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语课堂充盈浓浓的语文味

时间:2022-09-11 02:04:17

让小语课堂充盈浓浓的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本文所提到的“语文味”,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它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

一、对当前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的反思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课迎来了春天,焕发了生机,但冷静地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能力不同,致使当前语文课堂“语文味”不足,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形式主义之风盛行,“形而上学”大行其道。

1、重形式轻内容,异化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已为大家认同,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于是很多旧有的师生互动,很快改头换面。或者满堂问答,无论难易;或者小组探究,蜻蜓点水;或者相互辩论,游离中心;或者上台表演,异化教材;课堂形式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无物。课堂内容看似丰富,实则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这种缺乏思想交互、心灵沟通、情感协调的“互动”是机械的,简单的,幼稚的。它通常使语文课丧失了原本的韵味而蜕变为一种完成任务的简单工具,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被异化。而真正意义的互动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师生‘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程少堂语)。换句话说,互动就是让语文课充满原本具有的“语文味”。

2、重功利轻文化,奴化语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急功近利思想仍普遍存在,依然占据上风,语文课的诗意阵地丧失殆尽。尤其是考试对语文教学的干扰无限膨胀,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越发畸形,导致教学纯粹围绕考试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重视“语”的交际功能,也不重视“文”的熏陶和濡染功能。无论是教材的选材还是教学的实施,缺少起码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性,也谈不上令人遐想翩翩的诗意,语文教学完全是以服务(服务政治、考试)为中心,忽视了本身的价值。语文教学已经被奴化。程少堂所倡导的“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只能是海市蜃楼,存留于人们的理想中。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卢梭说,当教育追究实利,残害学生身心时,“学校便成为心灵屠宰场”。

3、重细嚼轻整品,僵化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对文本的感知和品味,如何处理这个环节,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尺。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误区。

有的课堂教学立足局部,大谈写作技巧(或者思想),而对文章缺乏整体的认知;有的课堂教学前后脱节,割断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系;有的课堂教学机械传授基础知识,把课堂变成汉语词典的“演武场”;有的课堂教学“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程少堂语)。诸如此类,还往往冠以重点突出、基础落实、注重实效等肯定性的评价。实际上完全背离了“语文味”的基本原则,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空间越发狭窄,教学思维越发僵化,语文课的“知”、“情”都将是一句空话。

二、构建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1、明确性质,净化课堂

什么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多种学科的大拼盘;语文课有独立的价值和目标;同时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

新课标明确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文化积淀、审美情趣和语言品味能力,而这些正是“语文味”理念的核心。

由于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课承载了太多的负荷,使语文课已经变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综合知识课和无所不能的思想教育课,却从根本上削弱甚至取代了语文课应有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因此,语文课堂必须净化,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2、尊重规律,回归本真

语文教学是复杂的,但也是有规律的。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是要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切实架好从“语”到“文”、从“知”到“情”之间的桥梁;其次是尊重事物相互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规律,处理好局部与整体、思维与形象、人文与工具等关系;再次是尊重语文学习要有广阔的空间和严密的逻辑的规律,寻求语文学习最大的发展空间,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如果语文教学能够尊重这些规律,那么形式主义就不会有生存的土壤,语文教学就会回归到语文味浓郁的本真状态。

3、提高修养,促进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有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条清泉就是教师的引领。良好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是教书育人的关键,教师要有较雄厚的知识功底,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科学的教学艺术。这样,教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吸取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艺术,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强化主体意识,建立创新机制,提高能力素质,健全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美化学生心灵。

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或者综合素养越高,那么课堂教学的艺术品位就会越高,语文味就会越浓,否则,语文教学将会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法国诗人荷尔德说:“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能否也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诗意地居住在校园中,享受着诗一般的教学,诗一般的生活呢?关键是提高语文老师自身的修养。

总之,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上一篇:浅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浅议小学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