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究

时间:2022-09-11 10:03:22

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究

摘 要:我国生态旅游已出现多年,不过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进而引发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生态旅游;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29-02

生态旅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人们高度地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并将主题年口号确定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有利于满足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也是推广环境友好型旅游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经营方式、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大举措。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还不少。为此,笔者就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分析,旨在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从而促进和确保我国生态旅游健康而有序地发展。

一、生态旅游实践蓬勃发展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矛盾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会议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此后,在近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

理论研究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要减少实践活动中的盲目和失败,就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先导。因此,如何加快理论研究速度,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实践方法,是摆在每一位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者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作为一种资源,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假如不能为人类社会所利用,不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也就不成其为“资源”。所以,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生态旅游资源必须为当地经济建设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发挥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环保观念淡薄,再加上规划设计不科学,管理力度弱,从而导致在很多地方和很多时候,对生态旅游资源采取的是一种掠夺性的开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退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许多从事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就大声疾呼: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摆在首位!于是乎,一方面是开发,一方面是保护,谁是谁非,孰轻孰重,不仅在理论界存在较为深刻的矛盾,而且在实践中,已经成为最尖锐敏感的首要问题。比方说,在理论界,从事生态、环境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般会重点强调保护;而从事旅游经济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往往会更注重利用。在实践中,行业主管部门从宏观角度和长远利益考虑,谈得较多的可能是保护;地方政府则从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看问题,想得更多的是开发。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一对深层次的矛盾。在口头上,人人都会说“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但在实践中操作起来却相当困难。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而又相当现实的问题。

三、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个体目标实现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矛盾

在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主体很多,但笔者这里只讨论三类最基本的利益主体: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具体目标。对于生态旅游者而言,主要目标是审美体验,即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而对生态旅游经营者来说,利润是其首要的、根本的目标;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则希望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尽快脱贫致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在实现各自具体目标的同时,还应该承担一种共同的社会责任,这种共同的社会责任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维护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原生生态系统不被破坏;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改善居民生活;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说,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如果达不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就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有些理论研究工作者,笼统地把生态旅游的基本目标定为“环境保护”,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欠妥的。

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怎样才能使各类个体在实现和满足其个体目标的同时,自觉自愿地担负起那一份共同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要处理好生态旅游活动中个体目标实现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矛盾,就必须对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各类个体进行旅游伦理,特别是旅游环境伦理和旅游生态伦理的教育。通过教育,提升其旅游道德认知水平,强化其生态环保意识,使其在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中,能够主动承担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历史责任。

四、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矛盾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世界遗产等资源基础上开展起来的。目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进行管理,基本上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政府机关的衙门作用和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体制落后、观念保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各自为政、令出多门,互争权力、共享利益,最终导致景区资源保护乏力,破坏惊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旧体制存在引起的矛盾。最主要体现在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景区资源不能按市场法则进行经营管理,既没有强烈的利益驱动机制,也没有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二)景区资源管理多元化引发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不同类型的景区依据其资源状况,分别归属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农业、地质、宗教、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有的甚至还涉及到海洋、军事、水利水电等部门,再加上一些行政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文物管理委员会(或文管所)等,真可谓错综复杂;另一方面,各类景区的利益相关主体有:国家、社会公众、地方政府、景区资源主管部门、旅游市场主管部门、景区资源管理机构、旅游消费者、当地居民、景区投资人、景区员工,总共十个类别,形成一个极其庞大的利益关系网络。试想,在所有的这些管理部门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权力平衡与利益协调,是何等困难。

(三)地方政府和中央主管部门的矛盾。景区资源是国有资产,而大部分景区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的责任很大程度上是由景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来承担的,于是“条条”和“块块”之间出现了矛盾,从而引发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被中央主管部门干预,而中央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地方政府并不执行的现象,双方利益常常发生冲突。极具讽刺意义的例子就是作为世界遗产地的庐山,竟然出现海拔800米以下归江西星子县管,海拔800米以上归庐山管理局管的尴尬局面。

诚然,景区资源管理中的矛盾远不止以上这些,像法律、法规、政策、资金、人才以及管理的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矛盾也极为深刻,只是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不再详细讨论。

五、结语

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虽然错综复杂,但是矛盾存在并不可怕,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事物本身就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对这些矛盾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目的是为了理清思路,引起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理论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盲从。对待生态旅游,如果我们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总结经验,探求规律,严格管理,合理利用,则我国的生态旅游一定能够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J].旅游学刊,2003,(2).

[2]唐建军.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旅游经济研究,2004,(2).

上一篇:电力价格及其改革问题 下一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企业统计体制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