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11 11:50:10

立足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教育的灵魂便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孩子创造力的培养理应从小做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营造和谐氛围,燃起学生创造的激情

“和,则能共谋。”教与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探知的基础。教师应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摒弃以前传统教学中所谓的“师道尊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其实师生都需要一种宽松、合作的,平等、无威胁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站在“导师”的角度,放下“导师”的架子,把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以和学生共同探知的姿态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其次教师要以“一情三心”感染学生,即,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组织课堂,要以“慈母般的爱心、天使般的真心、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去开启学生的一颗颗渴望求知的童心。心与心沟通了,情与情真正交流了,教与学才能汇成一股激情,才能铸成学生的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知心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主动参与,水到渠成地点燃学生创造的激情。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端,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曾有一名学生对作者用的“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安徒生爷爷是不是用词不当?学生这种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合情合理,我们应该肯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对学生这种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善于质疑的精神,我们应该保护,让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地借箭成功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的是“火”箭,诸葛亮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吗?可见,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的探索。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如抓住“雾气很大”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诸葛亮考虑周全、料事如神。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三、创设“交流――互动”情境,搭建学生创造的舞台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互动时操作、实践、找规律、提炼方法,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中开凿隧道部分时,先让学生充分地自主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合作学习,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再请各个小组代表发言,并展示学习成果。从他们的汇报中,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不但图画得好,而且还把两个隧道的开凿方法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各自的特点和采取的方法之异同点。孩子们是多么了不起啊!可见,只要教师肯为学生搭建创造的平台,就能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其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创设想象情境,绽放学生创造的火花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这时,教师问 “想想,小羊还可能怎么样呢?”这样一问,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局,从原来的思维框子中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一样的结果。这时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众说纷纭。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可见孩子们都用一颗善良的心为小羊想象出了种种得救的美好结局,真是异彩纷呈。这样的想象,既让学生进入到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培养了学生奇思妙想的习惯,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是开放性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弘扬学生创造的个性,形成“积极主动、自主创新”的学风,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上一篇:初浅议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下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学生评价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