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时间:2022-09-11 12:57:27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重视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贴近生活实际的各种情境中主动地参与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即在课堂中老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合理、有效地展开探究而不流于形式?让有效探究真正激活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结合在准备视导和参与过程中的磨课与听评课活动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和谐课堂,营造探究氛围

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前提条件。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学习“认识方向”时,首先以谈话形式导入:“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为什么?”激起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过渡到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中。然后以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具体情境作为学习的资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自己认识的方向, 课堂上一下子像炸了锅似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切磋。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他们找到了很多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为下一步探究根据确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三个方向营造了宽松、和谐、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猜想,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的不少发明和理论也都是由一定的猜想而产生的。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探究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即猜想以后学生的思维状态更是急切盼望证实,这样使得证实猜想的过程成为学生的渴望,大大加强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我校张超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研究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继而问学生:“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时从哪些方面开始研究的?”然后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可能有哪些特点?学生猜想:边是平行的、相等的,角不是直角,两个锐角两个钝角。这样猜测以后学生急切盼望证实,进而老师发放探究单,大大加强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善于引导,向学生渗透探究的方法

探究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互动的行为,只有通过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才能向更深层次飞跃。

例如我校李敏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在学生已经猜测到圆的周长可能与半径、直径有关以后,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去探究操作,而是让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准备如何用你手中的工具去测量周长与直径?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渗透滚动法、绕线(圆)法、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测量出周长和半径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据,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数量关系?把学生的思维继续往深层次引领。在知道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周长与半径又有什么关系?像李老师这样,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只停留在浅层次时,教师的适当“点化”就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四、加强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合作探究,体会到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的乐趣。

例如张召梅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根据算式900×8=720、60×4=260及具体的情境得到关系式:每分钟行驶米数×行驶时间=车站与物流中心的米数;每小时行驶米数×行驶时间=西城与物流中心千米数。然后提出:“我们如何把它们简化一下,能否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首先组内成员分别汇报各自的独立思考情况,相互质疑问难、找出问题,共同推导验证,组长做好记录,最后统一意见,整理方案,向全班汇报。通过让学生合作交流,加深了对新知的探究力度,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竞争的意识。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既适应新课程理念,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只要我们给学生创造一片蓝天,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激活数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九义初中化学教材新老比较研究 下一篇:初中语文“多元开放?激趣阅读”策略研究