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的几点理解

时间:2022-09-11 09:56:10

浅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的几点理解

摘 要: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学生难以掌握教学内容。基于工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以成为当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5-02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一)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而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二)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二个因素

1、课程内容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的重构,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意味着,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是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总和。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三)关于职业能力定位

职业能力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

1、专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知识。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

2、方法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方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基本发展能力。

3、社会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团队意识等。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也是基本的发展能力。

上述三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将形成职业迁移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路径

(一)社会需求调查

1、对课程内容的需求调查

现有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对现有职业岗位需要改进的职业能力。如计算机操作、外语水平、公关能力等;新的岗位发展趋势对从业人员要求的职业发展能力。

2、对课程现状的分析研究

对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对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设计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对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3、对课程数据的收集整理

有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原有课程的反馈信息等。

(二)分解岗位工作过程

针对一个岗位和一个岗位群进行调查分析,将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其职业的工作职责目录,并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这种描述即为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三)分析工作任务

即进一步对每个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专项能力。

(四)进行教学转化分析

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1、行动领域归纳。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整合,包括同类项合并等措施,将典(下转第27页)(上接第25页)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能力领域,这里称之为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平台,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采用工作过程描述的方式,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是职业分析与归纳的结果,主要在企业里进行。至此所做的工作及其结果,仅仅与工作岗位相关。

2、学习领域转换。自这一步开始,必须在企业的目标中融入教育的因素。因此,作为职业分析结果的行动领域,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所谓学习领域即课程,它包括: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由学习领域构成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排序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认知学习的规律,这是所有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普适性规律;一个是职业成长的规律,这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特殊性规律。

3、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通过多个学习情境来实现。所谓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其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多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这又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如前所述,学习情境的设计也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具有典型的工作过程特征,要凸显不同职业在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上的六要素特征;二是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要完成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训练。

(五)载体选择

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选择教学载体;且教学载体要具体,具有代表性、完整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编写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及课时、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教学中的难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要求、考核考试的标准和方法等。

(七)教材的研发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采取立体化的表现方式,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开发教材及相应教辅材料。彻底改变传统教材的编写习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重点把握教材开发的两个关键要素:知识选择和排序。

(八)考核方式

评价体系与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评价标准要规范、具体,且结合行业岗位标准,摒弃原有的落后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转为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托,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课程体系并选择教学内容。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李时雨,秦传江,姜秀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9).

上一篇:高职院校建筑类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浅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