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激疑艺术

时间:2022-09-11 08:35:38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激疑艺术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它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可以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路标,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带着问题,分组讨论、交流、上机操作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激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75-001

课堂激疑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恰当的课堂激疑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激疑,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浅显的经验:

一、寓趣于疑,诱发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寓趣于问,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趣”“新”“疑”“知”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引入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的“复制”操作时,首先设计一个比赛情境:一个人讲一段绕口令,这样一遍遍地重复下去,另一个人则把所讲的绕口令输入到电脑中,也是这样一遍遍地输下去,半小时后,比比谁的遍数多。结果是讲绕口令的人赢了吗?不,是另外一个用电脑输入的人,这是为什么?赢的原因是打字速度快,还是另有其它便捷的操作?假如你是那操作电脑的人,你会赢吗?这些有趣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逗乐了,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噢,原来有一个“复制”操作在起作用。这种激趣性提问,不但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会让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二、适时激疑,启迪思维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启迪学生思维,影响课堂效果。

例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操作时,这个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的操作,适用于对内容的有规则修改。作为新授内容,我选择了一篇较长的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其中“苏州园林”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但我故意将“苏州园林”输成“苏州圆林”,先让学生找出这个词语,然后将其无一遗漏地改正确,并对操作进行计时。我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编辑操作进行修改,待学生充分体验到重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教师适时提问学生: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爽,思维随即启动,对“替换”操作的学习及体会也就变得更深刻。这里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不用“替换”操作来完成有关任务的情境,当学生体会到虽然能够完成任务,但效率较低之际,教师适时提出“是否有其它更为高效的方法?”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埋头苦干”中拽出来转而去思考其它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先想想有几种方法,哪种更好,然后再着手去运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因人施疑,发展智能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疑。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他们有的聪明机敏,活泼大方;有的呆板拘谨;不善言辞;也有的先天不足,反应迟钝。通过课堂教学使他们都“学会”“会学”,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既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又要适时“搭梯子”,使其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疑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四、一题多疑,提高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纵穿横拓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例如,学习Excel文字处理软件的保存操作时,在学生学会了新文档的首次保存并自我认为已掌握了保存操作后,教师不妨变换角度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以后再给已保存过的文档增加新内容,要不要保存、如何保存、会不会再次弹出如首次保存时的“另存为”对话框?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名称保存,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保存位置又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中的内容进行了删除操作,不保存而退出应用程序,再次打开该文件会不会看到被删除的内容?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不仅使同学对“保存”操作的认识变得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这个例子,也让学生得到启发,遇到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认识,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去多想想问题的其它方面。

课堂激疑是任何一堂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激疑,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上一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下一篇:创造英语环境 培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