行业特定的国际化促进政策,q表示其他能影响该公司跨国经营绩效的内生因素。以上模型的建立为粮食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影响因素的参考,促进了公司跨国经营的准确定位。至于粮食公司跨国经营的具体战略因素表现在以下几点:

1.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和观念定位

在跨国发展的过程中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对市场做严格的细分,有针对性地建立自己的业务范围和服务群体。在一级市场上的竞争如果处于劣势,可以寻找二级市场或者其他具有中国情结的粮食市场,也可以依托某一大型跨国企业进行跨国发展。此外,必须转变我国传统的服务理念和观念,适应国外服务群体不同层次和方面的需要,特别应该考究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行为习惯。

2.组建促进粮食企业发展的国际战略联盟,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粮食企业自身发展不足,加上除国有粮食企业外的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水平低等状况,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使各个中小粮食企业有效地联合起来,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或者通过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实现内生性的融合与整合。只要粮食企业能够做强做大,就能有足够的实力进行跨国发展,与国外市场同类粮食企业进行合理竞争,既可实现跨国粮食服务的一体化,满足顾客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减少对跨国集团的依赖,独立进行跨国经营与发展并保持跨国战略的连续性。

3.加快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人才永远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必要条件。对于粮食企业的跨国经营来说,高素质人才显得更为重要。在跨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国际市场的法律规则和民族风情、分公司的投放方式和场所的确定、跨国经营发展效益的预算等等方面,粮食经营企业都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来保障跨国经营顺利和顺畅。在吸纳和合理使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建立粮食企业跨国发展人才补充的长效机制。

(二) 配套政策

我国粮食企业的跨国发展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何从目前单一、散漫、低水平重复运作的操作模式,转变成分别针对不同国际市场、不同粮食品种,达到产品效益、营销效益和媒介效益目的的多元多边多效益全方位现代跨国运作集合,也是摆在我国本土粮食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只有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推动,我国粮食企业的跨国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1.制定粮食企业“走出去”的特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引导粮食企业在国外发展

完善粮食企业跨国发展的有效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行业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以便增强我国跨国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能力;着力研究粮食行业跨国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和方式,指导粮食企业跨国经营规范发展;积极推进粮食业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防止粮食经营中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拓宽粮食业跨国发展的投融资渠道,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在粮食业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发展非银行类金融(如创业投资基金、融资担保机构和信托平台等)向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吸纳更多就业和运用新技术、新产品的跨国粮食企业注入资金。

2.积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投入,形成专有风格

建立粮食业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加快粮食专业人才培养,健全粮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强粮食从业人员知识更新研修基地建设,使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理念和技术的平衡性。加强粮食相关领域教育的专业建设,配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优化教育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师资水平,改革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开展粮食业跨国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3期研究,促进现代科技在粮食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适应国际市场信息和高技术的要求;建设粮食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不同类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高级粮食专家,依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粮食业发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有条件的大型粮食企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粮食实践基地;着力开展粮食从业人员素养教育、职业教育,有序推进粮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工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实现粮食人才信息共享,促进人才合法、有序流动,结合粮食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国际粮食人才的引进力度。

3.积极促进粮食企业的行业整合,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

综观国际粮食业巨头的成功与发展,不只是依靠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他们的整合能力,即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专业优势,集合众多公司发挥1+1>2的效应。粮食企业实施整合提升后可以有效地减少内耗,凝聚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整合后的集团企业之所以能够创建质优品牌,往往具有内部管理层次清晰、各类信息交流通畅、产业链延伸、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规模经营上新台阶的特点与优势。

4.加强对海外粮食企业的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国际形象

搭建粮食企业国际化经营促进平台,加强与国际粮食业的交流合作,把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竞争作为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我国驰名国际品牌的重要内容,积极融入国际粮食产业链,鼓励国内粮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加快专业粮食集团的整合和大型化,开通粮食局、银监、证监、保监、工商、质检等多项绿色通道,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参股、承包控股等多种方式,占有更多国际市场份额;通过服务外包,实现粮食企业发展的总集成和总承包,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结语

我国粮食企业的跨国发展已经起步,发展速度也相当快,但在跨国经营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和阻碍,粮食企业自身还存在着各种不足。因此,无论在跨国粮食企业微观层面还是作为粮食业协会、相关部门等管理和宏观政策方面都应采取有效方式推动我国粮食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下一篇:法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