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每日一题”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9-12 10:20:21

初中科学“每日一题”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从流程、选题、讲题和收获等几个方面简述了“每日一题”活动的开展过程。“每日一题”作为课堂的一种补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选题、概括、表述等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重要作用。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每日一题”的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关键词]初中科学 每日一题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9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是这种主体性的表现。学习主动性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学生成绩提高、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消除上述原因的一个有效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认为,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重要,兴趣较浓的学生比智力较高的学生在学业上更占优势。正如杜威提出的,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途径很多,我们从初中科学“每日一题”活动入手进行了探索。

一、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意义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如上课走神、多动、不与老师互动,作业拖拉、马虎,仅仅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应付了事,不会做的题目稍作思考就放弃,缺少“钻”的精神。他们在学习上总是碰壁,学习带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挫折、沮丧和对自我的否定,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而“每日一题”活动则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课堂活动参与和做作业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二、“每日一题”活动的开展流程

第一阶段:小组做,老师出题老师讲。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强制学生参加“每日一题”活动,而是以自愿的形式组成“科学兴趣小组”。这里的“讲”指的是选讲“每日一题”中的部分优质题目,有引导参与的意味。

第二阶段:全班做,学生出题老师讲。有了前期的铺垫,而且考试时偶尔也会碰到“每日一题”中的题目,推行起来阻力不大。全组成员推选一位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组长安排出题顺序,周一到周四小组成员轮流出题――一天一人一题,并写到黑板上。

第三阶段:主动做,学生出题学生讲。出题人讲题目,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讲完题目,同学提出疑问,讲题人予以解答。“学生讲”,这有挑战,讲题前学生要猜测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钻研知识点,挖掘题目的内涵,解答完,有强烈的成就感。

三、“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规定“每日一题”题目的类型和内容。所选题目有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复习、预习,有的是作业、考试中错误率高的题,也有竞赛题,还有学生改编的做过的题和学生自己编的题。这些题目大部分短小精悍,适合写在黑板上。组长反映常有组员自荐出题,可见学生对“每日一题”有浓厚的兴趣。

选题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为了挑选出一道好题,学生会翻好几本辅导书,反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把被动地做作业变成了主动地选题目。选题和做作业是不同的,选题时需要考虑的方面更多,如考查的知识点、题目难度、是否严谨等。选题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站在另一高度审视题目。每道好题都会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那些改编题目、自编题目的学生得到的掌声更为热烈,这时他们很自豪,信心满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讲解

活动初期,主要是由教师讲“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有次考试考到刚做过的“每日一题”中的题目,但正确率只比没做过的班级稍高。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把“每日一题”当做普通的作业,没有挖掘出它应有的价值。

学校推出作业课后,就改为“出题――讲解――回答同学提问”的一条龙形式,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讲解透彻和从容应对同学的提问,学生选好题后,会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不同解法,这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钻研题目,帮助浮躁的学生静心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题时,要求上讲台讲,脱稿,言简意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个女同学第一次讲得过于

简略,大部分同学都听不懂,一个男同学帮她解了围。原因是关键的地方她一带而过,之后学生就听不懂了。她善于思考总结,第三次讲了一道光学题,这次她抓住关键点只用寥寥数语就让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讲题,往往只讲应该怎么做,不分析题目,所以平时问同学后,也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碰到类似的题可能还是不会做。鉴于此,我增加了“分析题目――讲解方法”的环节,要求说出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考查哪方面的能力、展示思考过程(包括失败的尝试)、解释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解法的依据、分享出题心得。同时引导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或者完善解法,讲题人可以进行辩护,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对学生课下的讨论也有引导作用。“每日一题”活动有点游戏的意味,所以学生兴致盎然。卢梭认为,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是热爱,并不需要教师去要求,便能积极而愉快地完成任务。

五、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收获

经过实践和对活动形式的不断改进,

除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表达能力外,

开展“每日一题”活动

还有其他意外的收获。现简要列举如下:

1.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在“选题――讲题――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有了换位思考的意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上课听讲也更认真。

2.提高学生甄别题目的能力。选的题目不好,学生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来,压力之下,为了找到一道满意的题目,学生们会多方查找,反复比较。适当的挑战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甄别题目的能力。

3.学生学会改编题目。只有对题目理解透彻,才能进行改编,这促使学生钻研原题,有助于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做题时更易把握题目主旨。

4.给学生创造当“小老师”的机会。平时受课时所限,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讲题,当“小老师”,而“每日一题”活动给平时不大有表现机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六、对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反思

“每日一题”活动,对所选题目的内容、题型不做要求,集好玩和学习于一身,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亲切地把“T/日”作为活动标记;借助学校选修课的平台,在形式上做了进一步尝试,挖掘出更多潜力。我们会继续丰富题目的内容,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将来做成小册子。不仅科学学科有这个活动,我校语文学科也有过“每日两词”活动,希望能与其他教师探讨并推广到其他学科,给学生提供更多当“小老师”的机会。

也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开始的时候强行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每日一题抄在作业本上,不做者作业评价降低一个档次。没有这种硬性规定之后,有些学生就不做了。如何让这部分学生主动参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些章节不大容易找到合适的题目,是坚持找、如何找,还是干脆巩固以前章节的难点知识,如何安排这时候的“每日一题”也是需要思考的。学生对每日一题的兴趣、积极性有多少能转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如果取消这个活动,学生是否仍然能一如既往地积极主动,

也是值得关注的。

总体而言,“每日一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不仅成绩有进步,而且综合能力有提升,我们相信这会慢慢渗透为内在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宋风宁,苏良亿.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5(1):23-25.

[2]刘猛.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2008(6) :93-94.

[3]任尚义.“每日一题”活动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4(86):174-175.

上一篇:谈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下一篇:趣联杂说药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