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融”进行习作教学

时间:2022-09-11 07:47:36

立足“三融”进行习作教学

摘 要:习作教学要提高效率,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要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写作,掌握写作知识;在评讲中学习写作,掌握写作技巧;在活动中学习写作,掌握取材、组织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表达等写作能力,使过去保守呆板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习作教学;阅读;评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62-2

“教师难教,学生难写”这一作文教学的疑难病症长期以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一直困扰着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当然也困扰着笔者。为此,作文教学中笔者不断进行摸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就是融习作教学于阅读、评讲和活动之中。

一、融阅读于习作中

初学写作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诸如前言不搭后语,层次混乱,内容空洞,语言平淡,有话不知怎么说之类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做到三点:吸、蓄、展。

所谓吸,就是吸收。从课文中吸收写作知识,如总起分说、承上启下、头尾呼应等。把课文作为例子研究行文规律,掌握作文技巧,从而使“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融为一体。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说什么”,还要关注“怎么说”,明确“怎样写”。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组课文都是对景物进行介绍的文章。大多有“总起分说、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列数字说明”等写作表达方法。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应适时联系习作教学。

由阅读教学迁移到习作,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将阅读和习作教学融为一体,指导习作事半功倍。如对《秦兵马俑》第三节(过渡段)的教学。

所谓蓄,就是积蓄、储存。“厚积而薄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本、多背诵、多写读书笔记、多交流。由于学生语言积蓄层次不齐,即使大脑里有些好词好句,如果没有被激活,也派不上用场,写出来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为学生准备语言“快餐”,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不仅节约了习作时间,增强表达效果,同时也间接地增加学生的语言积蓄。

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找出优美词句记录到专用本子上,课后熟读成诵,习作时选择运用。

所谓展,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作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果有联想和想象介入,则创造力会比较强。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选文中联想与想象的语句,探究这些句子在文中起的作用,认识习作中进行联想与想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以《秦兵马俑》为例。这课第十自然段围绕首句来写,突出兵马俑的“精美”。从第二句起对俑之神态边做客观描述边做适当的联想与想象,使不动的塑像产生动态的感觉。“有的……好像”一组排比句式,使兵马俑鲜活起来,增加了表达效果。

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教材学习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同时依据教材里插图等对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训练,为学习中运用好联想与想象打下良好的基础,借教材“展”才华,使阅读与习作两相融合,相得益彰。

二、融评改于习作中

当下,小学作文教学仍存在重指导,轻自主;重批阅,轻评改的现象。教师指导得越多越细,学生的写作思路就越窄越死。如何才能跳出这一怪圈?笔者认为,把讲评与习作有机结合起来,融于一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讲评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为此,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习作――评改――再次习作”,效果颇佳。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课前浏览,把握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遴选出几篇典型习作加以复印,然后对好中差三篇习作进行评改。

第一篇:师生互评――引路。

下发印好的优秀作品,习作右侧附习作要求,并请小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倾听,并且拿出笔来勾一勾、画一画、讲一讲、议一议。

第二篇:学生点评――运用。

出示第二篇作品,此作品有优点,也有缺点,要求学生帮老师指点一下。按“说一说――补一补――作者的看法和读者的看法――老师点评。”的程序进行交流。

第三篇:生生互评――内化。

1.同桌交换作文,让学生找出此习作中有价值处和借鉴的地方。

2.出示评点方法。

(1)用“……”画出精妙的字词;

(2)用“”画出优美的词句;

(3)用修改符号把文章修改通顺,有条理;

(4)用简短的文字,随时给文章加上批注,找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交流的程序是:先读原作品的片段――再说看法――他人补充不同点――作者收获及看法――教师点评。

如何评改作文,不仅仅要有上述的基本要求,更主要的是要交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本环节提供给学生三次机会:优秀作品、问题作品、自己的作品。按照“师生互评――学生点评――生生互评”的步骤有序展开,富有层次与梯度,让他们运用相关符号进行圈、点、勾、画,评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真正做到敢评、会评、善评。

在经历了三轮评改后,要求学生扬长避短,再次习作。教师以“你认为作文应怎么写才能写得更好?”为议题,导出学生的理解,列出关键词:细节、立意、照应题目、感受等。继而进行归纳:“三新”,即选材角度新、表达方式新、文章立意新。最后让学生进行再次习作。“习作――评议――再次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里“导”应弱化,“评”为关键,“写”是目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放权。将评改放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把评改自还给学生,通过师评、生评、师生共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的运用,唤醒学生自写、自改、自评、自悟的意识。学生的作文学生做主,教师仅是一个参与者与引导者。

2.得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评价作文,体会文章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避免作文评价过程中的无序、琐碎、以偏概全。另外,在互动交流中,教师侧重于评改方法的推荐,如圈点、批注、谈看法等,快捷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作文评改的方法。

3.开启。再次习作给每个学生又创造了一次成功的机会,一次补充完善、提高升华的机会。评讲活动中,问题的发现、解决的办法、成功的经验、内心的感受都融入到了一起,有启发、有支持,也有批评。这为再创作提供了鲜活、动态的写作环境,促使学生加以取舍补充,甚至重构,他们的创作一定会思维开阔,个性十足――这正是整个作文训练的落脚点。

三、融活动与习作之中

学生作文存在一个通病:无话可讲。学出的作文干巴巴的,总是那几句套话。为此,笔者根据习作要求,择机开展活动,结合活动进行习作训练。

具体步骤为“活动前布置(告知习作要求)――活动中要求学生观察,作必要记录――活动后及时习作。”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三要求学生学习写新闻报道。

学生第一次写新闻报道感到困难,对写“新闻”有点怵。一怵,新闻“新”在哪里,怎么体现出来?二怵,内容从哪儿去找?三怵,新闻交待哪些内容?

本次习作,通过举行阳光活动,让学生活动后立即将活动内容向同学们介绍(报道);让学生自身体会及时报道校园里的活动,就是“新”,身边的人和事就是我们要报道的内容,要将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主要经过如实介绍出来;让人看清楚明白所发生的事情,体会出新闻必要的交待。

从收上来的习作发现,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报道很充实具体,对典型人物报道很详细。

如此,融活动于习作之中,使学生作文不发怵,有话可讲、实事求是,易于培养学生朴实的文风。

这是在校园里开展的活动,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外进行活动,进行习作训练。比如通过参观风景区活动,培养学生介绍景物的能力。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四的教学――写参观记。教师事先告知学生这次活动回来写篇参观记,着重介绍阅江楼,活动中要学生边参观边做记录,回来后把参观过程有主次的介绍出来,完成第四篇习作。

根据笔者以往的体会,大凡这类习作学生都觉得无处下笔,无话可说,老师的指导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写作是望洋兴叹。教师学生两头愁,结果是教师怕教,学生厌写。而这次习作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写:一来解决了“无处下笔”,有地方可写;二来解决了“无话可写”,有景物可述。学生活动带有目的,参观起来非常用心,他们每到一处都细致观察,抓主要作记录,备写作时用。

融活动于习作中,让学生在快乐中习作,可以克服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形成乐于写作的积极心态。同时,通过切身体验使学生懂得写作文就是说话,就是把自己的见闻告知他人。按照自己游览的过程,一步步讲述所见所闻,就叫言之有序,交待好的就是条理清晰。由此,抽象的写作技巧,被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后的习作所诠释,诠释得淋漓尽致,诠释得生动活泼,诠释得刻骨铭心。

按“讲习作要求,明确活动目的――开展活动,搜集资料――回忆活动完成习作”这个步骤进行习作教学,变过去关门习作而为开门活动习作,能激发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参加活动又会很用心,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联想与想象的能力会在“活动――习作”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上述三种习作教学方式,应该视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融阅读于习作中,重在发挥教学文本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掌握基本的写作知识,属于作前知识储备;融评改于习作中,发挥“例作”文本的借鉴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如何恰当表述,达到良好效果,掌握写作的技巧,属写作能力培养;融活动于习作中,发挥自然和社会大课本的观察搜集的供料作用,使学生学会对活动材料如何取舍,属于作前内容的确定。诚然,三种方式,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文本和自然社会这些教学资源的作用。

上一篇: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下一篇:谈英语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