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实例培养创新意识

时间:2022-09-11 10:36:19

用教学实例培养创新意识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就这一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个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努力地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只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类中间”。这就充分肯定了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去发现学生这种创造性,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在课堂上,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讲对了(哪怕是对一部分或者是对一点滴)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鼓励或表扬,教师总是从学生思维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不轻易下“错了”的结论,这样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

2、精心批改作业。我认为批改作业,不但要留意学生作业最后结果的正误,更要善于从解题过程中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如解答“甲已两地相距6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已地计划10小时到达,实际6小时行了全程的3/4,照这样的速度可以提前几小时到达?”大多数学生的解法是:600÷(600×3/4÷6)-6=2(小时)。但我发现了还有少数同学采用了10-6÷3/4=2(小时)的方法巧解了此题,于是,我马上在作业本上写上“有创造性+优”,学生看了十分高兴,并且还会经常主动的去想一些解题的巧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了肯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创造激情。

二、教学中把握“求变”策略,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激情

“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是很多的,求变的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例如解答“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4/5,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用四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用方程来解。

解:设杏树有x棵,则桃树有4/5x棵。列方程:x+4/5x=360

第二种方法用比例知识解,引导学生看线段图,使学生发现杏树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9,即杏树棵数与总棵数成正比,可设有杏树x棵,比例式:5/9=x/360

第三种方法用除法来解,即先求标准量(杏树棵数)解答规律是用对应的数除以对应的分率,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让学生找出360对应的分率是(1+4/5),从而得出求杏树的方法:360÷(1+4/5)。

第四种方法是用整数方法解:桃树360÷(4+5)×4,

杏树360÷(4+5)×5。

通过这么多方法来解题,既沟通了各个知识的密切联系,做到了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觉得非常荣幸,豁然开朗,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思维很自然的得到了发展。

三、激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发现,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不能单靠记忆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发挥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问题,应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指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现新问题,如何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建构知识,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例如解答“王刚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按原路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求王刚的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初做这类题时,很多学生不会做,有的认为这道题少了一个条件,有的同学则是“(3+5)÷2=4”的错解,为了化难为易,启发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下列问题来帮助学生解答此题。

(1)“王刚爬6千米高的山,上山用了2小时,下山用了1.2小时,求王刚上、下山的平均速度。”结果同学们很快得出正确解答:(6×2)÷(2+1.2)=3.75(千米/时)。然后概括出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

(2)“王刚爬6千米高的山,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求王刚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有了第(1)题的基础学生不难解答:因为总路程是6×2=12千米,总时间是6÷3+6÷5=3.2小时,所以平均速度是12÷3.2=3.75(千米/小时)。这时,把第(2)题中的6千米换成3千米或其他的数让学生求平均速度,经过几次实验,学生很高兴地发现:不管换成多少千米,最终结果还是3.75,这说明此题结果与这段山路的长度无关。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发现的基础上很轻松地解答以上的问题了,可设上山的路程是某个具体的数字,也可设为某个字母。假设上山的路程为“1”列式是(1×2)(1÷3+1÷5)=3.75(千米/小时)。这样在教学中渗透了数学化归思想,让学生学会这样的思想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会十分有帮助,特别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精心设计习题,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养成创新的习惯

1、设计开放性题。传统的数学题向学生提供的是理想化、格式化的数学问题,训练学生从模仿到逐步熟练,形成技能,无疑对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开放性题,能冲破传统具有封闭性的限制,开放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画出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呢?”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可以画出无数个这样的三角形,即只要底和高的乘积是8的三角形的面积都是4平方厘米。

2、让学生自编习题,培养思维新颖性。自编习题具有独立性、发散性(每个人自编的习题几乎都有差异)、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坚持训练学生自编习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我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更新观念,主动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

上一篇:浅谈农村初中英语课前预习 下一篇:谈谈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