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2-09-11 04:36:42

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探索

摘 要: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本文主要从学生、班级、教师层面探讨完全学分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 完全学分制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培养方法

随着高校人数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长。从2000年毕业人数107万,到2015年达749万,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以每年近30万人的数量增长。应届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使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学校、社会需要共同思考和改善的深层次问题。必须承认,一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将直接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和管理能力,就业竞争力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高校培育人才能力最直接最明晰的方式。如何结合高校现有制度,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之能实实在在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完全学分制与就业竞争力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总学时,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学分制有不同发展阶段,学年学分制是学分制发展的一个阶段,选课制度是学分制发展的萌芽,最发达的阶段是完全学分制。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将没有专业的限制,没有修业年限的限制。完全学分制的本质是把知识模块化,设置足够学分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的管理制度。由于在高等教育规模还不是足够大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供学生选购学分的市场”,完全学分制对修业年限的设置从原来的4年变为3~6年。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合适才能发挥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是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促进个人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二、当下完全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通过走访各个学校,对沪上部分实行完全学分制制度的本科在校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询问,收集各校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当前实行该制度的大学所遇到的问题有极大的共性,总结归纳如下:

(一)学生层面

1.不同于以往4年制的大学生涯,完全学分制实行的是学生自主安排课程,在3到6年内均可毕业,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正因如此,学生上课数量不易控制,从小习惯了在老师、家长严苛教育下学习的中国学子,在大学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思想日渐松弛,长期旷课,失去读书兴趣,影响毕业。也就是说,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学习的自主自愿度的降低将会导致大学修读时间的延长,最终导致其就业竞争力远低于其他应届毕业生。

2.对于有学习意愿的学生,该制度亦有不便之处,譬如容易选不到自己心仪的老师,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了解,教师成绩评判标准参差不齐,等等。不论是没有选到优秀教师的课程,还是为了考试成绩选择容易通过的老师,都会扭曲学生对于学习目的及意义的认识,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及长久发展。

3.由于自由安排课程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存在盲目选课、急于赚取学分的学生,强行提前修读课程,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明显降低学习质量,培养出为凑学分而学习的功利主义者。

4.在实际考察中,部分学校存在为适应新的制度而缩减已有专业课程课时的行为,该举措饱受非议。无可否认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极大程度上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就业,是学生工作的基础与资本。缩减教学课时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有争议;对于学生来说,对专业知识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认识将会成为其就业时的短板。在社会呼吁全面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专一型、技术型人才也是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幅度缩减专业课课时是否利于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认可度是否会受到影响也存有争议。

应对完全学分制导致的弊端,学校需要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生多为学校的不便着想,建立完善的完全学分制及全面的辅助制度的想法就是可能的。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减少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时必然会引起的争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选课制度。例如优化选课界面及系统后台,增加教师的个人介绍及教学要求,开辟已修该课程学生评价一栏,使学生在选课前便可充分了解课程,减少学生选课、排课的时间。

2.学校应坚持保证不缩减专业课课时,提高各专业对专业课课程考核的标准;提高所开必修课课程的质量,保证每门课程“课尽其用”。对于喜欢拓宽自己、发展自己的学生,应给予其更大的选修课空间,不强求某方面的规定学分值,让学生按照自我条件,合理选课,提高个人素养。

3.高校应构建一个由心理专家、优秀学生管理工作者、资深的教授等人员组成的咨询小组,以便于及时发现和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增加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辅导学习、职业规划、求职指导的机会。

(二)班级层面

完全学分制的存在及推广对班级这一群体组织的冲击极大。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会喜欢和自己相熟的人在一起活动。然而学生自主自由选课导致同一班级的同学被分散在各个时间点各个教室上课,班级同学无法聚在一起,交流沟通的时间变少,班级凝聚力开始变得薄弱,学生团队意识缺乏。班中除了班长和团支书作为桥梁通知学生各项活动,其他班干部的职位变得可有可无形同虚设;在中小学时代起着重要作用的班主任到了大学后连见面的机会也变得寥寥无几,班主任不再是纯粹的专职班主任,可能是一名辅导员,或是专业老师,他们需要更多时间研究自己的课题与项目,对管理班级中的各项事务精力受限。

综合上述原因,班级内的班会和团组织活动很难开展下去,同学们无法理解班长乃至其他班委的用意和辛劳,从原先对班级活动的重视到后来无所谓的态度。同学间人心涣散,班委们的积极干劲渐渐被消磨殆尽。班级,这一个伴随学生十年之久的团体组织,在完全学分制下俨然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失去了本应属于它的意义,也丢失了学生本应存在的集体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毫无疑问的是,任何一家公司的应聘要求上都会明确指出应聘者须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这不是泛泛而谈可有可无的空话,而是当今社会就业者能力所达成的共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加之大学期间未能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缺乏集体感、不懂得合作的缺点在迈入社会后暴露无遗。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班委例会,例行的工作计划公布等。优化班级会议与活动前、中、后期的各项工作,做到制度上的完善,干出实绩。

2.建立公正严明的考核方式。一切决议都要公平公正、民众选举,班主任或辅导员作为监督,使整个选举过程公开透明。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班级,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

3.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及生活小组,加大管理力度,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针对大学生所处年龄段做事漂浮急躁、缺乏专注度的问题,还需要创办者能够坚持且有成效地进行下去,培养其持久性。

4.建立全新的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现如今同班的宿舍相邻近,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寝室活动增进班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内同学和睦友好相处和相互借鉴学习。可以说,培育良好的寝室文化与完全学分制相得益彰,全新寝室文化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集体荣誉感下降的现象。

(三)教师层面

实行完全学分制选课,人员流动大是其中十分明显的问题。传统的学年制实行固定老师给固定班级上课,虽然不能说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但是师生间还是有很多交集的,只要你想学就一定能从老师那有所收获;在完全学分制下很多学生都表示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找谁解决。在学习生活过程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帮助指引,将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会对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规划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全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挑选骨干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明确导师会议周期,创建学生与导师交流的平台;设置相关监管部门,使导师职责任务细节化、规范化,学校层面应时常做行风评议调查,及时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获得反馈,优化现有制度。另外,实施教师定点坐班政策,开设心理讲座及单人心理辅导,保证只要学生有问题,学校就可以提供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完全学分制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该制度的推行是多样化市场的需要,其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全学分制在不断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鉴于此完全学分制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支持,我们应与大学生建立沟通桥梁,密切关注社会就业动态,从学生、班级、教师乃至更多层面优化完善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由此才能使高校教学制度永葆活力,获得良性发展;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天肃,张洪波,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6):6-8.

[2]王瑞萍,楼旭明.大学生竞争就业力分析就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师,2007(S1):160-161.

上一篇:班级德育工作的案例与反思 下一篇:地理学习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