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经验看我国企业兼并时机与方式的选择

时间:2022-09-11 05:53:05

从美国经验看我国企业兼并时机与方式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美国企业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五次兼并浪潮,美国企业的兼并经验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状况,得出横向和纵向兼并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兼并的首选和合适方式,对于可能触犯反垄断法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只有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扩张。

关键词:美国经验 企业兼并 时机 方式

美国企业兼并史简要回顾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美国共出现过五次兼并浪潮。

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在188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之后,经济萧条使得许多资本密集型公司出现了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次浪潮结束于20世纪初期,它席卷了美国制造业大约1/6的企业。此时出现的一些企业通过兼并使其在所处行业中获得了垄断地位。

第二次兼并浪潮出现于20世纪早期。那时,《谢尔曼法案》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等反垄断的法律、法规,反对以获取垄断权力而非提高效率为目的而进行的兼并。结果,在许多行业中,合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0%,类似于寡头垄断市场而不是完全垄断市场。其他公司进行的合并多数为纵向的,而不是横向的一体化。这一时期,通用汽车的诞生和成长则是两种类型一体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次兼并浪潮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这次兼并浪潮主要表现为非关联多样化经营程度的增强和在多样化的市场中进行多种产品销售的联合企业的出现。60年代的兼并活动孵化了诸如美国铝罐公司―该公司不但销售铝罐、服装,并且还提供金融服务,以及ITT公司―该公司的业务组合包括人寿保险、汽车租赁、旅馆和自动售货机等企业。

第四次兼并浪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这次兼并浪潮与以往不同,一些现金充裕的企业通过收购来壮大自身的队伍,而不是通过传统自建的方式。这次兼并浪潮伴随着一种新型兼并方式―杠杆收购。这种收购形式是指一家公司不是被其他企业收购,而通常由一些私人投资者借助现有管理层的帮助进行。这些交易的显著特点是借助高额贷款作为融资的手段。通常,通过出售一部分被收购的企业来偿还部分贷款,被出售的部分通常是与企业核心业务无关的业务。

第五次兼并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结束于2001年。这次兼并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单项并购额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前四次。在国内市场上,企业追求通过兼并确立市场主导地位。另外,企业也追求在国际市场的拓展,并且通常选取关联业务的国外企业进行跨国并购。

美国企业兼并动因的评析

(一)第一、二次企业兼并动因评析

第一、二次兼并浪潮出现的原因很容易理解。相同市场中的企业进行合并,以减少竞争和实现规模经济。制造业巨头的出现使得企业的自制和外购决策倾向于纵向一体化。笔者认为这两次兼并浪潮最本质的原因是企业对垄断利润的追求以及打通完整产业价值链以避免受到其他企业的胁迫。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相比,垄断企业生产的产量少,但价格高。一般而言,竞争会导致价格降低到企业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水平,而垄断企业则把价格抬得很高以谋求利润最大。从社会角度看,如果有更多的资源转向生产垄断企业提供的产品,资源的配置就得到了改善。垄断还导致收入的再分配,但对这种收入转移的评价,取决于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相对需要的判断。在政策辩论中,立法者号召采取行动反对滥用垄断,通常不是根据分配性低效率的理论,而主要是考虑收入从消费者向垄断企业经营者的再分配的不公平性。

(二)第三、四、五次企业兼并动因评析

这几次兼并浪潮中,追求垄断和在市场的主导地位仍然是企业兼并的最初动力。但新的反垄断法,特别是著名的《塞勒―凯弗韦尔法》(Celler-Kefauver Act),进一步抑制了横向和纵向的兼并行为。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尽管横向和纵向的兼并可能会遇到来自反垄断官员的阻挠,但多样化合并是合法的。因此,在反垄断法许可的范围内,企业仍以横向和纵向兼并为主,超越反垄断法许可的范围,企业只有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扩张。

企业选择多样化经营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多样化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使企业所有者受益;第二,如果企业所有者没有直接参与是否实行多样化经营的决策,那么多样化经营决策可能反映的就是企业管理者的偏好。对于企业所有者而言,多样化经营的一个动机可能是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另外,当交易成本使得独立的企业间协调变得复杂时,多样化经营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合并不相关的业务也使企业可以利用“内部资本市场”,避免企业从外部融资的高成本问题。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可能从收购中获益,其原因有三:其一,企业管理者也许喜欢驾驭大企业;其二,企业管理者可能为了提高他们的薪金而寻求非关联收购;其三,企业管理者是为了使他们自己规避风险而进行非关联收购。

其中,在第四次兼并浪潮中,出现了杠杆收购,这一收购方式可以使自有资金缺乏的收购者收购资产规模庞大的企业,可以称之为“蛇吞大象的收购”。 因此,杠杆收购的资本来源通常以债务融资为主。这一收购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收购的规模和速度;同时,杠杆收购通常是借助于管理层而实现的,管理层对收购企业的控股比例较收购前有较大的提高,根据企业间接定价理论,有管理知识的人当企业的经营者有利于企业运转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美国企业兼并实践对中国企业兼并时机与方式的启示

自近代中国经济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一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从理论上只存在国有和集体企业,因此,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的兼并就纯属政府行政行为。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成分逐步发展为国有、集体、外资、个体、私营以及混合所有制等多元化的经济成分;市场经济体制也开始建立。中国经济成分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企业的兼并行为变得更为灵活和自由。中国企业起步晚,中小企业是主流,缺乏大企业,尤其缺乏跨国特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往往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90年起,美国《财富》杂志以年收入为依据,同时根据利润、资产、股东、权益、雇员人数,对全球最强的500家企业进行排名。由于资料翔实,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各国对它都非常重视。进入世界500强,已成为我国政府以及部分企业的一个宏伟目标。然而,事实是:1997年底,我国500家最大国有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不到美国500家大企业中前三名之和。中国企业是从1999年开始入选世界500强的,当年中国大陆企业有5家上榜。为使企业快速成长,兼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和必需途径。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由于中国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且没有约束企业规模和其市场占有地位的法律,因此追求市场的主导地位和垄断是中国企业兼并的动力。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掌握市场的主导权和追求高额利润,企业往往进行横向和纵向兼并;另一方面,为了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中国政府也支持和主导一些企业的横向和纵向兼并行为。

可以说,鉴于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在将来,横向和纵向兼并仍然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兼并的首选和合适方式。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已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通过对部分即将垄断市场的特大企业的横向和纵向兼并行为将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针对以中小企业为主流的中国现状而言,这些中小企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横向和纵向的兼并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可能触犯《反垄断法》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只有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扩张。

参考文献:

1.Fligstein,N.,The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Contro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Teece, D.,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product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3,1982

3.贝赞可等著,詹正茂等译.战略经济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障碍及对策 下一篇: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政策方向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