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感恩 共创和谐

时间:2022-09-12 12:52:21

学会感恩 共创和谐

摘 要:“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它不仅仅具有道德价值,还具有美德价值。“感恩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价值取向,它包括知足、报恩、尊重、乐观、博爱等含义。感恩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人们的和谐共处;感恩能使人有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有利于缓和人们工作生活中的矛盾;感恩使人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从而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感恩;和谐;创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第21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及时总结推广《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响应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在广大学生中宣传感恩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创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我校组织了以“挖掘感恩文化、关注心理健康、展现青春本色”为主题的活动。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很高,学院非常重视各民族学生的和谐相处。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学院基层党支部在全院开展了以“挖掘感恩文化、关注心理健康、展现青春本色”为主题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内外获得好评。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构建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

本次活动依据心理学中品德个性心理的形成具有多端性的特点,分别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挖掘感恩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一、心门开启

为了加深学生对“感恩”的认知,了解感恩包含的价值取向,塑造学生的感恩心态,我院开展主题为“心门开启”的活动,策划如下:

1.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在校内开展以“关注心理健康、展现青春本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利用展板、黑板报、校园广播、微博、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感恩心态和感恩文化。

2.要求学生登陆校园网站,利用专业心理测评软件测试并记录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院心理健康协会及心理咨询中心,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3.为了推广此次活动的效果,也为了培养学生反哺社会、回报社会的感恩心态,学院组织学生志愿者在学校周边的街道和社区向学生、居民等发放免费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二、心灵花园

邀请我院的资深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教师,开展以“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点亮心空、感恩生活”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讲座的内容围绕感恩文化,从当代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了“悦纳自己、感恩生活―如何走出自卑心理”“知足常乐、感恩的力量和生活态度”“我爱你吗?―大学生健康的恋爱观”等系列专题讲座。另外,在校园内展映一系列经典的心理学电影,让学生从电影中得到启迪。

三、感恩留言

通过第一、二个模块的活动,学生对感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对能够拥有感恩的心态有了积极的向往。通过开展“爱满人间,情满校园,说出你的感动”大学生校园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动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有一颗善于发掘美善的心。学生可在本次活动中把日常生活中感恩的话语写在留言板上来分享他们的感动。心怀感恩,教会学生用感恩的心去聆听,用感恩的心去感悟,用感恩的心去相处。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明白“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只要胸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相伴随的就必然是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四、心的回馈

感恩是对社会冷漠最好的矫正,也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最好的尊重和关注。我院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行20多人,来到兴仁县铜鼓乡打易村,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做心理健康咨询。

铜鼓乡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落后,村里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村子里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为关注当地老人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来到铜鼓村给孩子和老人带来现场心理咨询。另外,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院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带领学生申请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的科研课题,目前获得贵州省教育厅、规划局、科技局的3项立项项目,并多次赴黔西南州兴仁、册亨、望谟、安龙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进行课题调研。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调研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对社会冷漠的最好矫正。在校园内开展感恩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不仅能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能塑培养青少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美德,符合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切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主题。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现实意义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