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课程《温病学》教学方法刍议

时间:2022-09-12 07:22:09

中医经典课程《温病学》教学方法刍议

【摘要】 温病常常被称为“四时温病”,《温病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审证求因,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补充近年新出现或流行的传染病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综合运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中医; 温病学; 教学方法

中医温病学是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它将仲景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为弘扬和发展仲景学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中医理论的辉煌顶点。温病学的形成,使得中医理论最终完成了较为完整的临床辨证体系。近现代,某些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一些新的传染病也在不断的出现,而这些传染病大多隶属于温病的范畴。因此,重新认识温病,体现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中医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和《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不同的是,温病学不是一本独立的著作自成体系,而是综合数百年温病学家临床实践和理论成果的结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横向联系,综合各学科知识,纵古数今,这对于高校温病学科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修养,同时也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更新。本人从事温病教学多年,对于温病学教学方法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方法,浅述如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1 强调审证求因,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

温病学教学主要面对的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大部分中医基础课程已经学完,且有了短时间的临床见习经历。因此,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将注意力投向对病证的临床治疗而忽视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刻把握,特别是忽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而病因病机又是中医温病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温病常常被称为“四时温病”,其来源就在于其有着独特的病因病机学说理论。古代医家认为温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强调每个季节有其特定的致病因素,即所谓“一病自有一气”。这些致病因素也是导致四时温病发生、发展并影响其变化及结局的主要原因,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温病学病因病机学说的核心强调审证求因,也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结合季节特征,推断四时病因,给出相应的治疗措施[1]。只有对病因病机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心应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指导中去。比如,以现在医学中常见的大叶性肺炎为例,这种病多发于春天,初期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继而可有咳嗽、胸痛等症状。在讲述这个病时,以名医病案为例,让学生分析思考。首先就要找出这一类疾病病因病机的规律性是以外感病因为主,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的病机特点,结合四时温病的病因特点,发生在春天的温病多是感受了风热病邪,《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可以判断,这是临床上常见的风温病。同样,作为极具传染性的SARS发病高峰期在2、3月份,临床表现以肺的病变为中心,初起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等肺卫见证;然后出现身热、咳喘、汗出、口渴等气分证;5%~10%的患者出现咳血(血分证),卫气营血的病变过程表现得非常典型,可见SARS的发病、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也与风温相吻合。至此,学生对理论深奥的、不容易理解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以及风热病邪、风温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临床辨证分析的能力[1]。

2 补充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温病学教材以林培政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即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温病学》为主教材,辅以《案例温病学》、《温病学表解》等教材[2]。主教材内容简要,突出了温病的辨证等核心内容,辅以《案例温病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生动,《温病学表解》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易于掌握。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方面增加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精华内容,因该书的内容最切合临床,实用价值最高。另一方面,结合学纲,增加有关温病学家的经典名言,这些名言不仅限于温病四大家,其他温病学家也可收入,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同时也增加这些年曾流行或正在流行的传染病的有关内容,如“非典”、“艾滋病”、“甲流”、“手足口病”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温病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穿插于主教材之中,客观上并未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反,使学生更便于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有机地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改变了以往较为枯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方法,更加实用、直观[2]。

3 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根据课堂需要,目前,本院温病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参与式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1 传统教学法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学法是指教师用黑板、粉笔等站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学生在下面配合。《温病学》其中某些章节,比如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三焦辨证理论等,内容较为深奥,是别的教学法不可替代的,它将教师、学生、黑板、教材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法被多数学生认可和接受,方法虽然很“老”,但能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课堂笔记也能记得比较完整,便于课下复习。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是教学方法单一,虽然能满足一定教学内容的需要,考试也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3]。因为教师的单一讲解,加上信息量有限,学生被动接受,感觉略显枯燥。

3.2 多媒体教学法 在讲解温病常用诊法中的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痞(音)部分以及经络分布、循行、走向,腧穴定位时,内容抽象又繁杂,学生不便理解和记忆,即使死记硬背了,也很快忘记,学生学习后临床思维较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使学生对中医学本身缺乏信心学习,没有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地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来呈现有关知识,可以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在学生听课疲劳的时候,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时变换颜色与图片,而且可以配上歌诀图表的形式,条理清晰,便于记忆。再配合适当动画、声音,加上教师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适当板书,可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中医的奥秘,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3]。

3.3 参与式互动探究性教学法 涉及到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的时候,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加学生的阅读理解去感悟的。每到此时,就增加师生互动,或者提一个相关的问题让大家思考,或者老师插一个相关案例来说明理论,采用参与式互动探究性教学方法[4]。参与式互动教学,即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互动,提高学习质量。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4]。比如,围绕学习目标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小黑板、实物、图示等)呈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必要的时候,转换角色,将课本中某些小章节、或者学生质疑的内容,课下留给学生查阅资料,然后作为讲台的主角尝试自己讲授。对所讨论、探究的问题,教师要作适当归纳小结,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温病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参加临床实践是学好温病学的重要一环。因此,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中也经常融入名老中医经验介绍,对加强学生临床辨证论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都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风温这一章节的时候,针对一些发疹性疾病的治疗,我国现代著名的温病学大家赵绍琴老先生常用苇锥、蝉蜕、双勾、芫荽等药,这些药取类比象,辛、香、透、窜、钻,透疹效佳,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灵活运用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本院的附属医院感染科等跟随老师进行临床实践。

参 考 文 献

[1] 王中琳.《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6):158-159.

[2] 郭选贤,金培祥,张晓艳,等.关于我院仲景实验班《温病学》教学方面的初步设想[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7):212-2123.

[3] 滕晶.《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中医研究,2007,20(1):56-57.

[4] 张保杰.互动探究性教学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69-70.

(收稿日期:2011-11-10)

上一篇:健康教育在骨科整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下一篇:45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