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赣州七里镇窑兴盛原因探析

时间:2022-09-11 09:57:12

摘 要:赣州七里镇窑创烧于晚唐,两宋为繁荣期,入元后渐衰落,明中期终烧,烧窑时间长达五百多年。本文拟从丰富的原材料、便利的水陆交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窑工的加入等四个方面分析宋代时赣州七里镇窑兴盛的原因。

关键词:宋城赣州;七里镇窑;陶瓷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49-02

赣州七里镇窑自晚唐始烧瓷,至宋时发展成为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窑,为江西五大名窑之一。兴盛时期,其产品远销全国乃至日本、朝鲜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宋代七里镇窑在百余年时间里就取得如此成就,是什么原因使七里镇窑在短时间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呢?本文拟从丰富的原材料、便利的水陆交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窑工的加入等四个方面分析宋代赣州七里镇窑兴盛的原因。

一、丰富的原材料

瓷土质优。泥料是陶瓷成型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七里镇一带曾经蕴藏着许多优质瓷土,赣州人俗称“白石泥”。现如今赣县的瓷土储量仍很丰富,据一九九一年版《赣县志》记载,用现代科技手段勘探出在湖江、韩坊瓷土储量多达80万吨。在七里镇窑古窑址上居住的民居院内或周边一带的深2至4米的地层有七里镇窑早、中期的堆积层,再往下就是白黄色的粘土层,这白色粘土层应是被开采的残余。取土后的大坑成为废弃的瓷片和匣钵的堆放地,而有些没有回填的坑则成了今天的水塘,如岭背村的窑底塘。

燃料充足。赣南地区山多林密,且多为松木,这为七里镇窑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赣县、于都、瑞金、宁都及三南等各县的大量木材通过水运到达七里镇一带,宽阔的贡江沿岸还留有木材堆场的遗迹,和着流水声似是倾诉着当年木流穿梭时的繁华。松柴的挥发分多,着火温度低,燃烧速度快、火焰长,宜于烧还原焰和快速烧成,是烧瓷最好的燃料。

关于釉料,赣州七里镇窑也同样有着便利的资源优势。同治版《赣县志》卷九就记载了有关釉矿的资料:“王宗沐陶书长岭出青黄釉,义坑出白釉。赣之产釉不载册籍,县北五十里曰:黄龙埠,有釉穴,土人曾采之。康熙四十年以后不开者数载矣”。

优质的瓷土、釉料和充足的松木燃料,就近取材的便利,这都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七里镇窑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便利的水陆交通

秦代开辟的由中原通达岭南地区大道,经赣南越梅岭而进入广东南雄。唐时要继开通大庆岭,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今福建长汀),闽赣间交通为之改善。赣南东端的石城县城至闽西,就有三条大路:一条自南门二十五里至大畲桥宁化县交界,为东陆大路;一条自南门九十五里至迳口长汀县黄竹岭交界,为南陆大路;一条自东门五十五里至宁化堑头交界。清道光《石城县志》记载另有从瑞金越隘岭入长汀和从会昌筠门岭入武平两条要道。这几条交通要道,把赣南与京城、广东、闽西紧紧联系在一起。

以前粉碎瓷土是用水碓,开设瓷窑需要水力条件,而淘洗、提炼瓷土也需要水。设窑不仅要有充足的水源,还要交通便利,以便烧成后运销各地。

七里镇窑的水上交通非常便利,东西窑床之间各有水路相通。旧时,这条溪河水面很宽,从砂子岭下来可以行走小船,溪河经流到仙娘庙处时水面骤然变宽,达40余米。小船可以利用镇内的河叉水路经岭背及下坊沿途的堆积,从竹山和沿坳之间的杨梅庵出水口进入贡江,这条水道可通达各窑地点。小船可十分方便的从水路进入各窑之间装运瓷器,不仅可直运赣南附近的乡县,而且可运往京城、广东、福建、浙江等全国各地。船只进入贡江后,再改装大船,向东,从贡水、锦江到瑞金,经闽江、汀江,运往福建长汀、龙岩,再沿晋江至福州、泉州等城市;南下,逆赣江、章江而上至大余,梅关而进入南雄,然后顺浈水到达广州;北上经吉安、丰城、南昌、永修进鄱阳湖,入长江,经扬州,沿大运河北上,直达京城。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发达的航运,使七里镇窑比同时期的民窑发展更占优势。

三、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虔州①城北宋熙宁九年(1067年)盐税收入达116 739贯,占整个鄱阳湖流域诸城盐税收入1 966 275贯的5.9%,仅次于洪州、吉州2城,居第三位;而到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虔(赣)州交纳的商税,已和广州、福州、江宁、大名、京兆、洪州等20多个城市一样,多达4万贯之巨额。入宋以来,赣州的制瓷业与造船、冶炼、铸钱、农业、手工业一样非常兴盛发达。北宋初,七里镇人口迅速增多,南宋早中期,七里镇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高峰,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刺激着陶瓷业的发展。

首先是人口大增必将导致生活用品如碗、坛、罐、盆、钵、瓮等需要量增加。据统计,北宋祟宁元年虔州所领10县,共957 256人,平均每县95725.6人,虔州城作为赣江上游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估计城内人口当在10万以上,甚至更多,时人称“虔于江西尤巨丽”。从北宋太平兴国(967—983)到南宋淳熙(1174—1189)相距的200年间,赣州府还分离出了南安军所属三县人口的情况下,人口由8.51万户增长到29.33万户,达3.4倍,以上数据说明了宋时赣州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形。

手工业以制糖业为例。赣南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十分适宜甘蔗的生长赣南制糖历史悠久。赣南蔗糖业自南北朝开始已有记载,在元嘉25年即公元448年间,赣县就已种蔗。至公元480—530年,赣县等地就能土法熬制砂糖并且闻名遐迩了。据1985年版《江西省情汇要》载:“从南朝到宋朝,赣南地区的制糖业兴盛,所产蔗糖颇负盛誉。宋代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糖霜”的技术在该地区己相当普及,所产的甘蔗土糖在南方各地畅销。”七里镇窑繁盛时期对糖钵、糖罐的需求量虽没有文字记载,但据民国35年《赣县新志稿》载:“陶器生产有大田陶器厂、韩坊陶嚣厂。主要产品有坛、罐、盆、钵、瓮等。制陶工人数百人,陶器产品除自给自足外,大批量行销邻县。特别赣南盛产蔗糖,陶器糖钵、糖罐需要量大,仅蟠龙、黄金两地产蔗糖3万余钵。”宋时赣南的蔗糖声名远扬,产品畅销各地,当时对糖钵、糖鑵的需求量也必将是十分巨大的。

赣南地区的造酒业也十分兴盛。南宋时,政府对闽赣地区的山区州县,允许放宽药酒的酿造,这是继北宋嘉佑、熙宁两次先后取消南剑州榷酒务和邵武军榷酒之后的又一次决定。当时臣僚有关这个问题的报告说:“赣州并福建路、广南等处,以烟瘴之地,许民间造服药酒,以御烟瘴,谓之万户洒。小民无力酿造,榷酤之利尽归豪户,乞将应造酒之家,将所造之酒,经官简税毕,然后出卖。北宋熙宁十年(1077午)虔州与南安军所属15务,酒税收入(包括买朴)达32 985贯,占当时整个都阳湖流域诸州军酒税收入353 988贯的9.3%”。

另外,像盐业和茶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陶瓷器皿。1975年今城区建国路发现一处宋、元时期的茶楼灰坑堆积,出土了一批多种款式的生活用具残瓷片和围棋棋子,从这一事例不难看出当时陶瓷器的需求量大,反映了当时人口密集、茶馆云集,经济一派繁华的景象。

四、优秀窑工的加入

由于南宋政权南迁临安,西晋末年以后至唐前期,就有北方先民迁入客家地区的记载,但此时迁入的人数数量不多。大量迁入是从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到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当时全国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所,而赣闽边区由于远离中原,山高路窄,因而相对安宁。大批客家先民从中原、江淮、浙江和江西中部等地进入赣闽粤三角相叉地。中原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吴松弟先生在《中国移民史》“卷四”一书中作过一项统计,其结果指出:“高宗绍兴年间赣州户近12.1万,孝宗淳熙年间为29.3万,年平均增长率达25.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几十倍”;“汀州在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户数为174,517,较元丰年间增加9.3万户,年平均增长率达9.1%,这些地区人口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要归之于外来人口的迁入”。张家驹在其《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南迁一节中写道:“江西迁入者以河南人较多,洪、信、饶、袁、吉等州都有汴京、郑州一带人民移人”。

在这大批入迁的人员中,定有一些优秀窑工。如原磁州窑高级工程师叶广成在《磁州窑》一书中提到:“金、元战乱之时北方窑工南迁,既有众多北方古窑场陶工的传说,如修武当阳峪、河北彭城、曲阳定窑均执此说,又可证之史册”。

这些优秀的窑工到达七里镇后,发现当地的有丰富的瓷土、充足的燃料和便利的水陆交通,非常适合烧造瓷器。于是重操旧业,发挥制瓷工艺技术优势,将七里镇窑的制瓷技术在短时期内了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赣南七里镇窑的考古调查表明:唐代七里镇窑的早期瓷器,瓷土质量较差。赣南地区中唐以前瓷烧业比较落后,小而分散,没有发现瓷质优良的陶瓷产品。瓷器质量较差,有的在胎上施一层薄化妆土,有的不施化妆土;胎土的厚薄程度也不一,有的胎厚,有的胎薄;釉色层比较薄,有的青釉颜色黄中发黑,有的釉色黄中带褐,有些釉色有气泡,且有流釉现象;少数质量稍好的青瓷的釉色却玻璃质感强。晚唐时期,赣南的瓷器烧造业在中部和东、南、北部几乎同时兴起。两宋时期,七里镇窑更是异军突出,陶瓷烧造技术突飞猛进。这时期的青瓷,釉面晶莹,色彩温润。陶瓷素雅,造型端庄大方,如长颈圆腹瓜楞壶、青釉壶、青釉灯盏等。七里镇窑青瓷青瓷的质量不仅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得高,而且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推陈出新,像白釉长流瓜楞腹壶、大口径的白釉深腹唇口碗、青白釉莲瓣纹罐都有着浓郁的北方风格。有些新瓷一面世,质量就十分优良,如青白瓷婴戏纹瓷枕,通雕走狮或龙虎抱式瓷枕,篦纹碗等,釉色白中闪表,晶莹剔透,纹饰刻划流畅,造型、纹饰以及技术和磁州窑接近。可见赣州七里镇窑应是不断吸收和加入了各地的优秀窑工,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两宋时期七里镇窑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而且器形多样、做工精美和纹饰成熟,一跃成为江西五大民窑之一,是由于当地丰富的原材料、便利的水陆交通等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大批客家先民南迁等社会因素共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注释:

①虔州,隋589年置县(今江西赣州市)。大业初改为南康郡。唐初复为虔州。南宋1153年改名赣州。

参考文献:

[1]《安海志》卷11“物类·土货”第996页.

[2]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 年.

[3]赣县文史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6年.

上一篇:浅谈对萨满文化的认识、保护与传承 下一篇:赣傩生态艺术符号的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