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电视节目“儿童本位”缺失

时间:2022-09-12 04:52:41

浅析儿童电视节目“儿童本位”缺失

摘 要:当前大部分儿童电视节目之所以吸引不了儿童的视线,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失儿童本位,没有满足儿童的需求,本文试图从儿童的参与性和儿童的视角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探讨,以求能帮助制作出更好的儿童节目。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儿童本位;儿童参与;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34-01

儿童本位是任何形式的儿童节目都应该具有的属性。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和成人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应该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儿童。所谓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思维和习惯去创作儿童节目。儿童本位一方面是指儿童参与到节目的各个环节中,另一方面是指节目要从儿童的视角去制作。在当前的儿童电视节目中,要想以内容取胜,就要充分体现儿童本位。

一、缺少儿童参与,无法交流互动

儿童电视节目应该是以儿童为主体的电视。儿童应该参与到儿童节目中,并且成人要培养儿童有取舍好坏儿童节目的能力,有对儿童节目的分析能力。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者要与儿童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儿童的需求,使儿童的想法能够在节目中体现。

我国专门研究儿童与媒介的学者卜为,在《媒介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儿童参与媒介的八个阶梯,也就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参与权阶梯”。其中阶梯一到三是儿童没有参与的阶段,分别是儿童纵、作为装饰品参与活动、象征性参与。在节目制作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儿童的意见,完全是按照成人的需求去制作。阶梯四是成人分配给儿童任务,并告诉儿童做这些任务的原因。阶梯五是成人提出事项并征求儿童的意见。阶梯六是成人提出事项并邀请儿童一起做决定。阶梯七是儿童提出事项并做决定,成人不参与。阶梯八是儿童提出事项并邀请成人参与。

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大部分还处于“儿童参与权阶梯”的前三个阶段,儿童没有实质性参与的阶段。只有几个节目处于第四个阶段,如央视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和深圳卫视的《深圳小记者》。《新闻袋袋裤》的定位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解读与儿童有关的新闻,并有儿童主持人参与。《新闻袋袋裤》从节目的内容到形式做的都很好,但是缺少与儿童的互动,节目里面也有儿童主持提问,成人主持回答,但是儿童主持提问的问题是成人策划好的,在这里我们听不到其他儿童的声音,观看电视的儿童没法与节目沟通。

国际上的儿童电视节目中,儿童的参与性能被发挥的最好的一个例子是国际儿童组织Children’s Express(以下简称CE)。CE是1975年在美国纽约成立,之后慢慢向其他地区和国家发展。我国与CE比较是参与性不够,近来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考虑到了儿童的参与性,因此我们儿童节目还需要向阶梯五前进。

二、缺少儿童视角,导致成人化现象

儿童节目的制作者有丰富的阅历,所以在编排节目的时候往往认为不用考虑儿童的视角,认为只要自己传递给儿童对的信息就可以了,这样以成人的视角制作电视节目,会导致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以成人的视角制作儿童电视节目,把握不住信息传播的力度,会使儿童在接受所传播的信息的时候,产生意识的偏差,混淆媒体上营造的环境和现实环境。如在传播武术的时候,控制不好力度就成了传播暴力,例如2007年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因为内容暴力被禁播。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对于电视节目上的内容还有些的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听信电视节目,而年龄小的孩子则容易完全相信并模仿所看到的电视节目。所以在制作儿童电视节目时,对于容易误导儿童的情节,一定要经过严格把关,避免在审片或者播出时被取消播出资格,劳力又伤财。

第二,容易形成说教,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儿童。实际制作中,在向儿童传递信息知识的时候,制作人或是主持人容易把自己的位置拔高,以大人的身份向儿童说教,导致儿童的反感。我们制作儿童节目,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想让儿童知道的东西巧妙地安排在游戏娱乐中。

第三,有些节目塑造的是成人所希望的儿童形象,为了达到节目所需要的目的,而让儿童违心地去配合工作人员。2013年12月,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第七期播出以后,网友们对其中“换爸爸两天三夜”这一环节起了争议,其中一个五岁的女孩被换爸爸后情绪一直,然而工作人员不是去制止反而劝小孩配合来完成任务。在孩子的眼中,电视节目是现实的影子,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电视节目学习的。四五岁的孩子们已经有了性别意识,这样一个热播节目向观众传达可以换爸爸,跟别人的爸爸一起睡的信息,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护,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女孩都是被熟人,节目在播出的时候应该有儿童心理学这方面知识的指导,尊重儿童的意愿。

成人不管有多少社会经验,都代替不了儿童的意见,在制作节目之前仍需参考儿童的想法,儿童节目的制作人还应该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去制作节目,了解哪些词汇、语句、语速儿童能够接受。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上一篇:从自然界中汲取设计灵感 下一篇:浅谈现代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