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日语“被动语态”与“使役动词”的用法看东西方“自我意识”差异

时间:2022-09-11 12:40:40

从英日语“被动语态”与“使役动词”的用法看东西方“自我意识”差异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15—01

摘要:本文以“have+名词+过去分词的”结构被动语态、“make/let sb. do sth.”结构使役句,以及其对应的日译为例,通过对英日语被动语态和使役动词用法的比较,从东西方“自我意识”的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其差异原因。

关键词:英日语被动语态 英日语使役动词 英日互译 文化差异

英语中“have+名词+过去分词”这一结构,既可表示使役,也可以表示被动,如:Tom had a laptop computer stolen from his car.(汤姆的笔记本在他的车里被偷了。)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有两种日译方式:「トムは、車からノートパソコンを盗まれた或「トムは、車からノートパソコンを盗ませた。日语「盗まれた与「盗ませた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差甚远,前者为“被偷”,后者为“让偷”。可见“have+名词+过去分词的”这一结构与日语相比,表示使役还是被动并不能从字面上单纯判断,而要通过句意和上下文理解。

除了根据上下文的连贯性,句子中的形容词或副词也是提示译成被动还是使役的标志。如,Tom had his house built by a carpenter.(汤姆让木匠为他盖房子)。这句话如果日译为「トムは、大工に家を建てられた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汤姆与木匠之间属于雇佣关系,盖房子是汤姆的自我意见,所以句子应为使役含义,日译为「トムは、大工に家を建てらせた。如果在这句英文中加入副词,应该译成使役还是被动就十分明确了,如:Tom had his house poorly built by an unskillful carpenter.(汤姆的房子被技术差的木匠盖得一塌糊涂)。通过句意理解,没有人会特意让他人把自己的房子盖得很糟,而是被动且无奈的遭遇,因此显而易见,此句的日译应为「トムは、下手な大工に不出来な家を建てられた,而不是「トムは、下手な大工に不出来な家を建てさせた。

再来看句子里增加的不是形容词或动词,而是物主代词的情况,如,John had his hair cut by Bill. 从字面上看,前者可以有两种日译,一是「ジョンは、ビルに髪を切られた,二是「ジョンは、ビルに髪を切らせた。两种译法中“比尔剪了约翰的头发”这一层含义是不变的,区别是这一行为是否是约翰的意志,也就是说,如果这句话不是约翰的意图,则用被动句;如果是约翰的意图,则用使役句。

英语中一类有物主代词出现的句子,无需考虑意图性,就可以判断其为使役句。如,John had Mary’s hair cut by Bill.此句的行为主体为John,宾语为第三人称Mary’s hair,因此可以很明显的判断反应了约翰的意图,「ジョンは、ビルにメアリーの髪をきらせた(约翰让比尔给玛丽剪头发)。可以说,英语 “have+名词/代词+过去分词的”结构中,如果“名词/代词”部分不属于主语,则该句不可能表示被动含义,而是使役。而「ジョンは、ビルにメリーの髪を切られた(约翰让玛丽的头发被约翰剪了),从字面上这种“强迫”的含义看似不合常理,却是成立的,可以译为被动语态,并且由此被动句可以推测出,约翰与玛丽的亲密关系非比寻常。

英语中表示除了“have+名词+过去分词的”以外,“make/let sb. do sth.”结构也是常见使役句型。而make与let在语气上又有着微妙的差异,如:The police officer made me sign the paper, though I didn’t want to.(尽管我很不情愿,警察还是让我签了字)。这句话可以传达出make在使役句中有着“强制”、“权威”的含义。而引导的使役句:Let me introduce myself.(让我做个自我介绍),则传达了“自愿”的含义,因此以上两句中make与let是无法互换的。

再来看这两句英文对应的日译「私は嫌たったのだが、警官が私にサインをさせた与「自己紹介をさせて下さい,无论是“强制”的make,还是“自愿”的let,都日译成「させる。也就是说日语的使役句无论是“强制”还是“自愿”,都只有「させる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就造成了无法从日语使役句字面上来分析句子的语气,如「教師は生徒に歌を歌わせた一句,从字面上看,无法分析学生唱歌是老师强迫的还是自愿的,因此可以有两种英译:The teacher made his students sing a song或 The teacher let his students sing a song.

英日语被动与使役用法的区别,体现了西方国家与日本对于“个体”、“个性”的认识差异。英语国家人们强调个体本位、独立人格,注重个体意识和个性的发挥,以美国为例,多数西欧移民是为逃避高压政策而移民美国,他们抵触集权,各人拥有独立意识和强烈的个人主义,行为遵从自由主义,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英语以“强制”或“自愿”为前提,通过动词的变化来突出主语的“个体”。而日本为岛国,自然资源匮乏,“人”是唯一的富裕资源,且日本历史上长期以农耕为主,并且多种水稻,需要大量劳动力才能建立和保持一个灌溉系统,这种多户结合的劳动形式在日本历史上非常普遍,这些状况都迫使他们依靠团结协作的传统,所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氛围,因此日本文化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集体主义文化,注重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张和谐的总体观念,为了协同与统一,个人价值退居次要地位,在语言中体现不出“个人意志”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由迪思,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Japan in 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年08期

作者简介:由迪思(1981—),女,辽宁沈阳人,2004年7月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3月毕业于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社会科学教育专业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

上一篇:中日大学生礼仪修养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豫西丧葬改革及其丧俗变化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