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时间:2022-09-11 03:39:15

论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摘 要: 情感因素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美术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美术教育目标之一。美术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关键词: 美术鉴赏教学 情感因素 美术作品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所关注的往往侧重于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违背了教学活动的宏观规律。情感是美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美术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美术教育目标之一。美术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一、美术鉴赏教学应把情感性当作目标和旨归

1.情感性是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人类的精神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2.情感的把握是理解作品的基础。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显现、情感的寄语。因此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是作品的生命力。如果不能领会作者情感,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在美术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发展与丰富。

3.情感的介入是美术鉴赏活动的环节之一。

美术鉴赏的主要过程是感受、感知、联想、理解、评论,而后提高审美认识,作用于现实。对美术作品,鉴赏者首先是对其形成美的感知,然后是在渗透诸种知识与经验的体验活动推动下产生联想和想象,由此对自身的心理、思想、生活等起到作用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感知,联想,理解等环节都须有情感的介入,而且必须是真实情感的完全投入,予以独立地感知、认识、评判、理解、体味,最后获得审美满足。这样,鉴赏者就会获得更为深刻、独到的艺术体悟和艺术享受。对作品的内涵阐释,有时还会大大超过创作者原有的创作认识范围。只有这样具有创造性的美术鉴赏活动,才是有力度的鉴赏行为。

4.情感的渗透是德育教育最好的形式之一。

美术鉴赏课通过美术文化认识的过程,感化心智,激发精神。蔡元培讲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德育并不是空洞的,对真理的追求充满感情性。美术鉴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鉴赏者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

二、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情感润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教学目标中把握好知识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涉及了三个维度:方法和过程,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首先要避免的是过分注重知识、技能内容的传授,忽视传授知识内容的情感熏陶。比如备课时只关注作品的形式分析、作者介绍、背景知识等,教学时一味“指指点点”,结果学生囫囵吞枣;或者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停留在简单的说明、生硬的概括阶段,甚至略而不提,提而不说,没有进行情感化的分析、讨论、阐述。而另一个错误理解新课程的做法是过分注重一些调动学生情感的形式,如活动、游戏、讨论、分析等,但老师没有做好总结评价、引导深化,结果场面好看,学生并没有多少内在的和作品内容相联的情感体验,导致课堂内容偏离。

因此,新课程给我们设置的三个目标维度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与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情感体会,在情感领悟中加深知识理解。

2.找准美术作品情感领悟的切入点。

《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作者的悲欢喜怒,使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这种神经的震颤是与作品交流后精神上的共鸣、心灵的震撼,以及所引起生命意义等哲理性的追问、思考。

不同的作品,情感表述手法与显现层次也不同,因此情感领悟的切入点也不同。古典作品情感表述是理性、细腻而微妙的,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现代派作品情感表述强烈而直白,如蒙克的《呐喊》。许多文人画追求闲适淡泊而自得的心态,如《寒江独钓图》。有些写实作品凭借其高超的技艺扣人心弦,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奴隶》等。而非写实作品则通过象征、影射等手法传情达意,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有些作品就是艺术家人生与性格的写照,如凡高作品中明亮的色彩与动荡笔触和山人中有着孤傲神情的花鸟。

情感本身是抽象的,但传情达意的手法是可视、可述的,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有效分析,引导学生在精神上与作品(或作者)进行交流,用对艺术的思考叩触自身生命情调,定能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思想的灵境。

3.“以心换心,以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

对于作品,教师先要感动自己,要能让喜怒爱憎随着作品的评述而真实自然地流露,这容易使学生随着作品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在“感同身受”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使思想得到升华和提高。

教师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并具备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使作品的展示与呈现充满感染力、征服力;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信服,从而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4.感受、理解、包容学生的情感世界。

理解作品的情感,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这些还不够。让美术作品真正触动欣赏者,还需把握好欣赏者的情感特点。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对象是中学生,他们都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人都有自身的情感内容与需求。只有学生上课激情洋溢,情感随教学内容而喜怒哀乐,这才是美术鉴赏教学一大快事。

其一,创设审美情境。教师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精心地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是美术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其二,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应该充分肯定每个学生自身所长,给每个学生以充分发展的自由心理空间。只有源于此,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地进行审美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理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种接触中,教师效应无疑是最深刻、最具影响力的,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

三、结语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特定情感的支配,创作活动如此,鉴赏活动也如此。在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情感的园艺家,而不是一个冷淡无情的教书匠”。应当凭借直观生动艺术的形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去摇振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道德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说到底美术鉴赏教学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美的情感教育。我们只有以此为契机,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教师教育大学化后的学业评价 下一篇: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