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06 18:15:28

生态旅游业发展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具体讲,可以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步伐,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争取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能源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高原生态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优势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五)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1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青海省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青海旅游生态环境。

3、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要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限游模式的规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确定。由于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而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旅游者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所以每开发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最终决定其承载力的恰当类型和水平,然后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规划,加强可持续管理,使旅游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需要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4、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青海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态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纽带。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旅游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组合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这都对传统旅行社大而全的业务功能提出了挑战。在生态旅游个性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营销与管理势在必行。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地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产业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地区而言,它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的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

[3]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C].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2003:155—159.

[4]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

[5]张朝枝.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特点及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0,(4).

[6]张朝枝.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2篇

文成县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大的工业污染源,县境植被繁茂,山峻谷幽,座座湖泊如珍珠散落,条条江河似项链缠绕,拥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奇妙的景致和保存完好的历史名人庙、墓遗迹,是一处难得的生态旅游处女地。按照生态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等规律,去开发利用,给当地的人民扩大就业门路带来经济实惠,以摆脱长期的落后现象,无疑是逐步走向富裕的最佳选择。因此,对文成生态旅游业发展进行研究,促进欠发达的文成完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成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⒈动植物资源。文成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以上,森林覆盖率达,人口大多聚居于河谷平畴之处。境内山峦绵延起伏,沟谷纵横交错。深山密林处,人迹罕至,成了鸟兽的乐园,各种野生植物的天堂。县境内现存很大一部分次天然植被,有各种木本植物科,属,种。其中连香树、钟鄂木、福建柏、鹅掌楸、香果树、天竺桂、沉木樟等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闽楠、南方铁杉、天目木兰、天女女、银鹊树等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野生名贵药材有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云豹、黑麂、黄腹角雉、短尾猴、猕猴、金钱豹、金猫、白颈长尾雉、穿山甲、水獭、大鲵等种。其它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动物余种。比我省临安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还要丰富。所具备的这些基本条件,既属于生态资源,又是令人沉醉的生物景观,是揽胜探幽,乃至开展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

⒉山水资源。文成县地处洞宫山脉之罗山余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县境诸多俊秀绮丽的山川。最高的杨顶岗海拔米,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就有座,几乎遍布全县各地,高旷绝尘的朱阳九峰景区,九座奇峰比肩傲立,犹如倚天巨剑直插霄汉。其中海拔米的亢五峰,壁险崖危,尤为雄浑,游客到此,无不叹为观止。座座山峰和丰茂的植被孕育条条河流,由于落差巨大,河流中瀑布相连,蔚为壮观。被誉为“神州第一瀑”的百丈飞瀑,由头漈、二漈和三漈三级相连构成。形成了总高米的壮美景象。其中头漈高米,比全国著名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还高米。此外还有众多深藏于大山幽谷之中风姿迥异的大小瀑布数百处。具有开发价值的有峡谷景廊、朱阳九峰、铜铃山峡、岩门大峡谷景区内的“山坑三瀑”、“阴阳瀑”、“三叠瀑”、“百折瀑”、“九龙瀑”、“三潭三瀑”以及“中曲瀑”、“含羞瀑”、“三重漈瀑”、“虎口双瀑”等,瀑瀑皆飞珠溅玉、气象如虹、风光无限。国内旅游专家考察后称文成为“百瀑之乡”。飞瀑狂泻,日夜不息,亘古至今。悬瀑之下,皆形成深潭。其水明净如镜,其境幽荫可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部级森林公园——铜铃山景区,景区内丛林蔗天,峡谷幽深,溪涧潺潺,空气新鲜,壶穴奇形怪状,目不暇接,令人叫绝,全国著名风景专家北大谢凝高实地考察,定位于“壶穴奇观,华夏一绝”。

文成之山峰俊崖危,文成之瀑雄浑壮美;文成之峡幽深奇幻。高山间,飞瀑下,奇峡幽谷浑然天成。峡谷中清流激湍,鸢飞鱼跃;两岸奇峰壁立,古木参天,危崖兀突,兽戏鸟鸣,一步一景,引人入胜。经有关部门勘探,具有开发价值的峡谷达多处。尤以铜铃山峡,岩门大峡谷,峡谷景廊为最具特色。其中最壮观的岩门大峡谷,被国内旅游专家称为“华东第一峡”。峡谷中飞瀑高悬,壶穴珠连,碧潭秀水美不胜收,使人留连忘返。

文成秀水孕育了一批神奇的湖泊,具有代表性当属飞云湖与天顶湖。飞云湖,其集湖面积达平方公里,属浙南第一大湖,湖水清澈如明镜,四周青山屏列,茂林修竹绵延数十公里。湖光倒映山色,堪称人间仙境。天顶湖座落于海拔米的高山之上,集湖面积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相仿,湖中有岛,岛上鹭飞兽走,木秀花香,泛舟碧水,天光云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该湖由于地势较高,夏可避暑,冬可赏雪,被誉为人间瑶池,极具开发价值。

⒊人文旅游资源。文成县是我国历史上被誉为“大明第一功臣”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封诚意伯)故里。刘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精通天文地理,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巩固了当时社会的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历史界公认其为一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刘基故里的明代建筑有庙宇、墓葬、民居、祠堂、牌坊、亭台廊阁,以及部分的书籍、文献真迹。其中刘基庙、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和弥足珍贵的旅游财富。此外,还有富相国(富弼,宋相)祠,赵超构故居,及一批古民居、古村落、摩崖石刻、红军挺进师创建的武装斗争根据地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历史遗迹,文化积淀极为深厚。

文成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畲、壮、回、满、布依、蒙古、高山、土等个少数民族长期在此繁衍生息,共计有万人口,其中畲族在县境生活历史最长(始迁于明嘉靖年),现有人口万,是浙南地区重点畲民聚居地。县内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积淀深厚,各种民俗表演精彩纷呈,风情独具,特色鲜明。从而为文成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⒋景区开发初具规模,交通、服务、接待能力日趋提升。文成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年才开始资源调查和风景区规划,年月日,百丈漈景区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年组建风景旅游管理局。十年间,从资源保护、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诸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旅游进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目前省级风景区已开发了峡谷景廊、百丈飞瀑、天顶湖、朱阳九峰、刘基故里、铜铃山峡、飞云湖等景区。初步构成了文成南北黄金旅游线。在浙江省“游客喜爱的乐园”评选活动中,荣获全省第五名;某年度被评为温州市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

经过几年的建设,文成县的综合接待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已拥有三星级宾馆一家,较为高档的旅游饭店、宾馆余家,客房多个;各类上档次的餐馆多家,文化娱乐场所余处,国内旅行社家,各种出租车多辆,游船多艘。⒍两条省道贯穿县境,目前正在拓宽、改造,完工后到温州、青田仅需一个小时,到杭州只需个多小时。现已基本解决了“吃、住、游、行、购、娱”等诸要素。某年全县各生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万人次,社会综合创收达万元。某年接待游客达万人次,社会综合创收万元。

总之,文成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接待等条件初步完备,已具备开发生态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二、文成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文成县现有的生态优势出发,中共文成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打造生态旅游县的奋斗目标,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无疑是振兴文成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造福子孙后代的正确选择。但从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来看,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⒈规划滞后,引发行业间利益之争,导致珍贵的自然资源得不到保护。文成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做筹备工作,发展生态旅游,更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开发口号,因而造成了旅游规划的落后,使一些珍贵的自然资源逐渐流失。例如,被国内风景旅游专家誉为“壶穴奇观”的铜铃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的壶穴景观,因前几年建造高岭头水电站,上游水源被截流,下游流量不足,导致泥沙淤泥,久而久之,大有千年壶穴被填埋,整个景观消失之虞。同样原因,百丈飞瀑景区,由于年代建造了水电站,水源被截断。使得高米的“神州第一瀑”,因无水而象个丧失了灵魂的躯壳,失去九天悬河的气势和魅力,令游客深感失望的同时又甚为惋惜。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到底该不该废电站而还百丈飞瀑以本来面目的大争论,旅游与电力部门以各自的利益出发,各执一词,唇枪舌剑,到头来费力又耗财,弄得莫衷一是,争无定论。

⒉宣传推介力度不足,使文成景区的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文成旅游业的发展。文成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地区。古往今来,文成人为生存,大多采取走出山门,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务工或投资,以谋求发展。而外界很少有人到文成投资兴业,因而外人缺乏对文成的了解,文成的秀山丽水,奇妙风光,犹如一位久养深闺的绝色佳人,而未为世人所知。文成打造生态旅游县,其对外宣传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国内乃至省内的旅游机构及游客,多数不知文成地处何方,更不知文成的生态资源和旖旎风光,导致少有人问津涉足。既使有所耳闻者,也往往了解不透彻而闹出笑话,其中有一批游人,因慕名文成的铜铃山风光,却把车子开到了瑞安桐岭山,遍找桐岭山而无景可赏,无假可度,弄得高兴而来,扫兴而去。

⒊环保意识淡薄,景区污染加剧,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文成生态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各地游客慕名而至的与日俱增。但有关部门目前着重于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与落实工作。因而造成了景区环境的污染。笔者走访了铜铃山森林公园,峡谷景廊,飞云湖等景区,随处可见被丢弃的饮料罐、塑料袋、纸屑等杂物,有的游人甚至随处便溺,有的景区内还存在开山采石,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等现象,凡此种种,给景区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文成生态旅游业良性发展的对策

⒈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是旅游业有序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旅游规划工作是适应旅游发展自身内在要求和市场发展需求,合理保护、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旅游基本建设及行业管理等的有效手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总谱,是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措施和各方面工作的总成,是旅游业发展基本格局与产品结构的系统表述,一个好的规划是事业实现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并通过提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管理,实现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对于促进旅游业快捷、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一是保证生态旅游的有序性,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二是保证生态旅游业和相关行业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三是保证生态旅游资源有效的利用和结构上的合理性,四是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成的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生态旅游资源也较多,但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有一个有效利用的问题。在一定地域内,在一定的时期中,并不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得越多越好,要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与一定的客流量相适应。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偏少,不能构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会造成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阻碍;超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就会导致所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闲置。目前与文成生态旅游与之相配套的交通条件、通信、接待、购物、娱乐等设施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游客的不满意感受。因而影响了游客对文成生态旅游业的总体形象。文成的生态旅游业属初创阶段,必须设计一套科学合理,高起点、高水平,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开发方案。统筹全县生态旅游资源,以优美的自然景区为中心,以旅游交通线路为廊道,逐步形成飞云湖——岩门大峡谷——铜铃山——刘基故里——朱阳九峰——百丈漈——峡谷景廊的旅游黄金线,并以旅游区(点)为节点,建构旅游资源区域体系。根据文成的实际,以铜岭山、百丈漈为核心,周边飞云湖、岩门大峡谷、朱阳九峰、峡谷景廊、伯温故里等个各具特色的风景旅游区与核心区形成互补的第二圈层结构,再辅以生物与环境互补,造就部级森林公园;植物补动物,大环境之静补飞禽之动,使生态系统结构完善。

从生态旅游规划开始,政府必须承担起保证健康与安全、维护公平贸易、保护消费者利益和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有责任为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项目提拱财政资助,在县财政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转变投资理念,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逐步完成规划目标。

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地理环境的偏僻,影响了文成在外部世界的知名度。文成初打生态旅游品牌,境内的明媚风光,优雅环境,更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发展生态旅游业有良好资源的基础上,关键是客源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迅速地富裕起来。其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其中用于生态旅游,度假休闲的支出日益增多。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都急切需要寻找一方幽静宜人的自然山水环境来放松心境。温州乃至整个浙江及上海等地经济发达,富人众多。据调查,本省的富裕人群中,了解文成生态佳境的人寥寥无几,每逢节假日,他们舍近而求远,结伴前往国内其它知名景区度假,而置较近的文成山水胜境于不顾。究其原因,就是我县对生态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不足。因此,必须彻底放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酒香也应勤吆喝。以百丈漈飞云湖晋升部级风景区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争取客源。去年,县委宣传部邀请国内十余家晚报社记者来文成采风。各报记者无不被文成的风光所倾倒。个个拍案惊奇。尔后,介绍文成生态风景的报道,游记纷纷见诸报端,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今后的宣传推介工作,还应不定期邀请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家、书画家、摄影家、影视剧组来文采风和创作,利用他们的作品作媒介,宣传文成的生态旅游风光,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文化,崇尚名人,名人名家对事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庐山香炉峰瀑布远没有文成百丈飞瀑雄壮,却因李白一句:“飞瀑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蜚声海内外,令几多游人心驰神往,至今凭吊诗仙遗踪,求一睹瀑布芳颜的游客络绎不绝。文成古道上的红枫,完全可以与爱晚亭之枫媲美,却寂立道旁,少有人问津。原因是文成之枫没有爱晚亭之枫那样幸运,没有象杜牧那样的诗人光顾,没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么美丽诗句的点染,缺乏的正是景区的文化内涵。游爱晚亭的人与其说是去看枫赏叶,还不如说是去品味诗的意境。其诗句之美,已远远超越了自然景色之美。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人文化的影响,就是景区的“仙”与“龙”,有着极大的感召力。

加强文成生态旅游风光的宣传,还应动用另外一支大军。文成是个著名的侨乡,近百年来,累计有万移居世界各地的文成籍侨民。改革开放以来,文成有十万多人到全国各地投资创业,或打工谋生。不妨把文成的生态环境美景,制作成精美的画册、光盘,通过这支人马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这支大军人人都成为宣传员和业余导游,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⒊加大保护和执法力度。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维护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份与环境条件,使其较好地相互适应,相互融合。各种生物都各得其所,共同繁荣。这也恰恰是生态旅游区环境对游人的吸引力所在。因此,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保护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当外界的干扰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所以,保护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平衡,消除人为破坏与污染,显得十分重要与急切。

一方面,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文成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一些景区内几乎找不到果壳箱,几百米内没设置供游人们“方便”之所。这些都非难事只需加以投入便可解决。另一方面,鼓励旅游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为保护提供动力。同时,加强环保宣传,可采取在门票或旅游指南上印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警句,在旅游区适当树立一些警示牌,提高游客注意环保,也可对导游人员进行环保知识培训,使他们既讲解景点构成特色,又对游人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等措施。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自觉消除不文明行为,是保持生态旅游景区免受污染的关键。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0-03

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观光、游览自然、欣赏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生存其中的野生物种,并维持生态湿地原貌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盐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盐城湿地旅游资源东起太平洋西海岸,西处下河地区腹地,跨越滨海、响水、射阳、东台、大丰五县(市),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全市开放景点达40多个,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麋鹿种群600多头,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有“东方湿地、百河之城”的美称。

盐城市位于东经 119.57°-120.45°,北纬32.85°-34.2 °,地处中国东部,江苏省北部沿海。盐城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属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独具特色,582公里的海岸线对应着浩瀚的海洋,是我国唯一无赤潮的海域,便仓枯枝与琼花、蒂莲一道被誉为花中奇葩,市里河流纵横交错,水乡特色明显。

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趋势,政府高度重视,如今已开发了大纵湖旅游度假村,观芦苇迷宫,观鸟、麋鹿放养之光,水上垂钓,帆船皮艇游荡等景点,2007年还举办了盐城首届丹顶鹤国际生态湿地旅游节,同时还加大了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城市氛围。

二、盐城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设计规划

对于湿地开发范围的界定以及开发功能的定位政府没有出台相应政策,湿地内部分核心区域池糖、河沟淤积多年,浅滩区域退苇围网养殖现象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场所发生迁徙,使得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类明显减少。 对于将要开发的湿地生态旅游公园缺乏具体详细的方案,投资者不能全面了解湿地资源,从而影响开发的进程。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到大纵湖度假村的道路不是很畅通,尤其在尚庄集镇区经常会发生交通拥堵现象,景区内停车位不足。从水路来看,缺少旅游轮船,码头建设也不足,路线单一。在旅游景区内,服务设施不配套,缺少游客休息区、餐饮、住宿等服务接待中心;公共厕所、垃圾处理不完善;星级宾馆档次低,数量少;码头、栈道的安全性有待提高;垂钓台、采棱船、水上亭宇的数量有待增加;供水、供电、医疗、通信等公用实施不到位。

(三)缺少投融资渠道

盐城市在打造生态旅游公园建设的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上都缺乏现代的手段,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资,而政府投资规模有限,直接导致盐城市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而在旅游路线,旅游交通工具上等投资额更少。旅游湿地开发的规模比较大,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多数城市都是靠吸引开发商和旅游开发公司来运作的,而盐城市在融资管道上缺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发行债券等现代融资渠道。

三、盐城生态旅游业发展设计

(一)观光主题

湿地本身就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地球的“肾脏”,能给游客带来极大的兴趣。盐城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沼泽地,有苏北第一湖的大纵湖,芦荡迷宫,串场河边的水街,小海温泉,情景式互动海洋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潮落成滩、潮涨成海的东沙,湿地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白鹤、黑鹤、金雕等都是国家一级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可以规划优美的自然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

开放沿海林场旅游景点,斗龙庄园内有刺槐林、南竹林、水杉林,林间还种有含羞草、郁金香、君勿忘等名花异草,闸南区有木屋、茅庐、草堂等田园风光。盐城市江苏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农业为载体,发展湿地观光农业,建设旅游农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让游客在观光、采摘、品尝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二)文化主题

目前游客不仅仅满足于观光旅游,更注重的是心理感受,而盐城市一个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城市,可以借着羊寨的桃花节,响水的荷花节,建湖的烟花杂技节,射阳的龙舟节设计独特的旅游项目,使游客对当地民俗风情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盐城也是一个饮食文化很浓厚的城市,如阜宁大糕、大纵湖醉蟹、东台鱼汤面、烩素鱼皮、建湖藕粉圆子,都是当地很有名的小吃,可以在景区举办一些文化饮食节,吸引更多的游客享受到当地的饮食美味。其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湿地文化内涵,依托当地的旅游文化,设计一些具有文化性、纪念性、珍藏性、艺术性的旅游文化商品,这样不仅弘扬了当地的湿地文化,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传媒主题

21世纪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图片、音频、视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盐城也可以在这个传媒时代,借着媒体来打造盐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拓宽生态旅游业市场。

除了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报刊杂志等宣传外,应广泛利用户外广告来进行视觉冲击及综艺娱乐节目进行 “盐城湿地公园三日游”、“海滨度假村风光体验”等系列主题活动的合作,这样能有利于提升盐城生态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通过旅游电台,播放关于海滨湿地的风光,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特性,盐城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以及游客的观光体验,游览过程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态旅游的美好经历,跟着播音领略大自然原生态的美。

其次可以制作生态旅游网站,通过网站上不同模块让网友对盐城的风土人情、饮食、历史、地理、节庆、景点有更多的了解,网络宣传片让网友切身体验海滨湿地优美的风光,各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和原生态的植物。若有兴趣可以直接在网站上找到旅游路线图,住宿餐饮的订购,通过网站论坛游客还可以彼此交流观光体验。

四、盐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生态资源

湿地开发要全面规划,合理开发,严格区分核心区域、缓冲区域、试验区域的范围界定,考虑到湿地的环境、经济、文化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科学的设定开发目标、规模和强度,盐城市政府应通过多方渠道融资,可开发旅游地产、基金、债券等渠道。其次应成立专门的“湿地开发研究小组”,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动物、植物、环境、生态、旅游、水利方面的专家对开发进行专业的研究与指导,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规划,突出重点,分部实施。其次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开发过程进行合理监督,保证合理开发,有限度的开发,健全法规体系和监管机构是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应进一步建立项目可行性的审批制度,生态环境的评价、监测和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使旅游景观、旅游活动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相融合。

(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

盐城生态旅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避免城市化倾向,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湿地生态环境相融合。在这个基础上,一是要加快交通体系的建设,疏通到达景区的路况,避免车辆拥挤现象,增加到达旅游景点的路线,分散拥挤路段的客流量,在城市客运站、火车站可以增加旅游专线。二是要加强水路的建设,科学规划码头建设,疏通大纵湖的航道障碍,保证旅游航线畅通无阻,引进高档次的游轮,以及做好码头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增加空中航道,比如说热气球,缆绳交通,这样不仅丰富了旅游交通路线,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同时要加强旅游景点的公共设施建设,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停车位、餐厅,酒店、茶馆应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做好服务接待工作,保证景点的卫生环境是发展好盐城生态旅游业的有力保证。

(三)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作为滨海城市的盐城,同时具有海岸滩涂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可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开发人工生态园、生态游乐园,森林公园等。盐城历史上渔、盐、农业较为发达,可以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一幅幅黄灿灿的油菜花,白如云彩的棉花 让游客身临其中,享受田园风光,盐场、盐滩游览,浅滩捕鱼等景点。海滩上丰富的鱼类贝壳,可以制作特色地方小工艺品,贝壳手链,珊瑚挂件等都是游客很青睐的小商品。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展现盐城海滨城市的风光与魅力。

(四)合理保护生态资源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还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保护好湿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建设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好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地球的“健康”。对于湿地周边群众退苇养殖、围垦滥捕、烧荒等现象应做好教育指导工作,禁止游客进入保育区,湿地的开发应使用草木竹等材料,与湿地生态系统和谐一致,对于一些缺失物种应加强引进,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尽量不破坏湿地的原貌,维持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避免野生物种的迁徙。其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尽快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对湿地权利人进行合理补偿,参照国家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办法,根据湿地开发项目征收湿地占用费,遏制湿地资源逐步减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青松、李扬帆. 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5-26.

[2] 刘加凤、吴郭泉、翟慧敏.盐城湿地旅游开发与规划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3).

[3] 杨艳.湿地国家公园的建立及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 王亚欣.森林与湿地资源综合检测集成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着。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 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 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 Matrix战略匹配

SWOT 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5篇

Abstrac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tourists takes the tourism as the way to recuperate and rebuild itself, adjust state of mind and relieve fatigue. So along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a broad market space and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Eco-tourism is a travel behavior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vocating greening and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tourism is an emerging tourism development form with a rapid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a hot topic of the current tourism industry.

关键词: 旅游现状;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资源;发展前景;分析

Key words: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ecological tourism;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resources;development prospect;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313-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化和国际化,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条长久之路。

据调查发现,不少地方仍然将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唯一目的,以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作为主要指标。一些景区没有对生态资源进行细致调查与分析评价,更没以此为基础制订规划,不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导致商业开发过度、环境容量超限。因此应吸取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推进传统旅游升级转型。

1 概述

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种说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的热点旅游项目。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2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3 生态旅游的管理

了解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为了让生态旅游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该怎样对其进行管理呢?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②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③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④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⑤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⑥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⑦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4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随着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旅游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25%,远高于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同时,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重点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全国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发展生态旅游做出了具体安排。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联合印发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这些文件的印发和实施必将对加快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我国生态旅游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部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划定了一批限制开发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些区域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不允许过度开发,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个阶段,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生态旅游能够在生态环境、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召唤。

5 结语

有些旅游资源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遗迹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在作用。同时,生态旅游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美好的自然资源。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们便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妙。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挖掘文化底蕴 开发旅游资源.怀宁县小市镇人民政府,2008-5.

[2]李长荣等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04-04-01/[M].中国林业出版社.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价值;作用

收稿日期:2011-06-10

作者简介:张祖成(1972―),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园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80-03

1引言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目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1]。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限于篇幅,本文仅以信阳市为例探讨。

信阳地处北温热带向暖亚热带过渡地带,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别山、桐柏山。森林覆盖率达到32%,在主要的风景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高等植物2 1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390余种。截止2009年,信阳已建立自然保护区9处,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建立森林公园1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已构成了信阳旅游资源的主体,在信阳的整体旅游开发建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市生态旅游收入达2 387.6万元,为缓解林业景区经济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3]。

2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2.1认识上存在差距,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缺乏吸引外资的“短、平、快”优势,建设资金筹集困难,景区、景点、食、住、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招商引资中,主要的招商项目基本上集中在消耗资源的工、矿业,而对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资源的生态旅游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开发建设速度较慢。

2.2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4]。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信阳南湾水库为例,库边大量兴建旅游设施、农家饭,致使湖水受到污染。

2.3旅游资源的挖掘程度不高,各种旅游资源缺乏有机结合

在信阳,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还是停留在资源的单一观赏性,缺乏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漂流、保健、娱乐等项目,没有体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开发开放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线路,使各地的旅游资源呈散乱状况,无法形成合力。

2.4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5]。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10年11月份,信阳市各景区仅有100多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地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

3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6]。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否则,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7]。

3.1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3大效益同步增长[8]。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9]。

3.2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10]。

豫南大别山森林生态旅游是一个整体,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由于旅游资源涉及不同的县区、不同的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进一步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各森林生态旅游经营单位或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所有者,在不涉及单位的隶属关系和法人地位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不变,经营权统一的原则,通过资本重组和优化配置,组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作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公司对出资者和股东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3.3培养和引进人才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11]。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12]。

3.4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应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3]。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14]。

3.5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景点、景区建设。

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投资上,建议各级政府制订优惠的投资政策,吸收方方面面的资金来共同开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休闲娱乐项目、商业网点等全面推向市场。广泛调动不同所有制主体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改善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水平。

4信阳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思考

4.1因地制宜开展观鸟旅游活动。

观鸟旅游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高层次生态旅游方式。在台湾、香港,许多市民旅游都选择了观鸟这种方式,欧美国家观鸟旅游的人数更多。2003年,美国发展观鸟旅游,当年消费额就达到200多亿美元,观鸟旅游周期长,有利于增加生态旅游的附加值,观鸟者为了看到一种鸟可以在一个地方呆一个星期甚至更长,同时对境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观鸟旅游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载体。豫南大别山区特别是鸡公山、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区域是国内森林鸟类分布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北京“自然之友”每年都组织国内外观鸟爱好者来此观鸟,并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在罗山董寨部级自然保护区举办鸟类摄影年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台北、香港等几十个城市和地区的观鸟爱好者参加了年会。2007年 5月,中国鸟类学会在董寨部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第4届中国珍稀濒危动物保护论坛”,来自中科院动物所、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鸟类专家齐聚信阳,并实地考察董寨、连康山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湾湖鸟岛。中国科学院士、国际知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教授、台湾著名学者刘小如教授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并对信阳大别山区丰富的鸟类资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9年董寨就接待观鸟游1 000余人次。董寨、鸡公山、连康山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豫南大别山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观鸟胜地,“观鸟旅游”已成为信阳生态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4.2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景观,发展休闲度假游

景观设计要突出“精、奇、美、特、新、秀”等特色,体现特色和“亮点”,使其能打动人,愿意花钱到此一游。如鸡公山的避暑闻名、商城汤泉池的温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打造具有“震憾力”的景观,使游客流连忘返。当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现代人一种高品味的追求。豫南大别山区气候凉爽宜人,生态环境原始古朴,森林景观幽奇独特,是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场所。应充分利用这些生态环境优势,整合鸡公山、南湾、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金兰山、商城金刚台、黄柏山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精心包装,突出诗画山水、山地避署、健身休闲等优势,倾力打造豫南大别山休闲度假知名品牌。

4.3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积极引进科普教学游

科普教学游就是利用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向公众特别是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自然学科的教学实习等活动。信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颇具豫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如楚王遗址、红色文化等。在开发设计森林旅游产品时,把生态与文化、民风、民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游客在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的同时,还能满足了他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信阳的鸡公山、董寨、连康山、金刚台等自然保护区由于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复杂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原地区大专院校自然学科主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也曾到鸡公山、董寨、连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实习活动。同时,每年都有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物夏令营到保护区内开展活动,中国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的营地就设在鸡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保护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接待水平和接待条件,开展科普教学游,使豫南大别山区逐渐成为中部地区,辐射北京、武汉、南京、西安地区的大专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和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 池丽月.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37~40.

[2] 张逸.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2(1):57~59.

[3] 信阳市林业局.信阳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R].信阳:信阳市林业局,2009.

[4] 陈逢珍.试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1998(2):22~24.

[5]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03~106.

[6] 罗美安,向风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7] 赵新民,杨松茂,马兰.陕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40~43.

[8] 马泽斌.浅谈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1(3):63~64.

[9]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2):14~16.

[10] 于法稳,尚杰.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J].生态经济,2002(5):48~50.

[11] 张秋根,万承永,熊冬平.南昌市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3(3):20~23.

[12] 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 中国地理,2000(11):43~45.

[13] 徐嵩龄.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87~91.

[14] 李晴.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2006(7):81~82.

Strategies and Thinking about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logy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Xinyang City

Zhang Zucheng,Liu Daochun

(Traveling department,Xinyang Agriculture College,Henan,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Forest Eco-tourism not only provides people specific sites of sightseeing,leisure,and returning to nature,but also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spreading ecological knowledge,establishing ecological ethics,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promoting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Xinyang forest eco-tourism,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forest eco-tourism are discussed.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 ,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 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 /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具体讲,可以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步伐,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争取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能源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高原生态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优势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五)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1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青海省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青海旅游生态环境。

3、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要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限游模式的规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确定。由于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而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旅游者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所以每开发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最终决定其承载力的恰当类型和水平,然后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规划,加强可持续管理,使旅游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需要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4、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青海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态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纽带。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旅游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组合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这都对传统旅行社大而全的业务功能提出了挑战。在生态旅游个性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营销与管理势在必行。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地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产业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地区而言,它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的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 1 ]卢云亭等. 生态旅游学[m ].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 2 ]刘家明,杨新军.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 j ].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4).

[ 3 ]刘薇. 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 c ]. 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 年学术年会,2003: 155—159.

[ 4 ]黄继华. 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 j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1

[ 5 ]张朝枝. 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特点及策略[ j ]. 社会科学家, 2000, (4).

[ 6 ]张朝枝. 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j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8篇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二、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具体讲,可以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步伐,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争取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能源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高原生态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优势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五)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1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青海省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青海旅游生态环境。

3、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要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限游模式的规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确定。由于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而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旅游者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所以每开发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最终决定其承载力的恰当类型和水平,然后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规划,加强可持续管理,使旅游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需要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4、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青海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态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纽带。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旅游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组合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这都对传统旅行社大而全的业务功能提出了挑战。在生态旅游个性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营销与管理势在必行。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地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产业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地区而言,它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的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

[3]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C].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2003:155—159.

[4]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

[5]张朝枝.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特点及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0,(4).

[6]张朝枝.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9篇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优势分析

近几年,西部地区利用国际与国内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发展,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大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大部分地区生态旅游收入年增长率都超过了全国12.7%的平均数,并且呈现出逐年稳步增加的良好态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相当有特色,与其它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发展生态旅游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

第一,分布广泛的自然生态景观。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西部地区拥有西北瀚海景观及古文化区、西南生物多样化与民族文化区、青藏高原雷域风光及藏文化区、内蒙古草原风光及蒙古族风情区四大特色区域。西部生态旅游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拥有大量生态旅游产品中的极品。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近期{2001―2010年)拟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中,西部的旅游资源所占比例,还将大幅提高。

第二,独具持色的地质地貌生态旅游资源。我国西部地区地貌类型多样,每年都接待大量的中外游客。该区山川巍峨雄险,拥有占全国名山资源的23%山川:沙漠奇幻无比,大漠上的沙丘、风蚀城堡、沙坡鸣钟、海市蜃楼等奇景都极具旅游价值;幽深奇特的峡谷地貌,岩溶洞穴景观占全国总量的25%左右。

西部地区已确认的部级旅游资源(单位:个)

第三,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水体生态旅游资源。西部地区开展水体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水体,诸如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众多的瀑布泉水,如黄果树瀑布、九寨沟瀑布群、大理蝴蝶泉、陕西华清池、敦煌月牙泉等:冰川旅游资源别具一格,部级风景名胜区贡嘎山风景区,其内的大冰川瀑布高1080米,宽11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瀑布之一,以及被誉为我国第一座冰川公园的四川泸定县境内的海螺沟。

第四,种类繁多的生物生态旅游资源。我国西部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西部地区很多省区,如四川、云南等都因其境内珍惜罕见的生物资源,而被列为全国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该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都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价值,是经济价值极高的观赏旅游的宝贵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予以利用,对发展生态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绚丽多姿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不仅包括自然生态,同时也包括人文生态。在西部广袤土地上有着尤为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古代的丝绸之路、敦煌壁画、云岗石窟、布达拉宫、大小雁塔等。此外西部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别有韵味,让人难以忘怀的地域文化风情,在西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 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500美元-800美元,有几十个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突破1000美元。据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年收入在此区间内,是国内旅游急剧扩张的时期。这表明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承担前往西部旅游的费用。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厌倦了喧嚣的都市生活,渴望返璞归真。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求新、求异”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为西部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西部生态旅游季节长。层次品位高西部地区由于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环境迥异,形成了各种自然风光。特别是西南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旅游区一年四季绿意盎然,气候温和湿润,绿色生态旅游令人心驰神往。此外,西部地区蕴含有大量的地质、地貌、水文、动植物、生态等科学信息和知识体系,游客通过观赏、体验、学习、研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获得休闲享受,而且可以获得科学知识。

我国西部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与退化 第一,地质地貌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西部地质地貌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了山体资源的破坏和溶洞资源的破坏等方面。山体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山体形态其及生态、景观环境的破坏,这种破坏主要是由修建公路、管道、电缆、索道、宾馆等设施的旅游开发经济活动造成的。溶洞地质资源具有洞穴水文多样性、次生穴气候多样性、侵蚀溶蚀景观多样性及生物景观多样性的特点,是极为宝贵的自然遗产。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的粗放性,造成了溶洞形态的破坏、岩溶物质变质以及溶洞资源的毁灭性破坏。

第二,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西部文物古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游客超量及管理不善对文物古迹造成的损害。随着参观人数和往来于莫高窟的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窟内的大气含有较高的二氧化碳和氨氧化物,以及对壁画十分有害的硫化氢、臭氧,使得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已经受到严重损伤。又如在修筑敦煌机场时,因为选址于魏晋墓群,结果使整个墓地荡然无存。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但有调查显示:23%的保护区在核心区内也有旅游活动,43.9%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

第三,水体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开展及其它自然、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西部地区湖泊资源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下降。首先,湖泊与河流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青海湖自1956年至2000年,湖水水位下降了3.71米,平均每年下降8.2厘米。1990年可可西里地区的苟仁错湖面积231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13米,至1998年已完全干涸。长期以来,由于四周山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夏季的暴雨和洪水将沙石冲入天池之中,天池面积以每年200平方米的速度缩小。其次,水质污染日益严重。云南省的滇池、抚仙湖等几个大型淡水湖泊的水质污染相当严重,已达四类水质标准。的羊卓错、巴纠湖,新疆的博斯腾湖、蘑菇湖,云南的程海、杞丽麓湖等的湖水水质都已达到五类或五类以上标准,且水质污染有加剧恶化之势。

第四,生物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首先,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退化。西南地区是我国森林资源集中的地区,近年来,对森林旅游产品的不合理开发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已经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物种的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1950年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森林覆盖率为50%以上,但由于当地居民伐木垦田以及旅游活动的过度开发,到1972年时锐减至33%,到1985年又继续降至27.4%。其次,动植物资源的破坏与退化。西部一些地区由于进

行旅游开发而导致稀有动植物的灭绝,甚至生态系统退化。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其分布仅限于四川、陕西、甘肃的34个县,数量只剩下千只左右。产于广西的金花茶是我国一级保护珍稀植物,1996年下旬以来,由于个别旅游公司扩大旅游开发,竟把推土机开进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肆意开垦,严重破坏了金花荼资源。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受到冲击 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拥有数占全国80%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且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具有典型的边际地理区位特征,生活相对封闭,独特的民族文化保存的相对完整。但是,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异族、异地文化不断涌入,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改变着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调整传统生活方式,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长此以往,西部的特色文化将会受到削弱甚至湮灭。

资金缺乏、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下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显著不同,就是必须把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故而实施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这需要大量资金,西部地区多为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落后,资金问题就更为突出。薄弱的经济基础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足、旅游景观建设薄弱,绝大多数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资源、发挥出其应有效益的现状。

同时,生态旅游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我国西部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加之人才流动性的增强,使得西部的生态旅游人才更加贫乏。人才的这种匮乏,不仅表现为高层次策划、管理人才缺乏,而且在低层次也表现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验不足,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管理与经营人才,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导致该区生态旅游管理效率低,决策随意化,各自为政,造成了生态旅游市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交通网络不便捷。可进入性差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对该区的交通网络建设造成了不便。目前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最主要的交通制约因素在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密度疏,通达不便捷:机场数量少、吞吐能力不大:铁路纵横体系未形成,往返线路重复;内河航运网络薄弱。

交通网络的不便捷,使得该区的进入成本大大增加,例如,以民航部门2005年3月末根据北京市场报价计算后公布的计价里程拉萨一成都航线每客单公里运价0.75元,拉萨一北京航线每客单公里运价0.675元,成都一北京航线每客单公里运价0.469元;同期,以成都为起始点,购买“新、马、泰”7日旅游项目,报价为3600-4000元,购买4日旅游项目,报价3900元。高昂的旅游成本,加之餐饮设施水平不高、通信网络不发达等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对策建议

西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一,确立“保护性开发”的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在筹建旅游设施和旅游线路时,应避免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从政府角度入手,政府应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收取生态环境保护费和资源使用费,统筹规划:建立相应的人工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小区,尽量维护原生生态系统;注重对文物古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生态旅游景区的监督机制。从企业角度入手,建立健全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机制。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阈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更新能力。从公众角度入手,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利用“植树节”、“地球日”、“生态多样性”环保日等节日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常识的宣传。同时,导游和工作人员在生态旅游景区应对游客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确定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容量。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把握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出不同时期旅游地的游客临界容量,以此为指标来指导旅游进行调节,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可采取以下措施:对一些热点景点可分时段、分档次出售门票,以限制游人数量:选择若干相似或相近景区轮流开放,疏散游客或游客分流:人工协助管理和治理,在一定时期划定范围实行景区的临时封闭。确定景区合理的环境容量,有效地控制游人数量,一方面可以防止生态旅游资源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满足游人舒适、方便、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可以使地方上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确保生态旅游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吸引资金、重视人才、加强管理首先要广开渠道,多方筹措开发资金。政府部门应通过经济政策进行刺激,鼓励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抓住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强大的资金支持体系和鼓励性的财税支持体系,确保重点项目的需要。此外,要建立生态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在这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国外资金的投入。对于有条件的项目,还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财力解决目前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和突出问题。

其次,要重视生态旅游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发展形式,其管理比一般旅游业管理难度高,更需要引起重视。结合西部现阶段情况,可调集、招聘或培养生物、农、林、渔、牧、环保等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同时与相关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给予旅游业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素质建设和队伍建设,改善服务质量,还可以考虑从东部引进生态旅游管理人才。

加强生态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 西部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不完整,将严重影响该区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西部生态旅游开发要注重交通条件的改善,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方面,重点打通或整治改造南宁-河池-贵阳,南宁-百色-昆明,重庆-江津-赤水-泸州,四川稻城-云南中甸等高等级公路;四川康定-云南迪庆-昌都“茶马古道”公路建设,拉萨一江孜抗英遗址-古格王朝遗址旅游线路道路建设。

铁路方面,可以请求国家给予支持,扩大铁路运输能力。增开昆明-百色-南宁-北海、南宁-贵阳-重庆-成都的旅游列车,同时将昆明南宁旅游专列延伸到桂林;改造建设京兰、兰新、沪昆、宁西、成枝、贵珠、贵厦、蒙新等对外运输主通道,建设包柳、兰昆两条南北铁路运输大通道:建设中越、中吉乌、中缅、中老泰、中巴、中尼、中印国际铁路运输通道。

航运方面,以南宁、拉萨机场为航空始发站,开通拉萨一南宁、拉萨一桂林、拉萨一昆明、拉萨一贵阳、昆明一北海、南宁一丽江的航线:通过国际谈判,增开重庆、成都、昆明、桂林、拉萨至欧洲国家的航线。允许采取竞争机制,在其他航空公司培育支撑西南旅游的航线或航班。通过这些措施,以期加强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和国外的联系。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著。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 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 matrix战略匹配

swot 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