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事培训“二三”诀

时间:2022-09-11 04:04:16

广东海事培训“二三”诀

记得是2011年,读过一篇题为《广东海事局五拳组合助新人启航》的文章,那是《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培训》杂志的某一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曾大旺。在广东海事局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不期遇见了他——担任该中心副主任职务的曾大旺。带着一份好奇,对他作了专访。曾主任轻描淡写地介绍了这篇文章和海事新人培训的系统理论之后,话锋一转,从全国地方海事五年轮训工作开始,谈开了培训中心十年的成长历程。

他说,2011年,跟随部局有关部门领导到以甘肃为集中点的西北片、以湖南为集中点的中南再加上西南片进行调研,尽力满足全国28个省级、316个地市级和1299个县级地方海事机构的培训需求,编写完成了《培训大纲》。此后,2012年4月9日,全国地方海事五年轮训工作拉开帷幕,首期培训班在广东开班。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陈爱平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提出了“跟踪评估、强化培训、提高技能、提升素质”的要求。据此,他们进一步摸索培训方式,一部分同志赴江西省地方海事局,曾大旺则赴陕西省地方海事局,送教上门,服务到家……

这对于地方海事的同志来说,无疑是进行了一次具有广东特色的海事培训的洗礼。据悉,广东局承办全国地方海事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已达七期,具有广东特色的培训组织形式受到学员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在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全国行业培训热潮中,广东海事局培训中心的硬件和培训师资都显得极为特别,在行业培训,尤其是海事培训中心,这里开创了无数次鲜为人知的第一次。与之相伴的,是培训基地的硬件配备,以及其带来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手段的深度前行。“体验式培训”、“培训项目制”和“闭环管理”成为培训中心的三大关键词。

体验式培训:变知识为能力

体验式培训的概念始于二战时期设计具有心理挑战的野外生存课程,1995年体验式培训进入中国,2003年在中国发展成为体系。2005年,广东海事局则首次引入体验式培训。这一年举办了两期党员骨干培训班,共110人。首期于8月14日在东莞沙田开班,第二天前往井冈山进入体验式培训阶段。时任广东海事局党委书记的梁建伟在开班仪式上强调,体验式是培训模式的一种创新,要把它与建立学习型海事、与党员人才储备、与塑造先进的海事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种从室内迈向户外,把课堂搬到革命圣地,进行体验式授课,给学员带来了触及灵魂的“红色”体验。来自中山局的学员范茂青在交流体会时说,“井冈山培训,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爱国爱海事的热情。”

体验式的引入,如果说党员骨干培训是从室内走向户外,那随“海巡31”船培训,则是由课堂走向执法现场、由陆地走向海洋。2006年4月6日,广东海事局第一期中层干部随“海巡31”船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局机关和各分支局的12名干部学员换上工作服,更换角色,开始与“海巡31”一起在大海弄潮,经历风雨。

时任“海巡31”政委的罗银华深有体会地说,此种形式的培训与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培训相似,培训采取集中讲解和跟班实习相结合的形式,中层干部们吃住在船、随船巡航,接受船上每个职位包括轮机员、驾驶员、船长、轮机长的培训和实习。学习采用双向形式,中层干部除了接受船上每个职位的培训和实习外,同时还要给“海巡31”的船员上一次执法课,从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作为体验式培训的典型动作,随船培训的最大特点就是“海巡31”任务执行到哪里,课堂也就开展到哪里。“无论是珠江口水域的巡航还是海上救助演习,学员不仅体验了航海经历、船员生活,更是真切感受到海事执法第一线的辛苦不易。”曾主任谈到此,便显得格外激动。他谈到,“在防抗‘派比安’台风中,大屿山锚地风力超过12级,船舶倾斜幅度最大达20度,这对于很多第一次参与随船培训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在谈到体验式培训时,曾大旺补充到“有一次体验式培训印象深刻,那是2005年1月24~27日,在东莞沙田,首次举办了师资培训班,也是首次引进社会高端培训的成果。”

“在体验式培训这块试验地上,时间从‘十五’中期开始,跨过‘十一五’,已进入‘十二五’时期,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统计2002到2012十年间的699期培训班中,占50%以上都引入了体验式方法,除上述培训类型,还有新进人员培训、海事人员救助技能培训、地方海事人员培训等等,体验方式则除从井冈山到‘海巡31’船,还从陆地到大海、从桂山锚地执法现场到香港海事处,体验课堂无处不在,真正变学习知识为提高能力。”培训项目制:关注过程与效率

培训项目制指的是把“项目管理”这个来源于美国的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用于培训工作中。曾大旺谈到:“培训中心引入项目管理的概念始于2002年,局里的许多同事可能还记得,这一年举办了一场叫‘项目管理在广东海事局应用’的讲座。自此,培训中心的同志利用各种机会学习项目管理相关知识,并试着把这个方法应用于培训管理工作中。”

他指出,“所谓项目,通俗地讲,就是有开始的时间节点和结束时间点的一项工作或任务。对应于项目,需要负责该项目的一个人,这个人就叫做项目经理。通过项目经理,可以把相关的资源有机地串起来,很好地进行整合配置,从而使效率达到最高”。

他说:“根据海事培训的特点,十年里,每年少则五六十个培训班,多则100多个班。如何更有效率而有条不紊地管理好这些班级,项目管理的方法恰如其需。我们把一个培训班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每一个培训班都需要一个班主任(或培训专员),这个班主任就是项目的负责人,即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经理,他的职责就比传统的班主任更多了一份责任。”

让曾主任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7月29日,首次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举办高级管理人才MPA研修班,并在珠海举行开学典礼。此后,培训中心接到研修班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任务,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由一个培训专员担任项目经理,负责班务。启动相应的培训资源,以学员个人的课题为重点,关注过程管理,一方面促进课题与海事实践紧密地结合,另一方面支持并促进学员知识的学习和顺利毕业。”

此外,如2004年连续8个半月的大规模党员轮训、党支部书记轮训,2005~2007年大规模的执法人员轮训、海事处长轮训,每年大规模的新录用人员培训等等,无一不是项目管理的方法得到应用并发挥作用。

曾大旺还谈到,项目管理的理念,上升为方法,经过六七年实践之后,曾经在班主任队伍中开展了热烈的讨论。2009~2010年两度就如何当好班主任——项目经理的主题,由时任培训科科长的邓建宇主讲,刘春晖、陈海丰、董莎莎等培训专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形成4人互补型的项目管理团队课程。课后再分析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及流程,更加清晰了、完善了,也更加地关注培训的过程与效率。

闭环管理模式:系统思维得到应用

“十年来,我的体验,培训是海事发展的助缘。培训又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但它的管理是闭环的、系统的。我们称之为闭环管理模式。其包含有大小两个闭环。大闭环是:制订规划一建立机制(培训体系、教研机构、教师及基地、教材体系)一实施培训一评估反馈。小闭环是:培训需求分析一培训计划出台一培训具体实施一培训评估反馈。”曾大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2001年初,广东海事局制定《“十五”发展纲要》,提出强化培训中心的职能。紧接着《“十五”人才培训规划》出台,部署了“十五”时期,以至“十一五”时期的培训工作。确定工作的大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海事管理队伍。培训的方式:分层次、分专业、多渠道开展各类培训。培训分类:一是主攻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二是开展以行政执法人员为重点的岗位适任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三是开展党政公共管理人员培训。2002年2月成立培训中心筹备办,2003年7月成立培训中心,9月正式运作,现进入“十二五”,已形成了由人教处制订培训计划、培训中心具体实施、各归口职能部门配合的培训工作格局。

如果把上面叫做大闭环,其中的重点是培训规划。那小闭环的重点则是:培训中心的具体实施工作。用系统思维作指导,在每一项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时刻关注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及效果,认真挑选讲课老师和班委,及时收集过程中的意见反馈;班主任认真负责,从教务、教学协调的角度落实职责,推进班务工作与课程有机结合;班委认真落实管理制度,协助班主任做好学习、活动、体验、考勤、评估等班务工作。在此过程中,实施闭环管理的方法,借用PDCA循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纠正),培训档案健全,形成了《培训班实施工作流程图》、《培训评估工作流程图》等8个工作流程(见2012年7月印制《培训中心工作流程图册》),具备了闭环管理模式的要件。

十年培训积淀的“二三四”

在结束对曾大旺的采访时,他欣慰地谈到,广东海事局培训中心十年的成长,概括来说就是“二三四”,即“二个理论、三个方法、四个阶段”。

分解来谈,两个理论,即:海事新人培训系统理论、海事人职业成长理论;三个方法,即:体验式、项目制、管理闭环;四个阶段,只是大致,或许有点牵强,但它毕竟是历史,或是未来的方向,它们是:全员培训、分类培训、片区培训和菜单式培训……

2010~2011年,海事新人培训系统理论提出的“五拳组合”、“六个维度”,海事人职业成长理论中的“五个阶段”,在新人培训班实施中得到应用,主要体现在《新进人员入职手册》的设计思想中。2011年,海事人职业成长理论由时任培训科副科长的刘春晖在他对新进人员培训班中主讲的《职业生涯》课程中首度进行了试讲。“我明白,两个理论的真正应用,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每次对两个理论的小小实践,都会给我带来些许的欣喜。”曾大旺欣慰地说。

说起培训中心的十年树人路,曾大旺无疑是见证者,他如数家珍地将培训中心各时期的重点培训展现在笔者面前。“交通运输部设置了4大培训中心,分别是广东、上海、大连和武汉”,“广东培训中心的成立也是伴随着全国几大培训中心的筹备应运而生”。曾大旺说到,“2000年广东海事局成立,原有两个单位合并所致人才素质的参差不齐,正逢系统内执法人员考任制,因而借此培训全员职工。2002年培训中心(筹)编制了《执法人员考任制适任考系列丛书》,共8本,涉及海事基础、管理事务、职位技能3大类。由此,正式拉开了全员培训和考试的序幕。与此同时,2002年首度在珠海三灶连续开展T3期执法人员岗位培训。2003年后就开展了更多的执法人员岗位培训。”

“2004年开始了党员轮训,这一年还跟新东方合作举办英语培训班,开展了首期航标工培训班。2005年在上年党员轮训的基础上组织了井冈山培训,这也成为体验式培训的第一次尝试。2005年还进行了基层海事处长培训,还有首期的师资培训班。2006年进行了‘海巡31’随船培训。2007年与大连海事大学合办MPA研习班。2008年开展海事系统救助技能培训。2009年适应半军事化管理要求,开展了军事‘小教员’培训。2010年建立了新进人员培训系统理论,依此编写了《入职手册》。2011年海事机构增加港口建设费业务,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2012年全国地方海事五年轮训工作拉开帷幕,2013年继续开展此项培训,等等。”

“这是整个广东海事局培训中心十年来的重点培训内容,每一类培训,以介绍首期,或第一期培训班为主导,因为开创性的班级最难忘、最重要,也最有意义”,曾大旺很认真地说到,“培训中心10年的路,虽短犹长,在这10年里,培训中心经历了由最初参与筹备的5人,到现在的30人,一路走来,离不开海事系统各界领导的关爱,更离不开广大干部职工在经营好这片‘自留地’所耗费的躬耕细作的努力”。

对于中国海事来说,发展到今天,一个由精英培训到全员培训,由业务培训到全景培训,由板块培训到差异培训的体系已然成熟。在早就存在的“培训是员工的最大福利”之外,如何让培训融入职工的终身成长理念之中,实现海事人才的自我发育和主动进化,“广东模式”成为一个无法绕开的观察点。“广东模式”在全国海事范围内逻辑地产生一种想象:在其成立十周年后,随着大批海事人才的陆续输送,以及参与到海事先锋队伍中所孕育的强大阶层,正日益改变了海事人力资源结构和战略布局。在经历培训中心全员培训的洗礼之后,这些被强制或主动灌输的海事人才,又怎样影响和反指培训中心的未来走向,这对培训中心而言,是否构成了一种闭环?这种折射和迂回,恰如其分地成就了培训中心的探索初衷。

2003年是国家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无独有偶的是,这一年里广东海事局培训中心也筹组建立。这是在国家大框架下的一次机构重新梳理。也许刚开始时是行政力量在推动,然而,培训中心却在扶持中迅速成长了起来。它成长的十年,也是中国人才井喷的十年,我们无意赋予它更多的高姿态,然而,对中国海事而言,广东模式无疑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它主动适应了人力的发展需求,在开拓与创新的路途中,在知识爆炸与更新的大背景下,为广东海事人赢得了些许的先机。

记者手记:

作为记者,肩负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对待稿件总免不了求根问底的弊病。然而在培训中心的亲历者面前,这种“叩问真实存在”的功夫却稍显乏力。为将培训中心十年间的真实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笔者一次次登门,一个字,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都是一种无形的解读。“做培训,等同于治学,要的就是严谨”,培训中心副主任曾大旺如是说。

上一篇:珠江热词等 下一篇:海外代购,发展or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