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

时间:2022-09-11 10:06:38

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明确地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最近召开的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也鲜明地指出:“要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四川。”社会建设为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请看社会学专家的解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明确地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谋划更加全面、协调、均衡,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结合,系统地回答了我们应当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社会”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内的概念。狭义的“社会”则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平行并列,相对独立的概念。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是狭义的社会,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建设一般包含以下内容: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公正、社会参与、社会融合等社会机制的健全;以教育、文化、就业与再就业服务、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社会治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社区、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成熟。

长期以来,我们党虽然十分重视社会建设,但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科学概念,则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紧密相连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作为“社会建设”来定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也是以“社会建设”来确定的。从社会建设的内容上看,社会建设贴近百姓、关乎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大力发展社会建设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手段上看,满足人民群众住房、上学、就医、文化和民主生活等方面的要求,都要依靠社会建设来实现。只有通过加快社会建设,使人民群众适时、公平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才能把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毫无疑问,我们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但是,在社会领域内的发展却不令人满意,两个领域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矛盾。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认为,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就一定和谐了。两大领域的非均衡发展的矛盾,不利于满足不同群体享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基本需要,不利于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加快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矛盾不断积累,就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社会冲突,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现代化进程。因此,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我们都要把加快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任何社会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机制的健全、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以及社会组织的成熟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与社会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必须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社会建设。但是,社会建设的面广且任务艰巨,不可能全面开花一蹴而就,我们只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说,“看病贵,看病难”,“就业、失业”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老百姓的“三大痛点”,正侵蚀着老百姓对生活的幸福感觉。在当前,正如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的: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为此,一方面,我们应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公共资源配置向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倾斜,着力解决医疗卫生、就业、教育、住房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的条件下,国家掌握的财力重点用于经济建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欠账很多。现在,国家的财力除投资于一些企业无力办或不愿办,但又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大项目,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高科技产业等之外,应当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要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保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形成完整系统的公共服务职能体系。

另一方面,我们在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必须看到政府并非是万能的。现实表明,我国正面临着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政府责无旁贷,但更应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功能互补、力量互动,形成合力。正如《决议》指出的,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总之,社会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建设。由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不和谐因素迫切需要社会建设来减少,而社会建设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上一篇:德国:科技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下一篇:“四川十大惠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