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阅读教学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时间:2022-09-11 06:03:47

构建阅读教学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既有现代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又有国内外对话教学的实践基础,无论从理论层面看,还是从实践层面看,“对话”和“交流”都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因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交流情感、观念和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理想的对话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理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软件建设――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生观往往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阅读教学要构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在软件建设上,关键要有一个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学生观是来自教师内心对学生的尊重,没有来自内心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真诚、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难以形成。没有平等的学生观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上走下来,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发掘学生的潜能,特别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应该有机会说,而且要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学就是对话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民主的氛围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对话中分享、领略课文精神的愉悦。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育人的成功内核就在于他“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

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具体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表现如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读、思、议、练的主动活动时间远多于教师“独占”时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民主评价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差异,尊重落后生,要通过积极性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以愉快、高涨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加强课堂教学活动外的师生交流和沟通。

二、硬件建设――师生共享的学习资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和学生不再仅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注入关系。网络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对每一个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不断更新观念,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对话和交流,在硬件建设上,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教师掌握了相当多的“教参”资源,带着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参与对话;而学生虽有个性化阅读,却没有解决阅读中产生问题的途径,他们无法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不能对等地参与对话和交流,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势必会回到“教师中心”的课堂模式中去,谈不上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因此,要构建阅读教学理想的对话平台,就一定要让学生也拥有同样丰富的学习资源,将教学参考书给学生作学习参考,将图书馆和网络全部开放,作为师生共享的学习资源,这样既促进了教师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也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思考探索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的对话和交流才会激发出生命的活力,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是师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驱动程序――问题解决策略和价值观引领

阅读教学构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如何进行程序驱动?笔者认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对话交流的起点和中心。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从发现问题(生疑),提出问题(质疑),讨论问题(议疑),分析问题(析疑),直至解决问题(解疑),是学生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对文本阅读的多样性、独特性、主体性的体现过程。所以,问题解决策略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勤于思索,敢于质疑。要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问题构建对话和交流的中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产生新问题走出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需要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但自主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自在,问题解决也不是自由论坛和无原则的容忍和放纵。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可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强调对话交流中的平等尊重并不是舍弃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教育职责。相反,教师要努力寻找各种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等问题,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自主建构”。

程序编制――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构建

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自主阅读课)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地阅读文本(一篇或一单元),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这种阅读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它既是对文本的“还原性解读”,又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鉴赏性阅读。教师要让学生多向文本提出“为什么”,敢于向文本说“我不同意”,善于对文本说“我认为”,乐于向文本说“这儿说得真好”。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生疑、学会欣赏。

2.共享开放式学习资源(搜索探究课)

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明确相关学习目标,同时开放图书馆和网络,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自己碰到的问题去搜寻信息,寻找论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组内讨论和问题解决阶段(研讨交流课)

以学习小组(可自由组合)为单位交流、研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同时对存疑问题进行筛选,提交课堂(全班)讨论,教师作为交流和对话的一个成员,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调控对话的方向和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建构。

4.问题带出课堂和目标达成训练(拓展训练课)

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也不必要都在课堂上解决。对有些问题教师可加以指导和点拨,对有些问题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查找资料的途径,或者留待课后继续探讨。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重在引出问题,强化对问题的思考,摸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学)

上一篇:“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初步探索 下一篇:小学生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听、说、玩、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