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计提考核机制改革

时间:2022-09-11 08:35:34

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计提考核机制改革

摘要:对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近年来调整准备金制度情况的研究表明,其调整的目的都是促进央行和市场主体更好地管理流动性,同时尽可能避免调整对市场产生不必要的波动。因此,本文从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角度,分析了我国将准备金计提考核机制由时点法调整为平均法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计提考核机制;时点法;平均法;流动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2-0055-04

一、近年来国外主要央行对准备金制度的调整

近年来,随着国外主要央行将短期利率作为货币调控操作目标,准备金作为调控工具的功能逐步弱化甚至消失,它更大程度上被作为央行借助市场力量调节和引导短期利率的一种制度框架。因此,各国对准备金制度的调整均较为谨慎,调整频率很低。

日本银行自1991年调整准备金水平后,再未对准备金制度进行任何调整。

欧央行仅在2004年将准备金维持期的起始日从每月24日调整为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委员会讨论货币政策态势会议后的周三,并规定官方利率的调整从新的准备金维持期开始日生效,以稳定市场预期,减小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冲击。

英格兰银行在2006年实施对银行准备金的考核标准和方式、付息和惩罚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即通过直接规定和对法定准备金付息罚息方面的安排,促使银行在维持期内将准备金保持在事先设定的大于零的准备金目标上下1%范围内。并结合更灵活和范围更广的贷款便利等手段,实现在满足银行体系准备金需求的同时将隔夜利率控制在较小的波动范围内。

美联储则通过准备金制度某一方面的小幅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货币调控需要。如1992年将以库存现金充做准备金的滞后期由一个月改为两个星期,从而使准备金与库存现金同步关联,以缓和法定操作余额的季节性下降对流动性管理和货币调控的不利影响:1998年将同步计提准备金要求(CRR)改为滞后计提准备金要求(LRR),使美联储和存款类机构更准确预测维持期的准备金需求;2008年向法定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前者旨在将准备金维持期内银行体系准备金量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以便美联储更准确地预测流动性需求,后者旨在为联邦基金利率设置波动的下限,防止因市场利率过低而影响货币调控目标的实现,是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之一。

上述可见,各国央行调整准备金制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央行和市场主体更好地管理流动性,最终使央行更高效地实现货币调控目标。一方面,这些国家央行都以短期利率为操作目标,而短期利率又直接受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法定准备金作为央行能直接控制的最主要流动性需求,对于央行实现对利率的控制至关重要。因此,这些国家准备金制度的调整是为了使法定准备金形式的流动性需求处于稳定的、可预测的水平,以使央行能够更精确的调节流动性供给进而保持对短期利率的控制。

另一方面,各国央行都尽可能避免准备金制度的调整对市场产生不必要的波动。由于这些国家央行都是通过市场来调控短期利率的,货币市场的相对稳定至关重要;另外,这些国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大都处于临界状态,准备金制度小的调整都会对货币市场产生较大震动。因此,这些国家央行在决定调整准备金制度前都会与市场成员进行充分沟通,而最终实施都得到了主要市场成员的认可。例如,英格兰银行在调整前就与所有公开市场操作对手、基础设施提供商、中小商业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各类市场成员进行了沟通,而最终调整方案中有很多都是基于市场成员的建议;从而为市场成员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以适应相关调整。美联储在每次调整前也都与市场成员深入沟通,并公布整个沟通的会议纪要。通过与市场主体的沟通和增加透明度方面的安排,央行稳定了市场预期,也有效降低乃至避免了调整对货币市场及金融体系的负面冲击。

二、改革我国存款准备金计提考核机制对流动性管理的可能影响

为适应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和商业银行改革的要求,人民银行在1998年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中,准备金的计提考核机制采用时点法,具体包括计提的时点法和考核的时点法,前者是指以计算期期末的存款作为计提法定准备金的基础,后者是指要求维持期内商业银行每日准备金都要满足法定要求。而目前国外主要央行都采取平均法,即以计算期内平均存款余额作为准备金计提基础,同时要求维持期内商业银行日均准备金满足法定要求。应该说,随着我国支付结算系统的发展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准备金计提考核机制由时点法调整为平均法的技术障碍已基本消除,但其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及其管理的影响需要深入分析。

(一)调整计提机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调整准备金计提机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呈正向影响。在时点法计提机制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在途资金的确认以及准备金考核中的漏洞在一定范围内操控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进而改变应缴法定准备金,即当商业银行资金紧张或有高于法定准备金利率的资金运用途径时,可通过减少旬末一般存款额来减少应缴的准备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央行货币调控效率,也会增加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波动,不利于央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判断和管理。而平均法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注重日常的经营和管理,改变其旬、月末人为突击操控准备金计提基础的行为,同时使央行观测到的超额准备金数据更真实地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进而实施更有效的流动性管理。

据随机调查分析,商业银行旬均和旬末的一般存款额会存在一定的差额。例如,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09年一般存款旬均额与旬末额的均值相差一0.72%,且二者相差幅度有17次(共有36对数据,下同)超过1%;而某股份制商业银行2009年二者的均值相差-0.87%,二者相差幅度有13次超过1%。可见,准备金计提机制的调整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调整过程中,需与商业银行充分沟通,并为其适应平均法计提机制预留必要的准备时间。

(二)调整考核机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及其管理的影响

调整准备金考核机制将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及其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具体而言:

1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超额准备金将大幅降低,而且其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作用将弱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主要满足支付结算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平均法考核机制下,维持期内的法定准备金可基本满足这三方面需求。首先,在目前时点法考核机制下,商业银行用于支付结算需求的超额准备金率在2%左右,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实行平均法后,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法定准备金更好地满足日间和非日间的支付结算需求。其次,目前商业银行的预防性需求主要源于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股票

市场IPO。其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相关的超额准备金需求仍将存在,而后者则会大幅降低甚至可以消除。因为2006年以来股票市场IPO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周期一般不会超过7天,可见商业银行与此相关的预防性需求的周期不超过7天,因此只要与证券监管部门协调在旬初发行大盘股以确保相应的资金冻结和解冻周期不跨两个维持期,平均法考核机制下的法定准备金可以满足此预防性需求。再次,平均法考核机制下,法定准备金可以替代用于满足期限短于维持期的投机性需求的超额准备金,而超额准备金只需满足较长期限的投机性需求。

因此,平均法考核机制下,超额准备金仅包含部分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从而在央行货币调控可预见性进一步增强的情况下,超额准备金总体水平会大幅降低,甚至降为零;同时,超额准备金的波动与货币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即其利率弹性将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下,超额准备金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作用不及货币市场的量价变化直接和准确。

2 货币市场利率将因短期流动性供给的大幅增加而降低,并最终以更小的波动幅度维持在新的均衡水平。目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总量在5万亿元左右,银行间市场的日均交易量在5000亿元左右。因此,将考核机制调整为平均法后,每个维持期内可参与货币市场交易资金将大大增加,必然对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利率产生较大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会随着市场机构逐步适应而变化,且不同期限产品受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首先,在调整初期,7天和隔夜产品利率呈周期性变化,市场总体利率被压低。由于这些释放的法定准备金的运用期限为一旬,调整的直接影响主要集中在7天和隔夜产品,其利率在被总体压低的同时发生周期性变化,即在每个维持期的初期最低,接下来逐步上升。最终在维持期末达到最高。同时,调整初期会通过形成流动性供给大幅增加的预期来压低期限长于维持期金融市场产品的利率。其次,随着市场认识到调整初期市场利率的变化规律,会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最终减弱甚至平抑利率的周期性变化。具体而言,一是保险、证券、基金等不缴纳准备金的金融机构会在维持期初期增加短期资金融入、在维持期后期减少短期资金融入,从而促进维持期内的短期利率的总体稳定;二是各金融机构可在隔夜利率和7天利率间进行套利,在更短的周期内维持短期利率的稳定。随着市场流动性供求达到新的均衡,更长期限品种的利率也会有所回升,最终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此外,在调整过程中央行对货币调控的相关调整将进一步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这将在下文详述。

3 增加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的主动性,促进其进一步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平均法考核机制下,首先。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对象大大拓宽,主动性也大大增强。现有考核机制下,商业银行面临压低超额准备金和多变的非日间支付需求问的矛盾。尤其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资金跨市场流动日益频繁和涉及资金量的日益庞大,如2006年开始的股票市场IPO引发的资金跨市场流动,超额准备金难以满足商业银行日益多变的非日间支付需求。而平均法考核机制下,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从而可以更加自主地确定法定准备金在维持期的分布和超额准备金的保有量,进而能够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和市场变化更加主动地管理流动性。其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平均法考核机制下,商业银行将最大限度的提高维持期内法定准备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压低超额准备金;而且在此过程中,每个商业银行流动性与货币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意味着其流动性资产的波动性将进一步增加。为此,其流动性管理部门需要更加密切的关注、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预测金融市场变化,建立更有效率的决策和操作流程,做好每个维持期的流动性规划;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要更多的考虑金融市场的变化;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的假设条件和考虑因素做出相应调整。重新评估和设计应急预案。做到这些方面,无疑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相反,则商业银行将难以适应新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并最终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4 优化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环境,促进改善货币调控手段。并提高流动性管理和货币调控的效率。平均法考核机制下,首先,银行体系流动性具有更高的可预测性,有助于央行更好地管理流动性。滞后计提准备金机制下,平均法考核机制同样能够确保央行对维持期内法定准备金需求的精确预测;而且如前所述,由于各类流动性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使得超额准备金需求主要受市场波动和央行行为的影响,从而具有更高的可预测性。同时,维持期内市场力量能最终促使流动性的波动趋于平缓,而央行则可以通过进一步改进货币调控手段有效平抑维持期内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波动。其次,央行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短期市场利率的引导和调控。如前所述,平均法考核机制下,商业银行有更大规模的资产与市场利率相关,且超额准备金被进一步压低,从而其流动性管理乃至整个经营行为对市场利率敏感度进一步提高:同时。流动性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会进一步降低市场利率的波动。这都为央行实施利率调控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当然,总体而言,平均法考核机制对央行流动性管理和货币调控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更加关注和分析货币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增强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如增加操作频率和一个月以内短期品种,加强在每个维持期末的操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政策透明度,及时识别和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等。这些改进措施无疑将有助于维持考核机制调整中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

三、结论与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平均法计提考核机制能提高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效率。是与以市场手段为主的货币调控相适应的。计提机制的调整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有正面影响,同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产生一定影响:而考核机制的调整将引发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的较大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需要央行适当调整现有流动性管理乃至货币调控的方式。而在市场主体没有与央行形成一致预期、进而没有对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的情况下,调整计提考核机制将会影响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积极而审慎的态度推动准备金计提考核机制的调整。一是就计提考核机制的调整广泛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类机构、中央债券登记结算公司等市场中介等各类市场成员的意见,向其宣示央行的意图,引导形成一致的市场预期;二是在与各类市场主体充分沟通和为存款类机构预留必要的准备时间的前提下,将计提机制调整为平均法;三是在得到市场广泛支持的情况下,有步骤有计划的将考核机制调整为平均法,如可先规定对法定准备金的一部分进行平均法考核;四是针对计提考核机制调整可能带来的影响,积极研究流动性管理和货币调控方式的调整,如研究建立银行体系流动性综合衡量指标,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预测机制;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和短期品种,加强对短期市场利率和市场预期的引导和调控等。

上一篇: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下一篇: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