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

时间:2022-09-12 03:56:14

中国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

摘要:集团化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影响集团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战略规划能力,专业人才控制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核心竞争优势的构建能力等因素对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影响较大,从服务创新及构建品牌竞争优势等方面切入,为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 集团 品牌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19-02

经济型酒店在中国的发展不到十年时间,而这个行业以其独特的价格优势和高质量的服务速度在中国打开市场,成为高档酒店强有力的替代品。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占酒店总量的10%~20 %,远低于欧美国家平均60%~70%的水平,从长期看,经济型酒店由于价格优势,业务量受金融危机影响较星级酒店要小,反而会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世界酒店业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集团化是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酒店集团化可以加强对投资、价格、质量、人才的控制,使投资者获得最大回报,既形成规模经济和资本、资金的实力,又有利于扩张,中国饭店应该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抢先开拓和占领经济型酒店市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饭店集团。

一、中国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缺乏对酒店集团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意识。很多经济型酒店快速地扩张和膨胀,源于利润诱惑,并没有把集团化发展列入到战略规划之列。管理者们缺乏战略规划意识,对于一些投机者而言,其目标并不是长久的稳健经营,追求的是短期内的疯狂扩张,当连锁达到一定规模后,立即把品牌和网络高价转卖给其他投资者,或者以经济型、连锁、网络的概念择机海外上市,套取利润。而只有少数酒店把集团化发展列入到战略上如“如家”、锦江之星、莫泰等,从而出现了循环累积效应。

2.经济型酒店的专业管理人才匮乏。中国培养的大部分酒店经理人都是为大酒店“订做”的,专业的中小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很少。经济型酒店最大的特点就是高质量、低成本,而很多高星级酒店的优秀的管理人才拿不下架子而不愿做经济型酒店,一般的人员虽然可以通过培训达到要求,但缺乏后劲。在经济型酒店的集团化过程中,对于专业素质的人才要求更高,使得集团化过程中出现了人才短缺现象。

3.中外经济型酒店的正面交战。很多外资酒店看重了中国的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的潜力,大举进攻中国市场,而与外资集团相比,中国经济型酒店在经营管理的经验、资源调配能力、品牌建设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的“如家”、锦江等利用本土化优势,在数量和规模上超过外资酒店,但是在盈利能力上和管理能力还较有差距,中外经济型酒店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4.缺乏核心竞争力。经济型酒店要快速扩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照葫芦画瓢”,把一些成功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做法照搬过来,基本都是采用控制成本方式,以优惠的价格来吸引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人群,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在大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规模化经营,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而品牌的建设能力也大大下降,没有一个鲜明的品牌形象,使得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在酒店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影响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的因素

1.酒店集团化发展的战略规划能力。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的过程涉及了多方面的管理因素如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选址,资本融合品牌和服务产品的创新等等因素,酒店的集团化战略规划能力在酒店集团化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把酒店的集团化发展看做一个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对酒店集团化发展进行管理,调动各个资源的协调配合,才能为以后集团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人才控制能力。由于经济型酒店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在酒店走集团化道路的过程中,能否及时的供应上酒店的专业管理及服务人员,将决定了酒店集团化的成败。“如家”在人才控制和培养上有自己的一套,如家酒店管理学院高密度的培训以及孙坚的草根会议,都形成了如家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为集团化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

3.酒店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外资进入中国经济型酒店,与中国酒店进行竞争的状况下,中国酒店在相对落后的管理方式上,怎样提高自己学习与创新能力决定了在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否形成相对竞争优势的关键。饭店是一个国际化、标准化特征较强的产业,先进实用的饭店模式会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而怎样学习并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与特色,是经济型饭店集团化发展的立足点。

4.核心竞争优势的构建能力。所谓的酒店核心竞争力是指一种在酒店内部经过了整合的技能和知识,是酒店内部关于如何协调服务流程和制度管理的汇总,是酒店在某一细分市场长期拥有竞争优势的能力。经济型酒店集团化过程中如何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是经济型酒店集团化成功的关键。

三、实现中国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集团化发展为核心的管理战略

1.组建集团化核心管理团队。中国经济型酒店在进行集团化进程中,建立自己的集团化核心管理团队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管理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在经济型酒店集团化过程中承担起资源协调,制定长远的战略计划,对各个资源进行整合,该团队必须就外部环境分析、行业结构分析、资源能力分析、竞争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等方面制订全局性计划。另外,还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酒店自身的发展制定动态的规划。

2.确立酒店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及动态发展计划。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管理合同,资产运营,租赁,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等发展模式,在酒店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酒店的整体发展战略来选择酒店的发展模式。因此,酒店集团要建立酒店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个分战略,以形成系统化的战略管理计划。酒店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旅游业的发展会受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酒店集团化发展过程中也要制定相应的动态计划,以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各种发展机遇。

(二)建立激励和培训机制

1.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公司的业绩。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建设对内能增加凝聚力,对外能增加吸引力;能有效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为增强饭店的核心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目前,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轻视核心文化建设。经济型酒店的文化建设一定要紧紧抓住核心文化建设。

2.完善薪酬体系。薪酬体系的构建目标是:第一,吸引和留住对酒店发展有价值的人才;第二,激励员工不断开发自身潜能施展才华,服务企业,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效果。“如家”的做法是:一方面,根据员工所从事岗位工作的价值、责任以及工作难度给员工支付报酬;另一方面,又根据每个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的不同,不同的工作业绩,给企业带来不同的价值和收益等,设置其收入。

3.完善培训机制。由于经济型酒店的分散经营和酒店行业的人员流动的特点,任何一个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在人员的培养和吸引上都需要从长远考虑,经济型酒店员工接受培训的频率和层次也应不低于高星级酒店,定期培训制度和专业培训机构的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提升酒店的服务创新能力

服务是酒店的主要产品,经济型酒店所有的产品都将伴随服务出售,对酒店产品质量评价,取决于客人对服务的支配的酒店产品主观感受。服务创新的主要策略是:第一,服务差异化策略。即开发、发展与同行业不同的服务提供应、差别形象等,如“一站式服务”、“目的地服务”,酒店的文化氛围和形象、品牌氛围等。第二,服务质量策略。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要超过竞争对手,除了服务差异外,还必须有高于对手的服务质量。

(四)构建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品牌是建立在酒店产品和服务之上的,体现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标志,经济型酒店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市场消费都比较成熟之后,经济型酒店之间的竞争就转化为品牌竞争,所以快速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并依据品牌实现网络扩张,则是经济型酒店在长期目标中成功的推动力。

创建经济型酒店品牌一般经历四个步骤:第一步,品牌规划与调查的目标是观念先导,充分准备,品牌诊断包括员工品牌教育,产品质量提升,饭店文化建设,资金人才准备,内外部环境评估等。第二步,品牌定位与设计,要求定位准确,个性鲜明,在选定市场空缺后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包括个性形象,功能分析,外观设计,内涵充实等。第三步,品牌营销与管理,其目标是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顾客忠诚度,发挥品牌效应。第四步,即品牌延伸与输出,目的是形成品牌资本,发展饭店集团,主要内容包括完善核心品牌,壮大饭店实力,管理人才培养,特许经营输出,委托管理输出等,以实现经济型饭店的集团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樊永恒.如家一样的酒店[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36-37.

[2]冯冬明.经济型酒店:发展・问题・策略[J].旅游学刊,2006,(7):58-62.

[3]赵小芸.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经济型酒店产业组织演进研究[J].旅游学刊,2007,(9):29-34.

[4]侯国林,李金生,卞显红.论中国经济型饭店品牌建设的模式与方法[J].商业经济与研究,2005,(4):40-44.

[5]侯国林,李金生,卞显红.论中国经济型酒店集团化的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5,(20):151-154.

[6]沈涵.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创新与市场细分[J].旅游学刊,2007,(10):40-43.

[7]胡林,张伟强.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分析研究[J].行业探讨,2006,(4):89-93.

[8]甑红线.中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对策[J].商业研究,2005,(22):193-196.

上一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及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下一篇:论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分摊与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