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企业统计体制和制度

时间:2022-10-01 06:10:47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企业统计体制和制度

摘 要:企业统计工作是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针对目前企业统计制定不健全,统计数据不够真实、准确的状况,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企业统计体制和制度。

关键词:强化;企业;统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31-02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提速,企业统计职能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对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并赋予了全新内涵,统计数据质量已不仅仅是数据准确性的不断提高,更表现为时效性、科学性、全面性、可获得性等等诸多内容。企业的统计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只有顺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统计事业才能发展,才会富有生命力。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提供咨询、监督和服务。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多年来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多为兼职,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三是统计法律意思薄弱,各级领导对统计法律法规认识不足,为了夸大自己的成绩在总产值方面做文章,在统计法法制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给统计数量的准确性带来越来越大的危险性,越是领导关心的指标其水份有可能越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二、针对问题,采取措施

针对目前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完善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

(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市场情况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统计的宗旨是服务,首先要求数据真实,所以要加强统计队伍建设,逐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事业心强、业务熟练,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的统计人员队伍。

(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何种体制形式的企业,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上接第231页)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四)加强统计法律,疏通统计渠道,强化统计规范化基础工作建设

统计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向法制化,只有依法统计、依法监督统计、以法治理统计,疏通统计渠道,才能保障统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完善统计内容和方法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报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管理与决策需要,尽快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各种数据一律进跟市场。建立一套数量不多、组合功能强、易于操作,能“快、精、准”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强化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M].

[2]电力建筑业统计指标解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M].企业管理出版社.

上一篇: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究 下一篇: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发挥体育游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